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层次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2]05-110909-0540
陈立敏等(2008)认为[1],在当今开放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竞争力来源——产业环境;竞争力实质——生产率;竞争力表现——贸易份额;竞争力结果——产业利润率”4个层次的丰富内容。而作为当今全球产业组织核心本质特征的垂直专业化[2][3],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到底如何,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往往关注的只是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某一层次的关系,如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4],而且主要集中在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关系上[5][6][7],缺乏关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各层次内容实证关系的系统整体性和层次逻辑上的定量结论。进一步,目前学界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发展态势的定位,往往是通过产业国际竞争力某一指标的“强、中、弱”这一“一维三分法”进行分类排序。这种“一维三分法”无法充分反映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国际竞争力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无法从“过程”的角度揭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发展态势分布的内在机理,而仅仅停留在“过程黑箱”的结果分析层面。
基于此,本文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层次国际竞争力间的统计分布特征规律;二是基于统计分布特征,从“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传导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态势分布进行定位。在研究范围上,考虑到产业层次国际竞争力的源头——产业环境,不仅不确定性大,而且评价指标众多,大多属于定性分析指标,难以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在垂直专业化与产业三大层次国际竞争力,即竞争力实质——生产率、竞争力表现——贸易份额、竞争力结果——产业利润率的实证关系分析上。
一、测量指标设计和研究数据构造
1.测量指标设计
(1)垂直专业化指数
Hummels、Ishii和Yi(2001)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3],发展了两种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一是测量一国出口价值中所含有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份额;二是测量一国出口价值中所含有的被别的国家用来生产出口商品的中间投入品价值份额。第二种方法需要得到目标出口国对于各个进口国详细的出口资料,在实际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第一种就成为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和普遍使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量方法。根据该方法,某一国家产业总体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S为:
(2)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①生产率衡量指标。生产率是竞争力的本质,本文选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全员劳动生产率(PR)作为评价指标,依据在于全员劳动生产率(PR)是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及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可以较全面地评价生产效率,其计算公式是:
②贸易竞争力衡量指标。国际上常用的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C)和国际市场占有率(MS)等。RCA指数是一国出口总额中某商品的所占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商品的所占份额之比,TC指标是一国某产业或商品进出口之差与进出口之和的比值,MS指数是一国某种产业或商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该产业或商品的出口总额之比。由于我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一般大于进口, TC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故本文采用RCA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③产业利润率衡量指标。用利润来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计算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总利润;二是计算产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由于第一种方法在操作上不太可行,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选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总资产贡献率(ACR)作为评价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能够反映产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和考核产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它能够集中体现某个产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其计算公式是:
2.研究数据构造
RCA指标中的制造业各行业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 COMTRADE数据库,商品出口总额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LPR和ACR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VSS指标计算公式中进口中间品系数矩阵和国内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D]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总产出和进出口数据计算的。由于1997年统计年鉴中的工业统计口径发生了调整,ACR指标只能计算1998年以后的,所以我们选取1998~2008年的数据来分析。
(1)数据的统一与对接
由于我国产业分类体系的前后不一致,以及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划分不一致,另外,本文的进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统计年鉴中的产业分类体系与该数据库中的商品分类标准也不一致。因此,需要将这三者之间进行协调,本文采用1998~2008年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和COMTRADE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经过数据对接后,共包括15个细分行业。
首先,本文进行了统计年鉴上制造业细分行业前后分类体系的统一,1999~2002年的统计年鉴上制造业有28个细分行业,2003年增加了“其他制造业”,2004~2009年则增加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为了口径的统一,本文采用1999~2002年28个行业的体系,新增加行业不加以考虑。
