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崛起与危机的制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危机论文,制度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个重大事件,一个是经济全球化,一个是东亚金融危机,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事件放在一起分析,或许可以找到东亚(注:本文中的东亚包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或地区。)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东亚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东亚国家或地区先后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转为大力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日益开放,出口急剧增加并成为带动本国(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火车头。东亚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东亚的市场不断融入世界市场。东亚在其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也从国际贸易中无足轻重的角色成长为一支重要力量,从单纯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地,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地区)和外国商品(服务)消费地。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的空前繁荣成为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各种贸易壁垒纷纷被拆除,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市场日渐形成,商品和服务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规模在世界各国流动。世界市场分工体系日益复杂化,主要由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国际贸易体系,逐渐被以科技术发展和跨国公司为主要媒介的以水平分工为主的国际贸易格局所取代。各国的市场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其中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大量外资的涌入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发动机。 美国经济学家W·A ·列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包括用资本的知识和技术)”(注:〔美〕W·A·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文版,15页,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5。)。然而,东亚经济发展的基础非常落后,国内资金短缺严重,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引进外资是弥补“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克服经济恶性循环的唯一有效途径。不断增加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贷款推动了东亚经济的发展,也使这些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同一时期,国际上金融自由化浪潮风起云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达到了新水平,成千上万亿美元的资本在整个世界寻找投资、获利机会,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正成为现实。
除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技术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又一个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科技革命正使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以互联网联系起来的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互动的经济共同体,世界不是在地理上而是在经济上大大缩小了。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全球化,一是交通运输的方便、快捷和成本的显著下降,二是通讯手段的发达使商品、服务的交易和资本流动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引进技术同引进资本一道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引进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东亚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竞争力、经济实力的增强,而这又提高了东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东亚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技术消费市场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我们在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功劳主要归之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巨型跨国公司的时候,不应忽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的独特作用,它们以技术消费市场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地的身份成为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一个推动力量,同时也使自身融入了世界性技术进步的大潮。
可见,东亚经济赶超的过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致的,或者说东亚的经济起飞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东亚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搭上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那么,为什么同处于一个地球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同一时期的表现却远比东亚逊色呢?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制度调整变革的过程
撇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这些经济全球化的表面现象,可以看到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客观现实或必然趋势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技术进步,一个是相应的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前者属于生产力范畴,后者则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关于技术进步,前文已简要述及,而且近年来人们对世界范围内信息革命的进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多有了解,这里不再赘述。世界范围的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主要表现在:
1.世界上主要国家对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双重背弃,有效监管的市场经济在大多数国家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运行提供了完整而统一的微观基础。1929—1932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标志着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此后,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虽然经济自由主义时有回潮,政府的作用也在不断调整,但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政策主张已经制度化于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政府对市场的监控也变得越来越精巧严密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过去20年的市场革命使政府的规模大大缩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力量的削弱。相反,政府现在应发挥的一项新职能就是确保市场机制有效和公平合理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标志着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脱离生产力实际的僵死的计划经济的彻底失败,而中国等国家进行的改革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努力标志着实行有效监管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新生。