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稻作模式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新趋势论文,模式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增强,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各水稻产区将逐步改变传统的“一年双季”生产方式,而选择“一年一季”的“一季中稻”。实践表明,这种转变也是对新形势下稻米消费量、“三农”效益、土地保养等各方面作出的积极且优化的应对,产生了一系列良好效益。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是,将来还是。我国南方的几个水稻产区一直存在“一年双季”和“一季中稻”两种耕作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水平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品种数量多且种性丰富,如今,品种的产量潜力比以前增加了30%~50%。政府努力增强水稻等粮食生产,不但种稻的面积大大增加,而且种双季稻的面积也成倍的增加,我国的水稻单产水平及总产都得到了大幅成倍的提升。同时,伴随着农村生产责任承包制实施及各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现在,人们要求的不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好;不再是“一日三餐九碗饭”,而是“一日三餐三碗饭”或是“一日三餐多花样”,人们的饮食不再局限于大米,而选取更高质量、更平衡营养、更安全的、更美味的多样化食品,以前的大米“口粮”要大力削减甚至减半。 基于此,对传统的水稻生产规模和复种指数就必须做些调整。虽然我国“18亿亩的基本农田”底线要保住,粮食年总产6亿t上下也要稳住,但是,水稻的总面积要互动降低。撂荒不种稻或改种其他农作物,估计占5%~10%;双季稻改为“一季中稻”的占10%~30%,各地情况不一样。历史上原来种一季中稻的田块又恢复原来模式,而原来种双季稻的也有一部分改为“一季中稻”,其变动幅度在20%左右。比如,属华南稻区的广西2015年就取消了早稻早熟组的区试,这是表明南方稻田耕作模式需要调整在生产用种熟期要求上的反映。为什么农户选择“一季中稻”?该方式是否完全适合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需要呢?它具有哪些特点并产生什么样的正效应?这是本文要研究分析且阐明的。 1 我国水稻超级稻育种取得了很大成功 近年,我国水稻超级稻育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各省育种单位都成功选育出了超级稻品种,产量潜力很大,达到10~12t/。而且,大部分超级稻品种的再生稻产量也很好,产量可达4.5~6.0t/,那么,若采用“一季中稻”或“一季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其总产完全可持平或超过“双季稻”的总产量,接近或超过“吨粮田”的水平。这两种模式是水稻高效生产模式,主要得益于品种贡献,超级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也日益成熟,可控可行。目前,适合这两种模式的品种有:协优9308、Y两优900、Y两优2号、二优航1号、2号、德香4103、宜香优2116、丰两优香一号等。随着“一季中稻”或“一季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的开展,相应的水稻品种高产优质上表现会达到更高的目标。 2 新组合的高产潜力、成熟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再生稻栽培生产技术 “一季中稻”生产期为150d左右,比“双季稻”中的早晚季中任一季生育期要长,利用时光足,生物产量大,产量高;同时,它的产前产后时间充裕,生产者农资准备更充分,“一季中稻”取得高产的条件更成熟。生产实践表明,利用近年来选育的高产或超级稻品种作“一季中稻”种植,获得的产量跟“双季稻”总产量比较接近,一般产量可达到8~9t/;而“一季中稻”+“再生稻”完全可以和双季稻产量持平甚至超过后者。2013年,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谢华安团队“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测产验收的8.5谷优2173再生稻示范片,再生季干谷平均产量7009.1kg/,加上头季稻平均产量12757.5kg/,再生稻“百亩片”年平均产量19766.6kg/,实现高产栽培目标。四川泸县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世兰忙碌而快乐着。2016年她是种粮的大赢家,她的40中稻平均产量9915kg/,最高平均产量10983kg/,位居泸县第一;除了种植蔬菜外,蓄留的再生稻收获面积18.7,平均3345kg/,总产量62440kg。取得这样一季顶双季的效果有三个因素:一是生产应用的水稻新组合或品种具有高产潜力,基本上是认定的超级稻组合,它们是中迟熟品种,如协优9308、培两优系列杂交组合(培两优500)、两优系列杂交组合(两优616)、谷优2173、内5优39等。