其次,本文进行了投入产出表与统计年鉴中各行业的对接。投入产出表(42部门)中制造业去掉“工艺品与其他制造业”和“废品废料”后有15个细分行业,本文将统计年鉴中制造业中的28个行业合并成投入产出表的15个行业。合并方法如下:以2002年的统计年鉴为例,将制造业的第1~4项合并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第6~7项合并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第8~9项合并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第10~12项合并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第14~18项合并为“化学工业”,第20~21项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第23~24项合并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最后,本文进行了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体系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对接。本文参照盛斌(2002)整理的“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3)”与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计算[8],并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合并,最终得出上述我国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数据。
(2)缺失数据的处理
由于投入产出表的非连续性,仅能找到1992年、1995年、1997年、2002年、2007年5个年度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①。宗毅君(2008)借鉴任若恩、马向前(2004)投入产出序列表外推方法的研究成果,把1992年、1995年、1997年、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基本表,利用黑田(Kuroda)法(1993)外推出相邻其他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而计算出1992~2005年各行业的VSS指数[9]。本文参考了1998~2005年的各行业的VSS指数②,并采取类似方法,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2006~2008年各行业的VSS指数。此外,工业增加值缺2004年③和2008年的数据,2004年的数据参考《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郭克莎等,2007)[10],2008年的数据以2007年为基数按照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比例计算。
二、静态视角下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层次国际竞争力分布
1.总体平均水平分布及其统计特征
为了反映每个行业的VSS与PR、RCA、ACR之间的分布匹配状况,本文对4个指标平均值进行“高、中、低”三级划分。划分的标准是:对每个指标的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位于1~5位的为“高”水平,6~10位的为“中”水平,11~15位的为“低”水平,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1)垂直专业化(VSS)总体平均水平统计分布特征
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垂直专业化高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226%)、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8.51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708%)、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机械业(24.8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8.825%),都在18%以上,均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大,接近30%,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除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偏低外,其余均在中高水平之上。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除了服装皮革羽绒和其他纤维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处在中等水平外,其余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都偏低。在此方面,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张小蒂等(2006)的结论较为一致。
(2)层次国际竞争力(PR、RCA、ACR)总体平均水平统计分布特征
三大层次国际竞争力指标(PR、RCA、ACR)均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有5类,分别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高PR+中RAC+高ACR)、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高PR+中RAC+高ACR)、金属制品业(中PR+中RAC+高ACR)、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PR+中RAC+中ACR)和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机械业(中PR+高RAC+中ACR)。这表明我国此5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形成了较理想状态的内生“竞争力传导”层次促进效应,本文把此5类行业定义为“健壮型行业”。
三大层次国际竞争力指标(PR、RCA、ACR)均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有4类,分别是造纸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业(低PR+低RAC+低ACR)、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低 PR+中RAC+低ACR)、化学工业(中PR+低RAC+中ACR)以及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PR+低RAC+低ACR)。这表明我国在此4类行业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全面匮乏,其培育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最基层的产业环境入手培育竞争力,本文把此4类行业定义为“积弱型行业”。
国际竞争力“虚高”的行业有两类:一是服装皮革羽绒和其他纤维制造业;二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其国际竞争力指标组合均为“低PR+高RAC+高ACR”。这表明此两类行业的高贸易竞争力和高利润率主要是建立在低价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等初级比较优势基础上,缺乏健壮可持续性发展基础。此两类行业竞争力培育的当务之急在于提升生产率,本文把此两类行业定义为“虚高型行业”。
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支撑的行业有两类:一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二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三大国际竞争力指标组合均为“高PR+低RAC+中ACR”,表明此两类行业尽管在高水平生产率支撑下获得了一般水平的产业利润回报,但主要依靠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拉动,国外市场拓展存在不足。本文把此两类行业定义为“投资驱动型行业”。
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国外市场需求支撑的行业有1类,即纺织业,其三大国际竞争力指标组合为“低PR+高RAC+低ACR”,表明此行业的发展在于通过中国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大量廉价产品销往全球,而仅仅获得了微薄的回报。本文把此类行业定义为“血汗型行业”。
