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艺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逻辑①
郑 华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基础课部,广东 湛江 524049)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领导人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为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而提出的,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世界历史的有益借鉴和中国“和”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从实践维度看,它是中国对于世界存在的事关人类永续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智慧”;从理论维度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的全面超越。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重逻辑;历史;实践;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中蕴含着历史、实践与理论的三大逻辑,与当代世界的发展大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逻辑:大历史观下的国际相处之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1〕
在直角坐标空间内, 假设在重力场中, 重力加速度为-gey, 其中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方向为沿y轴负方向 (竖直向下), 轻、 重流体的密度分别为ρl和 ρh(ρl<ρh), 重流体在轻流体的上方. 由于某种原因, 两种流体的交界面处总是存在界面小扰动, 假定两流体界面为ηp(x,t=0)=εcos(kx). 其中, k=2π/λ为扰动波数, λ为扰动波长, ε(ε<<λ)为扰动幅值. 按照经典RT不稳定性线性理论, 界面处的初始余弦模随时间t将呈e指数形式增长, 即ηL,p=εeγpt. 其中, ηL,p为界面处基模的线性扰动幅值, γp为线性增长率
2.4 李家峡水库景观 李家峡水库是在李家峡下闸蓄水后形成的,面积32 km2,水面标高2 180 m,水库总容量为16.5×108 m3,电站总装机容量2×106 kW,年平均发电量5.9×109 kW·h。游客可乘船畅游,赏湖光山色,览大坝雄姿。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看中国的古代史,不管是早期的秦汉隋唐,抑或后期的宋元明清,都没有对外侵略掠夺的“不良记录”,而对于平等贸易和文化交流却有不少流传千古的佳话。如甘英出使大秦、马可·波罗游历元大都和郑和七下西洋等,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沿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路走向世界。唐宋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更是对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没落的封建阶级和地理大发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文明交往的新思维。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科学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注重维护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正确进行文明间的学习借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成功经验。当前,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千五百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既是多彩的,也是平等的,更是开放包容的。每一种文明都延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在贸易政策上采取更加强硬且力度更大的保护主义政策。全球贸易预警》数据显示,2008年11月至2018年7月,G20的19个国家成员累计出台保护主义政策8000项,其中美国出台1492项,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平均关税水平由入关前的43%降至2018年11月的7.5%;中国经济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领航者。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成交额达578亿美元。中国用行动证明了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减少。”简单的说,经济全球化虽具有资源和生产要素全球合理配置的优势,但也容易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即通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客观评价和认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世界各国人民不得不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平衡与稳定。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并成为近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频率和互动范围的展开,要求中国外交不断开辟新领域,提升新境界。作为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总抓手,“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倡导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领域。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2019年4月,中国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继续完善国际合作,让这个有助于世界和平的公共产品变得更加成熟。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相处之道,既避免擦枪走火,也是为了减少大国之间的战略误判,造成不必要的冲突。首先,要做到相互尊重。尊重是了解的前提,了解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尽管意识形态不同,完全可以通过双方青年民间交流,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找到双方的利益交汇点。其次,要通过“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思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再次,要树立新思维。“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3〕与时代相向同行,聆听时代的声音,才能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决策。
全球治理的变革与创新。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存在,以及国际分工存在某些不合理的现象,第三世界国家并没有充分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红利,反而面临着发展中要付出比过去更高昂的成本的窘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各国竞相采取措施缓解危机和提振经济,但经过多年的调整,除少数国家外,包括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大部分国家经济没有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面对困境和国内的压力,一些国家采取了“本国优先”、贸易保护主义等做法,“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浮现和扩散。当前,人类社会似乎来到了与百年前近似的十字路口。人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浪潮日趋明显的世界里,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贫富分化、战乱、难民、疾病、恐怖袭击和气候异常等等诸多问题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当前的国际治理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战后逾七十多年国际社会没有发生特别大的战争,以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一个良好的国际治理体系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大国的自觉与自律,这些方面,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在历史上也起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投票权不足和联合国主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个别大国动则以“退群”相威胁的背景下,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当前的国际环境与百年前当然不可能完全相提并论。然而,历史有时会惊人的相似,虽然目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并不一定会引爆新的世界大战,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今天,局部战争或冲突可能会影响或中断本国发展进程,在一场没必要的纷争中赢了道理、输了财富的同样是国际社会应该避免的。
二、实践逻辑:人类急需找到时代之问的解决之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类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兼顾他人利益,共同发展、共同合作,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以期构建持久和平、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4〕
坚定不移推进各国间的合作共赢。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合作的关键就是要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关切,通过不断的沟通,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世界各国应深化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全球性挑战上的沟通和合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2〕
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本位主义的出发点通常造成误会与偏见。然而,造成世界重大问题的根源不是经济全球化,它只是加速或延缓了某一过程,真正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的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概括起来,就是动能不足、治理滞后和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当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当前,人类更加需要的是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