二是运用了成熟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条件。三是“一季中稻”收割后进行了再生稻栽培生产,取得了3.0~4.5t/,高产的可达6.0t/。“一季中稻”的确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稻作模式。 3 资源节约高效型稻作 “一季中稻”利用时空的延伸,为“再生稻”提供了更大的生物质平台,为再生稻高产创造了条件。 “一季中稻”是最佳的再生稻运作前茬。利用头季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穗,一次播栽,两次收成,省工省本,高产高效。“一季中稻”用的是中迟熟超级稻组合,运用强化栽培技术,稻株架子大,生物产量高,根系发达,茎秆健壮,为再生稻的高产打下了基础。专家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劳动成本上涨、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压力,推广节本增效、让有限耕地生产更多粮食的再生稻,是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再生稻也是资源节约高效型稻作,惠农效益非常显著。 4 生产用时少,效益更好 “一季中稻”相对“双季稻”生产用时少了120~150d,为从事其他就业提供了机会。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有助于农户利用节余时间创造更多的收入。粮食虽然对农户很重要,对小面积的稻作,农户种双季需要1年;而“一季中稻”或“一季中稻”+“再生稻”只需半年,而两者产量相当,后者效益更好;若还有半年可以自由支配,相比而言,两者孰优孰劣,不言而喻。同时,如果把“一季中稻”的田再用来生产其他旱作经济作物或蔬菜,正常情况下农户可获得1.5万~3.0万元/的收入,也丰富了我们的市场和食品。 5 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 “一季中稻”减少了一季水稻种植,让土地从“水深中解放”一阵子,为土壤更健康优化提供了机会。“一季中稻”+“再生稻”,它不但是资源节约型,而且是土质改良型。一年双季变为一年单季,减少了一季(120d左右)水稻种植时间,让其免种休闲或轮作其他旱地农作物,减少田块浸泡水时间120~150d,对改良土壤很有益处。长期栽培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土壤浸泡水时间过长,理化性质变坏。采取水旱轮作,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水旱交替削弱了嫌气过程对土壤的强烈影响,增强了土壤的通气性,有利于还原性毒害物质的消除,促进了有机质的矿化和更新,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对调节土壤养分状况有积极的作用。加之因长期重用轻养,耕作方式粗放,当前我国耕地质量退化严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建议,加快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工程,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6 环境友好,减轻温室效应 “一季中稻”减少了一季水稻种植,土壤不泡在水中,可减少向空中排放甲烷等温室效应气体,有助于环境友好。“一季中稻”还有“环境友好型”的作用,可减轻温室效应。相对于双季稻,“一季中稻”因减少田块浸泡水时间90~120d,可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甲烷的时间90~120d,排放量为双季稻排放量的50%。甲烷是微生物在严格厌气条件下分解有机质的产物。专家指出,稻米作为全世界几十亿人口的主粮,稻田是主要甲烷的排放源。甲烷对全球温室变暖贡献率为20%,其温室效应是第一大气体的25倍,其中7%~17%由稻田释放,全球稻田每年排放甲烷总量高达2500万~10000万t。为破解甲烷排解难题,各国科学家主要采用耕作措施来提高土壤氧气含量,抑制甲烷排放。 从传统饮食结构及目前的粮食发展水平来看,过去、现在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年双季水稻在我国南方稻区仍然是主要的稻作制度,否则,人们的温饱生存会受到威胁。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大米的消费量肯定相应减少,再辅之以环境、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要求,“一季中稻”+“再生稻”或“一季中稻”相对双季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稻作模式,具有一系列的良好效应。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一季中稻”在中国未来的稻作面积上它的面积肯定会逐步加大,最终有可能完全取代双季稻。 联系电话:0931-8826844标签:水稻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论文; 再生稻论文; 甲烷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