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出版业诞生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现代出版业诞生于何时、现代出版业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等问题,在出版史的研究中尚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专门的研究文章很少,在其他论著中有关现代出版的论述大都一带而过。
一、关于现代的内涵
在弄清什么是现代出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现代”。关于什么是“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划分是不相同的。在中国,“现代”是指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历史学上通常指资本主义存在和无产阶级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在西方,“现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时间尺度,指从中世纪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达三四百年的过程,因此西方的历史学家把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来的历史统称现代史。二是作为价值尺度,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在英语中,现代与近代是同一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人译为现代,有人译为近代。
马克思曾多次使用“现代”、“现代工业”、“现代社会”等概念。马克思认为,自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过程。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现代生产方式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纪还要多的巨大生产力,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使人类社会从生产到消费,从交往方式到生活方式,从思想观念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而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现代时期。
二、国内外关于现代出版的划分
在西方,关于现代出版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从19世纪开始,西方的出版业(或称图书出版业)开始进入了现代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图书出版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古代世界(1450年以前)、二是印刷术的传播(1450年—1550年)、三是繁荣的图书业(1550年—1800年)、四是现代图书出版业(19世纪到目前)。西方之所以把19世纪作为现代出版业的开端,是因为从19世纪开始,新技术如铅版印刷、铁板印刷、蒸汽机的运用、机器铸字和排字、复制插图的新方法等开始运用,图书产量显著增加,图书成本显著降低。
在中国,关于现代出版的认识分歧较多,首先是基本概念的不一致,有的称现代印刷出版技术或现代概念出版社,有的称为近代出版事业,有的称为新出版;其次是关于出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称为在19世纪初期,即在1815年前后,有的称在19世纪50年代,有的称在19世纪60年代;最后是关于现代出版的标志不一致,有的称使用铅活字和印刷机械是现代出版的标志,有的称新式印刷机械的广泛采用和西学书刊的大规模印行是近代出版事业的标志,还有的称,近现代出版与古代出版的不同,绝不是印刷技术和装订形式的差异,而是经营的目的、经营的作风和活动的内容不同。
三、关于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诞生
虽然对“出版”的定义不尽相同,《辞海》说出版是把著作物编印成图书报刊的工作,《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出版是一项涉及印刷品的选择、编辑和销售的活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出版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行业。因此,现代出版的诞生的标志,不是某一个环节具备了现代因素,而是指整个出版行业的现代化,因此:
使用铅活字、印刷机械不等于现代出版。
活字的使用在中国有近1000年的历史,金属活字的使用在朝鲜半岛有近700年的历史,铅活字的使用在德国有5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以活字或铅活字作为现代出版的标志的话,现代现代出版已有500—1000 年的历史;15世纪中叶,印刷机械在德国出现,如果以印刷机械作为现代出版的标志的话,现代出版已有500年的历史, 即使以铅活字与印刷机械同时使用作标志,现代出版也应有500多年的历史,这显然难以成立,因为在大家公认的现代出版业诞生较早的西方,现代出版的历史还不到200年。铅活字和印刷机械的使用,是出版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 但它本身不是现代化,就像自行车不是现代交通工具的标志一样,手摇牛拉的印刷机械也不是现代印刷或现代出版的标志。
西学书刊的大量翻译出版不等于现代出版。
不可否认,西学书刊的翻译出版对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西学书刊的翻译出版对中国现代出版的影响则小得多,因为即使像墨海书馆这样在传播西学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的出版机关,它的出版物许多都是木刻出版的,除了内容的现代化以外,它的出版行为与中国的传统出版无二。况且西学书刊的翻译早在16世纪就已开始,17世纪已有相当规模,如果以大规模翻译西学书刊为标志,中国现代出版的历史则应至少从17世纪开始。这也显然难以成立,所以翻译现代西学书刊不是现代出版的标志。
教会出版机构不等于现代出版。
有人认为,教会出版机构是西方传教士运用西方的现代出版、编辑、印刷技术运作的出版机构,由此可以称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这恐怕是误解。首先,教会出版物主要以教义宣传为主,他们的出版物并没有为世俗社会关注,正如钱存训博士所说:“教会的出版物,起初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因为他们认为那只是宗教性的宣传品。”(《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其次,教会出版机构在中国运用的印刷机械和印刷技术,虽然较中国的雕版印刷有进步,但与西方现代的印刷技术仍有较大的差距。1871年的《教会新报》载文说:美华书馆的印书机至巧至速,岁印亿万纸,然而,“若西人用于本国印书馆,则用火轮机器印,更不用人之挽机,不用人之入纸,半时许可印万五千纸,一纸分开,乃书数页,则半时许约计可印书五六万页矣,更巧而速”(《中国印刷近代史》)。这说明教会出版机构在印刷机械的运用上与西方仍有较大的差距。最后,传教士以传教为主,他们对现代出版理念的理解与掌握不可能与西方现代出版理念的理解与掌握不可能与西方现代出版的发展同步,所以西方现代出版管理经营的方法向中国的传入不可能与传教士在中国办出版机构同步。因此不能把教会出版机构的出现作为现代出版的标志。
我认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诞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蒸汽动力运用于图书出版有关的环节,如印刷、装订、造纸等,特别是用于印刷。马克思曾经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08页),恩格斯也说过:“分工,水利、 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00页), 由此可见蒸汽动力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蒸汽动力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同样是具有划时代的作用的。当印刷机械仍处于人推牛拉的时代,我们很难说它已经进入了现代。
