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_课程论文

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_课程论文

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目标论文,课程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端于上世纪末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依据现代课程理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架构课程目标,试图立体、动态地观察学生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多种学习经历与经验的获取,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培养。这较之以往,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从学科立场出发,作为这场新课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学历史课程也是从这三个维度来制订其课程目标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对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强化,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方面,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其能力与方法的获得,必须以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为前提;另一方面,能力与方法又制约着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快慢、深浅和难易,而且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相对独立地保存下来,即便日后忘掉了某些细枝末节的知识,它仍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这种能力和方法的获得过程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经历,并能使其积累、丰富学习经验,对其情感的积淀与升华、态度的转变与保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极有裨益的。因此也可以说,“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座桥梁,是能真正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产生效益的。

而就“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关系而言,我赞同陈志刚先生的讲法,“过程学习,就是方法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掌握和运用方法。一定的‘方法’总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过程’是‘方法’的动态展开。‘方法’蕴涵在‘过程’之中,‘过程’与‘方法’具有统一性”[1]。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中学历史课程所强调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方法”,究竟指的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下文简称为“学史方法”),还是历史认识(研究)的方法(下文简称为“史学方法”)?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恐怕仍是有争议的。①

我们说,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方法”目标,应该既包括听课、观察、记忆、练习、复习、合作、交流、探究等一般意义上的,各学科所共有共通的学习方法,也包括了诸如阅读、收集、整理、比对、综合、评价等在内的学史方法。当然,一般意义上的,各学科所共有共通的学习方法,如果不与历史学科与历史学习的特点相结合,是难以体现历史学科所独有的思维特性的。实际上,即便是上述提及的阅读、搜集等学史方法,如果不能深切地与历史本体的过程与逻辑紧密相连,也将难以彰显历史学习的本质。因此,要想不偏废或忽视历史本身的过程与逻辑,要想更深切地揭示出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恰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必然是有所侧重而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就必须将史学方法纳入到“方法”目标的麾下。

史学方法是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基础的史学方法是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进而能运用这些基础的史学方法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揭示史实形成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提升历史思维的品质。

从逻辑上讲,史学方法并不与学史方法等量齐观,史学方法是学史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学历史课程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历史学家,而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累积其基本的素养。这种素养,包括了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包括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博大情怀,包括了实现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与思想方式的迁移,包括了初步的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的形成等。而这种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历史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与了解,离不开对各类史料价值信度的判断与分析,离不开对历史内在过程与逻辑关系的梳理与辨别,离不开运用科学的史观对历史人物、事件与事象进行分析与评价,而所有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对基础的史学方法的体悟与领会。或者说,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某些所谓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决不能够的。

自然,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记忆一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但不应把记忆知识作为唯一的任务。应该说,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比记住历史上的某一天发生了某件事重要得多;较为广泛地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比记住某些所谓的标志性事件重要得多;知道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史料,同一史料有不同的解释,比背诵那些结论性的历史陈述重要得多;洞察历史认识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比津津乐道于时髦或俗成的观点重要得多。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能使方法目标,尤其是“史学方法”目标更具有操作性,笔者尝试提出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的纲要,以求教于诸位同仁。无疑,这份纲要尚需在实践中加以细化、验证和修订。

一、获取与提取、整理历史信息

1.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从文献、音像、实物、当事人的回忆等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2.从文献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1)从文献材料的正文中发掘涉及历史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核心观念等信息

(2)从引注中的作者、书名、文章题目、发表时间等内容中提取历史信息

3.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1)从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中提取历史信息

(2)从图片(地图)的文字、符号中提取历史信息

(3)从图片实物的外观、材质中提取历史信息

(4)从各类包含数据的示意图中提取历史信息

(5)从表格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中提取历史信息

(6)从图表引注的文字提示等多角度提取历史信息

4.从动态图像中提取历史信息

(1)直观显性信息的提取

(2)隐性信息的提取—揭示剪辑者的意图

5.整理历史信息

(1)制定科学的、历史的分类标准,如按时间、按空间或按性质分类

(2)依据分类标准对历史信息进行归类,包括运用图表的整理方式等

二、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

1.对不同种类史料的价值判断

(1)文献史料(2)实物史料(3)口述史料

2.对不同载体史料的价值判断

(1)文字(2)图画(3)音像

3.对不同性质史料的价值判断

(1)神话(2)民间故事(3)新闻(4)文学艺术(5)史家的论述

4.史料的相对价值②

(1)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2)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3)本国记载与外国记载(4)近人记载与远人记载(5)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三、获取史实的思维逻辑

1.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2.证据与解释

3.想像与求证

四、治史的一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比较

五、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1.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5)战争及其性质(6)历史发展的特点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1)统一性与多样性(2)量变与质变(3)形式与内容(4)现象与本质(5)局部和全局(6)原因与结果

六、评价历史事件、事象与人物的方法

1.评价历史事件(事象)

(1)了解时代背景(2)分析原因和性质(3)把握全部过程(4)考察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评价历史人物

(1)具体分析(2)全面分析(3)阶级分析(4)发展分析

七、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原因与影响的方法

1.分析原因的方法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2)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3)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4)内因与外因

2.分析影响的方法

(1)并列求同(2)逆向求异

八、新史学方法

(1)计量史学方法(2)心理史学方法(3)口述史学方法

自然,中学历史课程的“史学方法目标”,针对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应该有相应的不同标准。由此,上述纲要还真正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价值及可行性。在这一过程中,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础研究,而不是固有的经验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几年来,史学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与评价中的探索与实践,应该说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因不属本文论述内容,容日后再作陈述。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现,有老师提出“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研究历史’的方法各应占多少比例为宜?”[2],我想,其“研究历史的方法”如果指的是史学方法的话,那也恰恰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才能回答的。至少目前来讲,我们认识到史学方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重要意义,但要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回答这一类问题,恐怕为时还尚早。

注释:

① 以发表于《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1—3期上的四篇文章为例。聂幼犁先生在《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一文中谈到“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先是提出与“过程”相呼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指出“方法”指的“是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可见其首要强调的是史学方法,但也承认“方法”中也蕴涵着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李惠军先生在《“过程”目标化,值得三思!》一文中明确提出“‘方法’则体现学科特征的研究规律和程序”,指向的应是史学方法;陈志刚先生在《也谈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一文中引用了他人对“方法”的解释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偏重于教学论意义上的学习方法,与史学方法基本无涉;钱君端先生的《关于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度”的把握》一文,提出“方法”既可解释为“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可解释为“探究历史的方法”,应是强调学史方法与史学方法的统一。

② 本部分参考了傅斯年的《史学方法导论》一书,仅从当下的中学历史课程要求出发,选择了部分可能为中学生所理解的内容。

标签:;  ;  

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