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元经济的现实走向市场经济的目标_市场经济论文

从二元经济的现实走向市场经济的目标_市场经济论文

从二元经济现实出发向市场经济目标迈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现实论文,目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大国的中国,还是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处于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他们共同的战略任务就是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改革的探索者们留下各不相同的改革足迹,改革的理论家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改革思路。这些思路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式,一是“激进式改革”,认为要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大破大立,一步到位,取消双轨,迅速跳出集中计划经济的泥滞,尽快进入市场经济的彼岸。这种改革被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纳了,叫做“休克疗法”。另一种就是渐进式改革方式,就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双轨过渡的办法。中国的十六年改革实践就是走了一条这样的改革道路。

对这两种不同的改革道路。国内外有两种不同的反映,往日改革效果的比较,国际上多数学者认为,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休克疗法”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的不稳定,经济增长减缓,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中国所选择的双轨制的渐进改革道路是较为成功的。如何评价中国这种渐进式双轨制的改革道路呢?我们认为,一个国家采取何种体制改革模式,是由这个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现实国情决定的。本文就是要阐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这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下所选择的特定的双轨制改革道路和改革模式问题。

一、我们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发展阶段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其经济特征确如刘易斯描绘的那样,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和传统封建的农业部门并存。不过这时中国是一个农业在产值、人口、就业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国。今天的中国已由典型的农业国发展为初步的工业国,中国经济不但从总体规模上较过去发生了空前的发展,而且从结构水平上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二元经济并存阶段,表现在落后的农村与发达的城市并存的二元城乡结构,传统的农业经济与现代的工业、信息经济并存的二元产业结构,落后的传统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与现代的机械化,电子化作业并存的二元技术结构,传统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社会化方式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传统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与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并存的二元运行结构。

1、产业、技术结构的差别化。

从工业结构看,七十年代后,我国的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一直超过消费资料工业资产值即霍夫曼系数小于1。因此,我国工业结构高度化已达到本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从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7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46%和26%。这相当于西方国家本世纪二十年代的水平。从劳动力结构看,1989年,我国劳动力就业分别在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8%、23%和19%,这仅相当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的水平;城市大工业全部实行机械化、并有许多向电脑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农业部门则以几千年来的传统手工操作、人畜力耕作为基本特征。现代部门依靠物化劳动动大量投入而发展,农业则依靠精耕细作,投入大量活劳动而发展。可见我国工业构成、产值构成和劳动力构成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二元经济阶段。

2、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特色

在印度,拉美和非洲,经济的特点诚如刘易斯所谓的二元经济理论概括的,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相连系的是前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与先进的工业部门相联系的是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我国则不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带来了所有制经济的多元化,目前存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从投资主体看又有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别;从投资规模看,有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不同。以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一般来说资金技术装备水平上国有企业优于非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优于地方企业,大型企业优于中小型企业,而市场化程度和资金效益水平则往往呈现逆向倾斜的现象。由此可见,与传统典型二元经济相比,中国二元经济呈现一种非典型的错位状态。

3、区域经济结构的两极化发展

中国二元经济也表现在区域结构上,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呈现一种差异化经济发展格局。市场化改革十六年来,中国主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转化,选择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城市化道路。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小城镇建设上虽然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地区的发展相比,其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日益扩大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呈现一种错位格局,东部发达地区的市场化发展把加工工业、轻工业更拉长了,而基础工业的“瓶颈”更大了,而西部发展滞后的不发达地区恰恰是过去形成的国有经济、中央投资比重大的地区,恰恰是基础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的地区,这些工业不仅是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更是全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不仅是影响西部自我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东部经济,全国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这种二元化的区域格局对国家体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政策提出了挑战。

二、二元经济转换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体制改革的双轨制道路

1、双轨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生产力非平衡发展的最大结构特征,也是这一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的最大国情。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二元经济现实从根本上决定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只能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板块结合为主)的双轨运行体制。同时也决定了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在较短时期一步到位地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新框架,而只能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运行体制。可以说,二元结构是双轨体制存在的物质基础,双轨体制是二元结构的必然的制度表现。从现实看,双轨体制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条块分割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资金运行机制,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的双轨价格体系和核算体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调节机制,等等。一般地,有什么样的二元结构相应就有什么样的双轨体制形式。例如,对于先进一元资金技术有机构成较高的城市经济、重工业、主导产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以区域以外市场为主,国家投资为主、条条管理为主、计划调节为主,按照集中计划机制轨道运行。相反地,对于落后一元,资金技术有机构成较低的农村经济,轻工业经济,非主导产业地方中小企业、集体乡镇企业一般以区域以内的市场为主,以地方块块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很大程度上遵循市场机制轨道运行。

