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经济成长与人力资源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韩国用“压缩工业化”的办法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汉江奇迹”。其跳跃发展和加速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是人力开发。其根据产业调整及时或超前开发人力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韩国经济成长进程及其对人力的需求
本世纪60年代,为了实现工业化,韩国政府确立了“出口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换汇高、较容易建成且能发挥韩国劳动力优质、价廉而丰富优势的出口产业得到了大发展。纺织、服装、胶合板、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一般技术工人。
到了70年代,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韩国政府提出《重化学工业宣言》,采取了赶超型的产业增长政策,确立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学等原材料工业和造船、汽车、电子、机械等重化学核心工业。从此一批换汇高、产业带动能力强、并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迅速增长,并成为韩国经济结构的主体。据统计,重化学工业化计划的实施,使韩国重化学工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重化学工业产值占GNP的比重由70年代初的30%提高到60%,推动韩国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外向化,从1971年到1979年,韩国第一、二、三产业在GN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28.9%、22.8%、48.3%改变为24%、32%、44%,出口额由10.68亿美元猛增到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上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它们对人力的需求主要是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的技师和工程师。
80年代,韩国政府把基本国策由“贸易立国”转为“科技立国”,制定和实施了五年科技发展计划,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实行产业升级和产品的高级化、多样化,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了精密机械、计算机、航空等新兴产业,加强了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开发和研究。1989年韩国政府又制定了《尖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重点研究和开发微电子、新材料、光纤等七个高科技领域,其第六个五年计划还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立国”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电子、半导体通讯、情报、自动化机械、精细化工等新产业群,以加速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科技立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韩国的经济结构,从1979年到1990年,第一、二、三产业在GN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24%、32%、44%改变为11%、32.1%、56.9%,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汽车工业在整个80年代增长了50多倍,电子工业年增长20%左右。进入90年代,韩国进一步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93年制定了15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战略,涉及航空宇宙、汽车、造船、工厂和自动化机器、机床、环保设备、半导体、家用电器、电脑和通信设备、石油化学、精密化学、纤维、鞋、钢铁、非铁金属等产业。高技术产业90年代年均增长达19%,其出口增长达20%,其中微电子增长最快,占高技术产业出口的45%,成为韩国出口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世界微电子市场的最大供应地之一。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力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它们既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工程师,又需要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二、韩国经济成长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
工业化初期,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人,韩国政府于1963年成立了“生产力发展局”,下设生产力训练学院。并于1965年颁布了《职业训练法》,以立法手段有力地保障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1970年,韩国政府又成立了“工业职业训练局”,下设20所培训学校及38个培训中心,并领导各行业、各社团的培训活动,仅1967~1971年间,培训中心的毕业生就达9.4万人。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韩国政府在工业化初更重视全民教育,教育经费连年增加,从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的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多年超过GNP增长率,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也呈升涨趋势,1970年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就达2.9%。在大学教育中,更加重视工科教育,以培养“适用”型人才。
70年代,适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师和工程师的大量需求,韩国政府相继制定了实业教育振兴计划和《产业教育振兴法》,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层次,强化了职业教育的产业针对性,初级大学(职工大学)猛增,到70年代末已达130多所。1972~1981年间职业培训中心的毕业生达近80万人,同时,企业内部的训练也逐步开始,1974年韩政府颁布的《职业训练促进基本法》规定,职工满300名的企业都必须进行厂内培训。学校教育也应工业化对人力的需求加强了经济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为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兴办了“实验大学”,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到1980年实验大学达43所。