19世纪初期,西方印刷机械、铅活字开始传入中国后,对印刷生产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印刷机械的动力是人和牲畜,印刷仍然是以人力为主的手工业,如《瀛壖杂志》记载:“西人没有印书局数处,墨海其最著者。以铁制印书车床,长一丈数尺,广三尺许,旁置有齿重轮二,一旁以二人司理印事,用牛旋转,推送出入。”“墨海后废,而美士君,别设美华书馆于南门外,造字制版,悉以化学,实为近今之新法。按两国印书之器,有大小二种,大以牛运,小以人挽,人挽者亦殊便捷,不过百金可得一具云,因此,此时的印刷业和出版业是与现代无缘的。蒸汽动力进入中国印刷业,大约是在1872年至1898年之间,有确切的记载是1887年蜚英馆进口石印蒸汽机,在此之前,1879年英文《文汇报》曾用煤气印刷机,1891年《申报》也曾用煤气印刷机。因此,可以基本判定,蒸汽动力进入我国印刷业大概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
其次,现代管理方法和观念运用于出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对出版的管理开始现代化,宏观出版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主要标志是1906年清政府颁布《印刷物件专律》,现代出版法规开始确立。二是出版企业的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出版企业由手工工场向工厂转变。19世纪末,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股份制开始在我国新闻业出现(1889年,美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这是一个包括了药水厂、肥皂厂、火柴厂、《申报》馆及其附设的申昌书局等企业在内的庞杂的股份公司), 20 世纪初期股份制在我国出版业内建立(1901年商务印书馆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表明我国出版业的商品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出版单位的组织形式发展为较为科学的企业组织形式,标志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管理理念已在出版界运用。股份制在出版业的建立,为出版业利用社会资金,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独立的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20世纪前后,是中国出版管理走向现代化时期。
第三,出版物的现代化。出版物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出版物形态的现代化,主要指出版物的印刷、装订、开本形态现代化。中国出版历史源源流长,出版物的印刷装订形态极为丰富,但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期,图书的印刷与装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印刷上是图书的双面印刷取代了使用1000多年的单面印刷,在装订上是图书的精装、平装开始取代沿用了近500年的图书线装, 中国出现双面印刷图书的时间在1900年,使用精装时间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第二,出版物的内容现代化。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出版物的内容以经学、史学、文学、宗教为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的联系比较少,出版物的内容比较单一。但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物的内容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一是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物大量出版,出版开始远离经学、神学,这一转变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即1894年以后,此后,适应新式教育、反映社会变革的新式图书迅速出版。二是宣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出版物增加,这始于16世纪,大发展于19世纪后期。
第四,现代图书发行体系的建立。有人说发行是出版的命根子,是出版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很有道理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经营理念陈旧,因此传统的中国图书的发行区域性很强,但是以商务印书馆1903年在外埠建立分馆为标志,新的图书发行理念诞生,依靠在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设立图书发行机构的作法,不仅使图书可以行之久远,而且开创了中国图书发行的新纪元,这种方法统治中国图书发行近50年之久。
第五,现代版权制度开始确立。从1903年商务印书馆开始使用著作权印花到1910年清政府颁布《著作权律》,标志着现代版权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国外许多研究现代化的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对现代化进程所包括的特征取得了基本的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进程。按这种理论看我国的出版现代化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中国出版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它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延续至今,直到今天我们出版现代化的任务远未完成。
二、中国出版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现代出版的诞生不能归结于某一个方面的现代化,而是与出版有关的诸多领域的现代化,它首先在图书的印刷领域萌芽,然后是出版物的形态、出版物的发行、出版管理的现代化,到20世纪初期,现代出版才基本形成。
三、出版的现代化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密切相连的,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如交通运输、邮政等的现代化,也谈不上出版的现代化。
尽管中国现代出版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很难用某一点的现代化来代表出版的现代化,但是为了把现代出版与传统出版明确的区分开来,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标志,就像我们为了区分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把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标志,为了区分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把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标志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商务印书馆的建立作为一个标志,因为商务在中国出版史上的作用、地位,对中国现代出版业发展的影响等,都是其以前建立的任何一个出版机构所无法替代、无法比拟的,而且只有在商务建立之后,才把现代的印刷技术、现代的出版管理、现代的形态与内容、现代的图书发行等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