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国外企业核心技术支撑的行业有1类,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三大国际竞争力指标组合为“高PR+高RAC+低ACR”,表明此行业的发展尽管具备了高生产率,且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由于产品的核心部件或核心技术掌控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的专利权“压榨”,从而仅获得了较低的回报。本文把此类行业定义为“俘获型行业”。
2.垂直专业化与层次国际竞争力总体平均水平匹配特征
(1)“VSS+健壮型行业”组合匹配分析
除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外,其余4类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机械业)均呈现出总体较强的“中高垂直专业化(VSS)→中高国际竞争力(PR、RCA、ACR)”影响传导关系,这一统计规律特征从正面证实了垂直专业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显著性;另外也表明目前我国的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在整合全球原材料优势资源上的不足,即缺乏自然原材料资源的“飞地空间”。
(2)“VSS+积弱型行业”组合匹配分析
4类积弱型制造业(造纸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工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均呈现出总体较强的“中低垂直专业化(VSS)→中低国际竞争力(PR、RCA、ACR)”影响传导关系,这一统计规律特征从反方面证实了垂直专业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显著性。
(3)“VSS+国际竞争力”组合错配分析
一是“虚高型行业”中“中低(VSS)vs.高高(RCA+ACR)”关系的错配,其产业政策含义是,应该通过提高垂直专业化(VSS)提升生产率(PR);二是“投资型行业”中“中高(VSS)vs.低(RCA)”关系的错配,其产业政策含义是,应充分利用高垂直专业化(VSS)所带来的高生产率(PR)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血汗型行业”中“低(VSS)vs.高(RCA)”关系的错配,其产业政策含义是,应通过产业转移逐渐放弃该行业;四是“俘获型行业”中“高(VSS)vs.低(ACR)”关系的错配,其产业政策含义是,通过国家自主创新获得行业核心技术,实现行业升级。
三、动态演进视角下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层次国际竞争力分布
1.总体平均水平整体演进趋势分布特征
整体15类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S)和三层次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PR、RCA、ACR)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垂直专业化指数(VSS)和全员劳动生产率(PR)的整体上升幅度较大,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总资产贡献率(ACR)整体上升平缓。这说明近10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不仅增长较快,而且较好地促进了生产率的同步提升,但在促进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利润提升方面存在“时滞”效应。
劳动密集型6类制造行业和资本密集型9类制造行业相比较,在总体平均水平整体演进趋势分布上存在“背离”或“错位”的统计特征。劳动密集型6类制造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VSS)和全员劳动生产率(PR)的整体平均水平低于资本密集型9类制造行业,而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总资产贡献率(ACR)整体平均水平演进趋势上,劳动密集型6类制造行业却高于资本密集型9类制造行业。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结构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二元”差距现象,即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垂直专业化(VSS)和全员劳动生产率(PR)上的提升主要依靠资本密集型行业支撑,而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总资产贡献率(ACR)上的提升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行业支撑。
从波动情况上看,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在2002年后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波动;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上,劳动密集型行业在2001年前后出现了较大负面波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ACR)在2004年后波动较大。
图1 VSS指数趋势线(%)
图2 PR指数趋势线(万元/人)
图3 RCA指数趋势线
图4 ACR指数趋势线(%)
2.细分行业总体累积变动分布特征
为了考察制造业15个制造细分行业各自的VSS、PR、RCA、ACR 4个指标内在过程变动分布之间的统计关系,本文首先计算了15个细分行业VSS、PR、RCA、 ACR 4个指标从1998~2008年的累积变动效应,即△VSS、△PR、△RCA和△ACR;其次,对△VSS、△PR、△RCA和△ACR进行“大、中、小”三级划分,划分的标准是:对每个指标的变动累积效应从高到低排序,位于1~5位的为“大”,6~10位的为“中”,11~15位的为“小”。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言:(1)资本(技术)密集型9大行业的AVSS均增长迅速,且在一倍以上,其中高科技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机械业)的AVSS增长最大;(2)资本(技术)密集型9大行业的累积变动组合呈现出较一致性的“大中△VSS→大中△PR→大中△RCA”影响传导效应,说明垂直专业化提升已经对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的生产率和贸易竞争力提升产生了较明显的积极影响;(3)资本(技术)密集型9大行业也呈现出另一较一致性的“大中△VSS→中小△ACR”累积变动组合影响传导效应,这至少说明,垂直专业化的提升对促进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总资产贡献率提升还存在“时滞”,如果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仍缺乏核心技术掌控的因素,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存在“△VSS→△ACR”的“断裂”;(4)对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而言,其△ACR为负(-7.51)的原因,在于国际原油价格上升波动的负面冲击大大超过了垂直专业化提升的正影响效应,另外,国内原油的日益紧缺所致的外销比例大幅下降导致了△RCA的负现象(-0.90)。
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1)除造纸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业外,劳动密集型其余行业的△VSS递增幅度均较小,这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仍主要沿袭了“就地取材”的资源投入模式,而对国外的自然投入资源的直接与间接利用不足;(2)呈现出较一致性的“小中△VSS→小中△PR→小中△RCA”影响传导效应,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在利用垂直专业化促进劳动生产率和贸易竞争力上不足;(3)呈现出较一致性的“小中△VSS→大中△ACR”累积变动组合影响传导效应,这表明,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ACR)主要不是通过垂直专业化这种产业国际分工组织形式所累积,而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所创造。
四、传导过程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态势及策略
