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术后实施脑脊液引流的方法及护理。方法: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对脑脊液的压力实时监测,以指导释放脑脊液的量及速度。结果:6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应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行脑脊液引流患者,无下肢肌力或感觉减退、截瘫、下肢轻瘫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无颈抵抗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中枢感染症状。结论: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能够及时调整引流脑脊液的量,安全有效的降低脑脊液高压对脊髓的损伤,维持脊髓的灌注压;因其整个系统实时处于完全无菌密闭状态,故减少了脑脊液与外界接触暴露的机会,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脊髓的作用,促进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的恢复,有效降低术后截瘫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一次性压力传感器;主动脉夹层术后;脑脊液引流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236-02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但术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仍是困扰临床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是主动脉夹层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6%~12.0%,国内外相关研究均发现脑脊液引流能有效减轻脊髓的缺血损伤,改善延迟性神经损伤[1]。目前关于释放脑脊液的量和速度目前没有一个精准的指标及依据,临床上脑脊液引流的量、速度都是根据患者血压等临床经验来决定,引流量过多则可能会导致脑疝的发生,引流量过少则达不到减轻脊髓受压的目的,感染则是护理上的关键问题,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将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术后实施脑脊液引流的患者,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主动脉夹层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的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在35~56岁。
1.2 方法
6例患者常规于全身麻醉前于L2~L3或L2~L3椎间隙穿刺,应用Arrow导管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无菌操作下连接一次性静脉三通,一端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接心电监护仪有创压力监测模块,固定于床旁平穿刺点,一端连接注射器针筒接引流袋引流,通过实时监测脑脊液的压力及早发现脊髓受压的可能,及时通过释放脑脊液而达到减轻脊髓受压,保证脊髓的灌注,又可防止因脑脊液释放过多引起脑疝的形成。
1.2 结果
6例无下肢肌力或感觉减退、截瘫、下肢轻瘫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无颈抵抗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中枢感染症状。
2.护理
2.1 持续动态监测脑脊液压力
手术结束患者返ICU,首先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袋过低突然引流出大量脑脊液,连接好监护仪、呼吸机和其他管道后,将一次性压力传感器与监护仪有创监测模块相接,脑脊液引流管的末端接静脉三通与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连接,固定于床旁,高度平脊髓穿刺点:校零后,监护仪动态显示脑脊液压力值,准确有方便观察脑脊液的压力值,三通下端用无菌注射器接引流,注射器刻度精确,测量值精确,便于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状。采用国外报道[2-4]的管理方法:脑脊液压力高于25mmHg,释放脑脊液速度最快10~25ml/h,每4小时不可>40ml,24小时脑脊液引流总量不可>120ml。若引流过程中出现血性脑脊液,立即关闭三通停止脑脊液引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科对6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常规于全身麻醉前于L2~L3或L2~L3椎间隙穿刺行蛛网膜下隙置管,若术后患者麻醉苏醒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尽早拔除置管;若术后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于症状消失72小时后拔管;若拔管后,再出现肢体活动障碍,避开原来针孔,再次行脑脊液引流,及时减压,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2 术后脑脊液引流的护理
2.1.1保持引流的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 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引流管妥善固定,外露刻度做好标记,每2小时测量外露刻度班班交接,每日早晚消毒穿刺点2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压力传感器的正压接头及空针筒每24小时严格无菌下更换1次。术后脑脊液压力值参照术前基础值,维持在10~15mmHg,脑脊液引流管末端固定于穿刺点上方10~20cm,压力高于20mmHg,打开三通,脑脊液自动流出,引流速度应匀速、缓慢(10~25ml/h),不可大量快速释放,以免出现血性脑脊液引起脑疝,引流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头晕等不适,并检查患者有无肢体活动能障碍。观察引流液的颜色,若为血性脑脊液应立即停止引流,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脑脊液颜色由清变浊,则怀疑颅内感染。均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每30分钟记录脑脊液压力及血压。
2.1.2预防感染 因使用一次性无菌压力感器连接,是整个系统随时处于完全密闭的状态,顾减少了诸多脑脊液暴露的环节,在更换三通、针筒及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遵医嘱进行脑脊液的生化检查,观察有无细菌、白细胞、血糖是否在正常范围,遵医嘱使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每次消毒穿刺部位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拔除管道后常规作管道尖端细菌培养。
2.1.2神经系统的护理 脑保护是主动脉夹层术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清醒后立即给予冰帽保护脑部,同时定时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患者清醒后,每日2次接受外周神经系统运动及感觉检查,记录腰部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主诉,每日一次行颈抵抗及直腿抬高试验,尽早发现有无脑。脊髓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动态监测脑脊液压力,控制脑脊液的引流速度(10ml/h),防止低颅内压引起头痛。
2.1.3拔除脑脊液引流管的护理 拔除引流管前需夹闭24小时,期间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的表现,拔管后观察局部有无渗液、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必要时做脑部及脊髓核磁共振,或脑室腹腔分流。
3.小结
脊髓损伤是主动脉夹层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脑脊液高压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脊液引流可降低脑脊液压力,增加脊髓血液灌注压力,减轻脊髓供血不足的情况,进而缓解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动态监测脑脊液压力及引流是降低脑脊液压力的关键,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测压既能够实时动态监测脑脊液的压力,精准的确定引流脑脊液的量,安全有效的降低脑脊液高压对脊髓的损伤,维持脊髓的灌注压,因其整个系统为完全密闭状态,故减少了脑脊液与外界的接触,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脊髓的作用,促进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的恢复、有效降低术后截瘫的发生。恰当的应用此技术,可大大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不恰当的应用,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不仅要掌握脑脊液引流技术,还要了解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及转归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schepens MA,Heijmen RH Ranschaert W,et ai,Thoraco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results of conventional open surgory[J].Eur J Endovasc Surg,2009,37:640-645.
[2] Coaelli JS LeMaine SA,Prevenlxa O,el al Outcomea of 3 309 thoracoahdominal aortic aneuryam repairs[J].J Thorae Caediovasc Surg,2016,151(5):1323-1338.
[3] Bashir M,Shaw M,Fok M,et al,Long-lerm outeomes in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for chronic type Bdissection[J].Ann Candiothorac Surg,2014,3(4):385-392.
[4] LeMaire SA,Price MD.Green SY,et al.Resuits of open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J].Ann Canliuthorac Surg,2012,1(3):286-292.
论文作者:黎维芳,关萍(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脑脊液论文; 脊髓论文; 术后论文; 主动脉论文; 夹层论文; 患者论文; 压力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