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走上了强调有效监管的市场经济的道路,正是这种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使一个按共同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的全球市场体系得以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原来分散的世界各国市场和区域市场始与世界市场接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政治独立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为发展民族经济先后走上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道路,这种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在承认市场的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政府的力量广泛动员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这种经济体制使经济基础非常落后的东亚能够在已经相当发达的西方市场体系压力下,比较迅速地发展起自己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民族经济,使民族企业能够在已相当强大的国外企业竞争下,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起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几十年下来,东亚成了追赶型经济成功的典范,其政府主导下的市场也日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卷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然而,正如任何经济模式都有其内在缺陷一样,“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随着这种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显露和积累起来。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1 )往往以政府行为代替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的行为,或者说这是一种政府——企业一体的体制,它弱化了企业在市场上运行和竞争的能力。(2 )市场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信号对经济运行的反馈不明显,市场透明度降低。也就是说,旨在推动本国市场和企业发展的政府随着这种经济的成熟和成功走向了其本意的反面,逐渐成为了一种反市场的力量,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使东亚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又被全球化浪潮抛了出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剧烈而深刻的金融危机又把东亚推上了进行制度调整和变革的“华山一条路”。
2.国际经济制度即全球性市场经济规则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运行提供了宏观环境保证。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使自由贸易制度得以以全球多边贸易制度安排的形式确立,并建立起了一套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市场争端的规范性机制。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而且保障了有效监管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的扩展。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各国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实现资源配置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在国际经济制度方面的显著表现就是还缺乏一个统一而有效的资本流动监管机制。这不仅与国际上对国际贸易的有效监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与金融在当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空前膨胀的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乔治·索罗斯说:“金融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它们需要监督和管制。”(注:〔美〕乔治·索罗斯:《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中文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大规模的游资横冲直撞,却缺乏有效和透明的管理,首先会对金融市场已经开放而国内监管机制却不健全的经济造成损害,进而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损害经济全球化迄今所取得的成果。
东亚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当中处于十分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当前的国际经济规则是由经济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更多地反应了经济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声音非常微弱。对这些制度和规则的认可使东亚得以参予经济全球化,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然而在一种不完善、缺乏对弱者的保护的游戏规则下,东亚这些本身制度发育不良而又完全暴露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无常变化之下的经济体,一遇风吹草动,很容易成为被冲击、被掠夺的对象,成为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最大受害者。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这个世界离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实现还很远,因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制度和国际经济制度的调整以至完善的路还很漫长。
三、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变革是东亚走出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本文以上的分析说明,东亚的发展离不开全球贸易的繁荣和资本、技术的全球化流动,同时也使东亚自己成为全球化大合唱中一个跃动的音符;而东亚崛起的内在原因则在于与全球制度变革趋势的一致性。东亚的危机也暴露了东亚各国(地区)内部经济制度调整的滞后和国际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图1 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某一国际经济制度下的世界与实行不同类型的经济制度的国家(地区)的相互影响。其中封闭而良好的国(区)内经济制度和良好的国际经济制度在当今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因而没有划出相应的联线。
图1
开放而良好的国(区)内制度与不良的国际制度的相互影响是不确定的,如美国,它的一些投资基金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大获其利,进口品价格的下降也帮助了美国保持低水平的通胀率等等;但美国经济也受到了危机的负面影响;封闭而不良的国(区)内制度不受不良的国际经济制度影响,如中国尽管金融制度有待完善,但由于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因而没有受到东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开放而不良的经济制度与不良的国际经济制度之间是一种不良影响关系,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由于畸形而虚弱的金融体制在毫无遮拦的情况下遭到了不受控制的大规模国际投机资金的猛烈冲击,反过来,危机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危害。
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由于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地区)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发展本国经济,因为开放而良好的国(区)内经济制度和良好的国际经济制度是实现各国(地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趋近于这一理想模式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东亚国家(地区)调整对外开放战略,由侧重于发展外贸、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转变为重视结构和制度的调整和优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不进行制度的适时调整和变革,没有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就难以持久,迟早要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败下阵来。
2.国际社会尽快协调立场,改革国际经济规则中的不合理部分,建立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管机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应抛弃从其他国家(地区)的危机中渔利的幸灾乐祸念头。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区域性的危机很容易演化成世界性的危机,没有任何国家能在一场世界性的大危机中独善其身。只有共同行动起来,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才能一起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救人亦是自救。
3.由于上述第2点的实现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 东亚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地区)还不得不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制度下行事,因此,“不能不小心区分:在既有的国际规则里,哪些可以从容处置,哪些必须谨慎对待;哪些是可以而且应当改变的,哪些是应当改革但难以做到的;哪些属于短期内不得不服从而从长远看必须挑战的,哪些属于短期讲会有碰撞但长远看对大家均有好处的;哪些是因为他国霸权的因素而显得不在道理,哪些是由于我们自身结构的缺失而易于造成的磨擦;哪些是可能变化的,哪些是只应当加强的,哪些是必须服从的。”(注:引自王逸舟:《全球化过程与中国的机遇》,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不再盲从,而是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努力在国际规则中反映自己的意志,争取主动。
4.对东亚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发展,只有发展起来了,在国际事务中才有发言权。
标签:国际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