80年代以来,韩国把培养世界级高科技人才及保证他们能专心从事研究开发事业放在科技政策的首位,并通过改革高等教育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其一,加强了科技英才教育,让一流工科大学每年增招一定数量的新生,创办了韩国第二、第三科技大学。其二,积极吸收和利用海外韩侨人才及外国优秀科技人才,有近万名专家在国外学成后被吸收回国。目前已有几个协会在日本、欧美做海外学者的工作,为韩籍学者回国定居或短期研究提供技术服务,以此希望能召回更多的在外定居的科技人才。其三,为尽快提高科技教育质量,扩充中小学实验设施和大学研究设施。其四,为使优秀人才能献身创造性的研究开发事业,设立科技基金,为卓有成就的科技人才提供资助。其五,政府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发人力。进入90年代,韩国政府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一方面注意大力培养科技精英,新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先进技术学院,培养了博士、硕士、并任以要职,另一方面,重视整个产业队伍素质的提高,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兴办训练学院,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为培养21世纪型的人才,韩国政府提出了世界化教育政策构想,提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实现多样化的教育,实现以需要者为中心的教育,实现以自律为中心的教育,实行开放性的终身教育,并保证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计划到1998年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由1995年的3.89%增加到5%。
为保证人力开发的投入韩国政府还允许教育部门举债,特别是借外债,用于购买外国最新尖端科学仪器、设备和原材料等。据统计,1966~1980年韩国为兴办教育、开发人力而借的外债就达3.5亿多美元,大大促进了韩国人力超前开发。据测算,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当韩国人均GNP为90美元时,人力资源开发的格局就已非常接近人均GNP为200美元国家的水平。当韩国人均GNP为107美元时,人力资源开发格局已相当于人均GNP为380美元国家的水平,正是靠着这种超前的人力资源开发,韩国产业加速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压缩”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韩国政府对R&D的投入也给予了持久的重视,70年代韩国R&D的经费就占到GNP的0.6%左右,80年代初,这一比例年均增长30%以上,到1986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0%,1990年达2.24%、1996年预计可达4%,到2000年韩国计划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目前,其国民人均科技经费已达700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德国。教育与科技的高投入,使得韩国的文盲率80年代就减少到微不足到的水平,小学就学人数占同龄人数的比例70年代就超过100%,初中生就学人数占同龄人数的比例80年代初就超过95%,高中学生就学人数占同龄人数的比例80年代中期也超过82%,目前韩国40%的高中生能进入大学,每千人中有5.4人达到研究生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
三、借鉴与启示
韩国经济成长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作为“他山之石”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对教育和科技的持续高投入是人力开发的根本保证。从韩国的经验来看,即使是借债,也得保持教育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韩国国土面积仅为我国的百分之一,人口为我国的1/26,而投入的R&D经费为我国的4倍,对教育的投入也远远高于我国,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与科研投入显得过低,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和科研投入占GNP的比例分别不足3%和1%,且长期徘徊不前,甚至有些年份还下降,致使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及教育、科研投入强度等指标长期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为此,为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必须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科技支出占GNP的比例,甚至要使教育、科研投入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乃至借债、利用外资来增加教育与科研的投入。
适时开发劳动者的技能与提高其素质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性措施,韩国产业升级中,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职业训练机构,有效地保证了其产业变化对不同层次的人力需求。在我国产业调整与优化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便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要加强,不仅要类型多样,还要层次结构合理,然而我国现在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撤销了培训机构,有些地方解散或停办了一些职业教育学校,致使近两年来我国的成人非学历教育连年下降。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势必影响我国企业人力的开发,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落实。
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体系是人力开发法制化、制度化、社会化的基础。韩国从工业化开始就注意综合运用立法手段、政策手段调整和保护人力资源开发,保证了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运行,我国本来产业立法的工作就滞后,如何在产业调整中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开发法》及《产业教育法》,贯彻我们已制定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都是我国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积极利用国际手段开发人力资源。韩国工业化过程中,不仅利用先进国家的教育手段培养了大量的人力,还善于抓住国际市场的人力需求,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既锻炼职工队伍,又增加了外汇收入。同时,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吸引韩侨人才。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在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也逐步增大,更要求我们要开展跨国界的人力合作开发。对于劳务输出,应当立足我国劳动力丰富、价廉优势,积极组织培训,有组织有针对性派出,既可以锻炼队伍,也可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对留学人员、华裔科学家、专家,积极争取他们以各种形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既要注意吸引他们回国、短期访问,又要利用他们在外国的便利条件,为国内科教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等方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