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西部十省的实证研究_大学生论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西部十省份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论文,省份论文,因素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0)11-0118-04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状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对策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对就业期望定义不明确,研究方法的单一,尤其是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不够,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对该问题的研究需要深入[1]。同时,由于就业期望是个人针对外界环境和个人条件所作判断后的结果,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基于当前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能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有效帮助。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状况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的方式对影响其就业期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主要概念界定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现有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给“就业期望”下过严格、明确的定义,而以其外延,即就业期望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来体现研究者对该词的理解[2]。本研究同样采用对就业期望的外延进行分类的方法来描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状况。与大多数相关研究一样,本研究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即预期收入状况、就业部门和就业区域。就业部门按所有制分类分为两大类,即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其中,国有部门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部门包括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家庭自营企业。就业区域分为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与农村。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提升贫困大学生能力”(PHE)项目组。该数据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宁夏、青海、陕西、湖南、四川、甘肃、山西等10个省份的17所本科院校,涵盖师范、民族、医学、财经、理工、综合等类型大学。采集数据时,从每所学校随机选择4个学院(系),文理各半,学生总数不低于600人。年级覆盖大学二、三、四3个年级(医学院校毕业班为五年级)。问卷采用集中作答方式完成,共发放853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30份。其中,男生占45.16%,女生占54.84%;农村学生占72.46%,城市学生占27.54%;大二学生占42.68%,大三学生占36.33%,毕业生(大四、大五)占19.30%。详见表1。

(二)工具

数据使用自编问卷采集。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和家庭基本状况、消费、经济来源、学习、就业、助学贷款、贫困生资助、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方面。着重采用其中关于个人和家庭基本状况、学习、就业方面的数据。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分析模型

已有的研究已经表明,求职者对未来工资收益的不同期待会左右他们选择到不同的部门工作[3]。但是,工资收益的需求效用在某些特定的制度背景中可能会被弱化,因为不同工作部门所能带来的福利、安全感和社会声望不同[4]。与此同时,家庭背景、个人教育背景和个人因素都会影响求职者对不同工资收入和工作部门的选择[5]。因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就业期望是受着多种因素影响的。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假定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个人特征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习背景因素三方面来考察,用方程表示为:E=f(F,Ed,O)。其中,E代表就业期望,F代表家庭背景因素(包括父亲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家庭城乡背景),Ed代表教育背景(包括年级、学科、学业成绩),O代表个人特征因素。

基于该方程,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初职月收入的影响状况,模型表述为:IM=f(F,Ed,O);构建了一个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部门和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状况,其中,因为大学生的预期经济收益影响着大学生对不同所有制工作部门和就业区域的选择[6],因此,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中加入了大学生对初职月收入这一影响因素,模型表述为:Ln[P/(1-P)]=f(IM,F,Ed,O)。我们将各因素对大学生初职月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用模型1标示,将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所有制部门的影响分析结果用模型2标示,将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区域影响的分析结果用模型3标示。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IM代表大学生的预期工资收入;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中,P分别代表大学生选择国有部和大城市的概率,1-p分别代表大学生选择非国有部门和中小城市及农村的概率;F代表家庭背景,包括家庭城乡背景,父亲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状况;Ed代表教育背景,包括专业、年级、自评学习成绩;O代表其他影响,如性别。

三、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基本状况

1.大学生的预期收入状况

有8530名大学生回答了自己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预期月薪状况,结果显示期望月薪为500-1000元的学生占10.5%,1001-2000元的占52.1%,2001-3000元的占24.8%,3001-5000元的占7.1%,5001元以上的占5.4%。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为了了解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具体影响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三个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下。在模型1中,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学科和学业成绩对大学生初职月收入预期有着显著性影响。就性别而言,男生对初职月收入的预期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对初职月收入预期也越高;理科和文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相比对初职月收入的预期均更低,学科对未来收入的影响仍然比较明显;学业成绩越高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越高。这些基本上与人们的经验认识是一致的。另外,学生家庭的城乡背景与收入预期表现出的是反向关系,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对于城市家庭的学生,农村家庭的学生对未来收入抱有更高期望,这与农村家庭承担大学学习投资的相对压力更大是一致的。就不同年级比较而言,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的收入预期差别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可以看到大学二年级学生与毕业班学生相比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更高,三年级学生的预期则更低。

在模型2中,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学科、年级和预期收入对大学生选择不同就业部门有着显著性影响。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国有部门;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国有部门;与工科学生相比,文理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国有制部门;相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国有部门;预期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国有部门。另外,学生家庭城乡背景与就业部门选择呈现的是反向关系,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城市家庭学生相比,农村家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国有部门工作。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就业部门选择的影响同样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在模型3中,性别、家庭城乡背景、家庭经济状况、学科、年级、学业成绩和预期月收入对就业区域的选择都有着显著性影响。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中小城市工作;城市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大城市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与就业区域选择呈反向关系,即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工科学生与理科学生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文科学生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即文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大城市就业;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与毕业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学业成绩高的学生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但是,对未来收入预期越高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到中小城市就业。详见表2。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就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期望状况而言,他们的收入预期是相对理性的。就业工作部门的选择而言,大学生选择到国有部门就业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这可能反映出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或其他福利待遇间的差距仍然明显。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该比例为57%,这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7]有些出路,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本研究将就业区域划分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与农村,而其他研究者则一般按大中城市、城镇和农村来划分。区域划分上的不一致,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从这种不同我们也可以推测绝大部分大学生是首选到大中城市就业的,但是,首选中小城市的比例应该在增加,至少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的选择反映出了这一趋势。

此外,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我国中西部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整体状况,并分析影响其就业期望变化的一些共性因素,因此,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即个人特征因素、家庭经济背景因素和个人学习背景因素,而没有涉及到其他宏观或更加微观的影响因素。

就现有分析结果而言,对大学生预期收入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学科。男生比女生对收入预期更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对收入预期也更高,工科仍然能获得比其他学科更高的收入预期,这反映了人们的经验判断。对就业部门选择的影响除了来自于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学科外,收入预期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追求更高收入预期的学生会选择到国有部门就业,这和我国现有的不同就业部门在职职工年均收入的分配结构是一致的,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为31005元,非国有单位的平均工资收入为23362元。文理科学生比工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国有部门就业,这可能既反映出他们对更高收入预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间接证实了文理科学生就业面窄、就业更难的现实。

然而,家庭经济条件好和低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有些特殊,尤其是预期收入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和男生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似乎相矛盾。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因为此次调查的样本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就各学校生源来看主要来自于中西地区,且农村学生比例高达72.46%,这一特征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就业地域的选择,即农村学生虽然比城市学生对未来收入预期会更高,但是他们同样更加保守和求稳。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大城市就业难的挤压作用正在发生作用。正如现在媒体报道的那样,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生存状况可能已经对大学生们的理性选择造成了影响,甚至对低年级学生也已经造成了影响。三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加上国家对中西部发展的大力支持,中西部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面对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生存状况,中小城市开始显现出了它独有的吸引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大学生的收入预期已经比较理性;第二,国有部门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第三,大学生已经开始更加考虑到中小城市就业;第四,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学科背景会对大学生的预期收入带来重要影响;第五,除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学科背景和年级外,预期收入会对大学生就业部门的选择带来重要影响;第六,除性别、家庭经济背景、学科背景、年级和预期收入外,家庭城乡背景会对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带来重要影响。

标签:;  ;  ;  ;  ;  ;  ;  

我国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西部十省的实证研究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