我国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呈现出“低VSS→高PR→中RAC→高ACR、小△VSS→大APR→小△RCA→大△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一体化健壮”态势,表明该行业形成了较理想的国内“竞争力传导”层次促进机制,但在整合全球原材料优势资源上不足,缺乏国外自然原材料资源的“飞地空间”,行业利润主要建立在劳动力比较优势基础上。该行业下步发展策略在于积极开拓国外自然原材料资源“飞地空间”,减轻中国自然资源生态压力。
纺织业呈现出“低VSS→低PR→高RAC→低ACR、小△VSS→小△PR→小△RCA→大△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一体化外向血汗”态势,表明国内未形成行业健康有序的层次国际竞争力传导促进机制,且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不足,行业资源投入主要来自国内,通过劳动力优势生产廉价产品销往全球,获得微薄回报。该行业的未来发展应根据区域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变化进行产业持续转移。
服装皮革羽绒和其他纤维制造业呈现出“中VSS→低PR→高RAC→高ACR、小△VSS→小APR→小△RCA→大△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外向虚高”态势,表明行业现有的高层次竞争力——高贸易竞争力和高利润率,缺乏下层生产率的健壮支撑而不可持续,行业垂直专业化和产业环境未能有效促进生产率的提升。该行业竞争力培育策略在于通过进一步垂直专业化、改善产业环境以提升生产率,夯实产业发展的生产率基础。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低VSS→低PR→高RAC→高ACR、小△VSS→小△PR→大△RCA→大△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一体化外向虚高”态势,表明行业现有高层次竞争力缺乏下层生产率的健壮支撑,该行业对国外木材等自然资源利用不足。该行业发展应建立生产率提升促进机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并在国外建立林业木材资源“飞地”基地。
造纸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业呈现出“低VSS→低PR→低RAC→低ACR、中△VSS→小△PR→中△RCA→小△ACR”传导过程特征;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呈现出“低 VSS→低PR→中RAC→低ACR、△VSS→大△PR→小△RCA→大△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均处于“一体化内向积弱”态势,表明这两大行业不仅层次国际竞争力全面匮乏,而且主要依赖国内提供资源投入,近年来垂直专业化未能对促进该行业的层次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作用。此两大行业的发展需要从基层的产业环境入手进行竞争力培育。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发展呈现出“高VSS→高PR→中RAC→高ACR、大△VSS→大△PR→小△RCA→小△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垂直专业与内向化健壮”态势,表明该行业在国内不仅形成了层次竞争力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而且能积极充分整合国外的石油资源为我所用,行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层次国际竞争力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但国内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使得行业的贸易竞争力下降。该行业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减少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有效控制国内原油的消费增长速度。
化学工业呈现出“中VSS→中PR→低RAC→中 ACR、中△VSS→大△PR→小△RCA→小△ACR”;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呈现“中VSS→中PR→低RAC→低ACR、中△VSS→中△PR→中△RCA→中△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内向积弱”态势,表明目前此二行业各层次国际竞争力不强,尽管近年来此二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上升,并且促进了行业国内生产率的提升,但对促进该行业贸易竞争力、总资产贡献率还存在“时滞”效应。此二行业一方面需要从基层产业环境入手培育各层次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继续进一步提升行业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呈现出“中VSS→高PR→低RAC→中ACR、大△VSS→大△PR→中△RCA→中△ACR”,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呈现“高VSS→高PR→低 RAC→中ACR、中△VSS→大△PR→中△RCA→小△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均处于“内向投资驱动”态势,此二行业尽管形成了良好的“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传导促进机制,但主要依靠国内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拉动,此二行业应利用国外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的需求,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空间,提升贸易竞争力。
金属制品业呈现出“中VSS→中PR→中RAC→高ACR、中△VSS→中△PR→中△RCA→中△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高收益健壮”态势,该行业不仅国内形成了良好的层次国际竞争力促进发展态势,而且参与国际分工的垂直专业化也有效促进了各层次国际竞争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应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态势。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呈现“高VSS→中PR→中RAC→中ACR、大△VSS→中△PR→大△RCA→中△ACR”;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机械业呈现“高VSS→中PR→高RAC→中ACR、大△VSS→中△PR→大△RCA→中△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垂直专业化健壮”态势,此二行业不仅形成了层次国际竞争力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而且能积极充分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行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层次国际竞争力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呈现“高VSS→高PR→高 RAC→低ACR、大△VSS→小△PR→大△RCA→小△ACR”传导过程特征,发展处于“垂直专业化俘获”态势,行业尽管具备了高生产率、高贸易竞争力,垂直专业化也能有效促进中低层次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因缺乏产品核心部件或技术的掌控权,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政府、企业的“三重压榨”,仅获得了较低的回报,应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行业升级[11]。
注释:
①投入出产表5年编制一次,逢2、7年份编制,逢5年份编制延长表,但2000年和2005年只发布了17部门的投入产出延长表,并未发布42部门的。
②具体请参见:宗毅君《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进出口贸易——基于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2期,第7~13页。
③因2004年进行经济普查,未出版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④表1中VSS指标用百分数表示,PR指标的单位是万元/人,RCA指标没有单位,ACR指标用百分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