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邹芬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邹芬

梅县区宪梓中学 邹芬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学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进步需要创新,教育进步同样需要创新。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创新能力,是教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渗透,运用“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和关键。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其次在课堂中发挥“两主”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再次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习惯;最后可运用开放性题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为学和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在教学中,我常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函数的应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主同学们替我拿主意:我准备组织班里的学生去桂林旅游,报价都是1500元/位,甲旅行社给予优惠,全团7.5折,乙旅行社也给予优惠,免一人的费用,其余8折,我该选择哪家旅行社呢?同学们一听便饶有兴趣地运用所学的函数的有亲知识展开讨论,寻找解题的途径,帮我找到最佳的方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教学所学的同容。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在这一刻被激发了。

二、在课堂上发挥“两主”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制,合作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的教学中,明确探究问题后,设计:

⑴让学生探究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所画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

⑵若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几种情况?(让学生举手发言,互相补充、四种)

⑶按四种情况分别给定条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并与本组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最后得到结论。这样得到的结论,象深刻,同时,让他们很有成就感,能鼓励他们日后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越来越强,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也越来越浓厚。

三、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习惯。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假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新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常有自己的新看法,新思想,在数学方面,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四、运用开放性题型,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性题型,主要是条件开放和结论开放两大类型。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想象,细读已知,大胆猜测,发现结论,寻找方法,正确求解。

1.条件开放型

条件开放题是根据所给结论的要求,从一目的角度去寻找获得解决这一结论的条件。

2.结论开放型

结论开放型是给出一定的条件,满足条件的结论往往有多种答案的题型,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运用直觉、想象、猜想、创造等活动才能解决。

总之,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特殊性、广泛性的深刻理解,同时,使学生开拓视野,增强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邹芬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邹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