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也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视域。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回首100年前这场骇人听闻的血腥战争,多少生灵涂炭、财富被毁。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及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激化等。虽然大国之间也有过一些外交努力,但收效甚微。随着协约国与同盟国的矛盾迟迟无法解决,世界大战最终还是爆发了。战后成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脆弱的,究其原因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上,根子里还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因而一个良性的国际秩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人类也并没有真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吸取教训,自然也无法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1929年—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又称“大萧条”,重创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国纷纷以邻为壑,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法西斯主义到处蛊惑人心,当各国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到极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二战后,人们痛定思痛,终于下定决心完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于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等多边主义组织相继产生了。
尤其是那些本身生存在温饱线以下的家庭,“育儿”的常态主要是三餐给碗粥喝,晚上安排个地方睡。父母要养大好几个孩子,全部精力都在努力赚钱维持一家人生存。这时候即便某个孩子被欺负了,也不会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做心理辅导,分析情况和处理办法,或者带着被欺负的孩子去找对方家长理论。连幼儿园都没有,更不会有幼儿园老师来看护和管理小朋友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于这样的生活条件,孩子们也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等极具长远眼光的倡议,促进各国间经贸、人文、创新、安全等领域交流。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乔尔·安德斯认为:“中国走向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心,将有助于缩小全球不平等,这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
三、理论逻辑:发展、变革与调整中的世界需要理论创新的引领
中国近代史,则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历史,中国人民经过逾百年前赴后继的不屈抗争,付出上千万人的巨大牺牲,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上。此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也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核设施的辐射防护上,起初认为只要保护了人类,也就保护了其他物种。197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明确提出非人类物种的保护问题,1990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出的在保护人类的同时还需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其他生物的辐射防护观点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因此,从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角度,需要评价核设施对于生物的辐射影响。国外在该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研发了专门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
文明和谐的新途径。1996年,美国著名学者享廷顿的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出版,“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开始出现。“9·11”事件后,一些西方政客把伊斯兰文明暗喻成恐怖主义的代名词,并有意无意地激化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引起国际上新的不稳定因素。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世界历史思想的新发展。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曾以惊人的洞察力和强大的理论说服力揭示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他们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00多年来,世界越来越成为开放的世界,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越来越成为整个世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今天,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信息交换的深度和广度早已是100多年前无法想象的,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原本是解决中国经济新常态而开出“经济药方”,对于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同样也是大有裨益。创新是解决可持续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在2016年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做了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开幕词,特别提到“创新”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协调是解决世界经济贫富分化和发展不平衡的核心步骤;绿色是健全全球生态文明体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开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关键所在;共享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重要支撑。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提出的,深刻体现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不仅要让中国受益,还将让世界受益。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进步的世纪,各个国家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中国想要在国际上提升影响力、彰显大国风范,就必须保证综合国力持续稳定地增长。经济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而经济法站在国家的角度出于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目的,以法律的形式对市场经济提出了行为规范的准则。本文就经济法作用于经济得到的益处来阐述其在经济中的价值提现。
1.3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①护士一般资料: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和入职时间;②科室职业防护用具的配备;③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职业防护认知及现状调查。该部分分为3个维度,共有37个条目。问卷经专家鉴定,内容效度为0.89。采用预实验20例样本所有数据,测得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5。
需要指出的是,譬如国际和平、联合反恐、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这些事关当今人类何去何从的核心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办到的,它需要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国家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同体和治理共同体。世界各国应当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nalysis of causes of cracks in a concrete roof of basement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并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科学思想武器。“在过去40年里,中国已经促成了7亿多人口脱贫。这个社会奇迹比经济奇迹更为重要。”〔5〕这是中国对消除贫困和缩小发展不平衡所做的成功探索。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历史传承、现实需要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维护世界和平而提出的一种全新思维,是对人类整体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切,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面对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一种宏大理念的诠释回应了“人类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仅仅过了23天,这个理念就写进了联合国文件,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做出的重要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同体和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关目标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7-07.
〔2〕〔3〕〔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8;111;241.
〔5〕郑永年.中国政治经济模式及其未来〔N〕.联合早报,2019-01-04(3).
中图分类号: D6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46(2019)04-0062-04
作者简介: 郑华(1973-),男,广东茂名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澄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