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仙 詹鸿苡 黄蓉 王静 李远浩 周壮秀(临沧市中医医院 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目的 观察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药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将80 例中风病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 例。
对照组给予针灸方法治疗,治疗组在针灸方法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的NIHSS 评分、SDS 评分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针药联合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风病 脑梗死 针药联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65-01
中风病,即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中老人是高发人群。随着我国人口饮食习惯的改变,老龄化严重,中风病发病人数日益增长,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同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
笔者选取本院经确诊为中风病患者进行针药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脑病科收治的中风病患者80 例,且全部患者均为中脏腑中的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40 例,男28 例,女12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63.7±7.9)岁;治疗组40 例,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5.1±9.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在下列所述条件中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 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以下条件者,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1)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汤剂:羚羊角粉1 克,生石决明30 克,白芍20 克,菊 花10 克,龟板10 克,生地10 克,丹皮10 克,夏枯草10 克,天竺黄10 克,胆南星10 克,炙远志10 克,石菖蒲15 克。一天一剂,水煎分3 次口服,不能口服者给予鼻饲安宫牛黄丸。治疗组给予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主穴: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两组均治疗1 个疗程,8 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
1.4 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lasgow 昏迷量表(GCS);(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1.5 评价方法 入院后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 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当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用 ±s 描述,并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 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92.5%,两组结果相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3 讨论中风病是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气血逆乱,上犯于脑,造成脑脉痹阻或者迫使血液溢于脑脉以外的病症,包含西医所说的脑梗塞、脑溢血等脑血管出现非正常的症状。
中风病在中医辨证型中分为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等多种证型,根据不同病症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经我科长期临床经验观察发现,痰热内闭证的中风病是常见证型,笔者选择该类型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根据病症选用羚羊角粉,生石决明,白芍,菊 花,龟板,生地,丹皮,夏枯草,天竺黄,胆南星,炙远志,石菖蒲等中药水煎口服,具有豁痰开窍,熄风止痉的功效,而主穴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可以疏经通络,理气化痰,还可缓解局部关节疼痛麻木等症。本研究中针灸结合中药口服,可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状态,疗效显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SDS 评分明显改善。王少阳[2] 等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得到较好疗效,证实中医方法治疗中风可达到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针药联合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总有效率比单纯口服中药治疗高,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 裴宇鹏, 张哲, 陈智慧,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瘀互结兼阴虚证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0(07):1555-1557.[2] 王少阳, 徐艳, 胡明森. 探讨中风病中西医集合研究思路[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7):101-102.云南省2013 年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
论文作者:童明仙 詹鸿苡 黄蓉 王静 李远浩 周壮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对照组论文; 中风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评价论文; 中医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