2、双轨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元结构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改革必然选择渐进式,双轨制的道路,同时中国二元结构现代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现实矛盾也决定了中国改革必须选择渐进式双轨制的道路。

(1)从产业二元结构的优化来说,单纯的市场机制只能使资源向短期内投资小、效益高的加工行业和服务行业流动,这当然也符合微观企业自主投资追求利润的行为,但却不一定符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持续发展的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先导产业的发展,因为具有投资期长、直接效益低的特点,在这些形成“市场失效”的领域只有选择国家政府投资,计划机制调节为主的改革,才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2)从地区二元结构的协调来说,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必然造成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发展的二元结构差距拉大。为了既保证经济较快增长,又防止社会的过大震荡,避免产生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马太效应”,必须选择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体制改革方式。在这种双轨制改革中,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剌激已放开的经济特区、开发区、开放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借助政府计划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对再分配进行干预和参与,保证未放开的老工业基地,边疆内陆地区不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防止因区域结构的两极分化而影响全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3)从二元主体利益矛盾的处理来说,中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条块之间、轻重工业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巨大的二元结构反差,并非一朝一夕而形成,而是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包括旧中国生产力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影响、新中国以重工业为主导高度倾斜式的发展战略和保证这种战略而实行的集权计划为主的封闭式,双轨体制的深刻烙印,因此,这种几十年形成的二元经济主体利益的矛盾决不能依靠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短期内就得到解决,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例如,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一下子取消就会使数亿农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造成严重的压力,“大锅饭”分配制度一下子取消就会造成社会混乱,计划价格一下子放开会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国有企业一下子全部推入市场会导致政府宏观失控,二元主体利益的巨大贫富反差,也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只有采取循序渐进、双轨调控、双轨推进的改革方式,才能在减少社会震荡的条件下,使中国计划经济航船驶入市场经济海洋的彼岸。

除上述之外,资金积累、对外贸易、技术转移、社会失业、人力投资、环境治理等问题,都不是单纯靠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更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实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三、对双轨体制改革的理性认识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现阶段地区之间、产业之间、条块之间、企业之间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实行双轨运行体制,这是计划经济大国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阶段。这一基本原理是从全局上、战略上、长远意义上来说的,但是这并不否认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行业和一定产品在条件成熟时机一步到位地走出双轨体制状态,实行市场调节、市场价格和市场体制。相反地,回顾中国十六年来市场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就是一步一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推进改革的。我们率先在沿海经济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地区实行了市场调节,建立了市场运行机制。我们先调后放了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从商业、服务业到加工业、基础工业领域实行程度不同的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选择了一条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发达地区到内陆不发达地区,由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由增量到存量、由外围到核心的改革道路。这正是一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双轨调控、分区推进、分步到位的双轨制改革道路。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走的这条改革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向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

虽然新旧双轨体制是中国二元经济现实的必然的制度选择,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必然的制度表现,虽然双轨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二元结构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步伐,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保持了政治社会的稳定,但是双轨体制给国民经济运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使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存在两套规则,使受计划与市场约束的不同投资主体产生不同的效益,使国家计划内资源通过各种地上地下渠道转为计划外,小集团和私人手中,使受计划经济机制约束较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老工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陷入严重的发展困境,结构失调,财政困难,通货膨胀、宏观失控,腐败蔓延,改革阻力增强已成为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难以回避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面对向市场经济过度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我们不能抱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错了,也不能把一切问题归罪于双轨体制的选择错了,而恰恰是改革的不规范、不完善造成的,是新旧双轨体制的不衔接,双轨体制改革与二元结构转换的不配套造成的。因此,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那种“要么计划、要么市场”的幼稚的理想选择是行不通的,那种从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良好愿望出发而企图短期内取消双轨体制的想法是不合国情、不合时宜的。从双轨体制并存的现实格局出发,努力寻求适应二元经济特点的计划与市场的沟通形式和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途径,应是进一步改革双轨体制的努力方向。当然,借双轨过渡为名而推迟一些重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也是不行的。

四、适应二元经济特点,深化双轨体制改革

十六年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统天下,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双轨并存,两分天下的格局。如何按照二元经济特点、维续深化双轨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光荣而艰巨的改革任务。深化双轨体制改革要重点抓好三位一体的配套改革:

1、加快企业一产权的改革。重点是加快二元经济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明确经济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强化预算约束和责任约束,在资产增量市场化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一元国有产权向多元产权的股份制企业过渡。

以市场机制和股份制把二元结构下的工业和农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乡镇企业、城市和农村、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联结起来,融合发展。逐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优胜劣汰的产业重组机制。

2、价格一市场改革。价格是二元经济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必须改革双轨价格。重点是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探索一种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对价格低于价值部门的资金补偿机制。这就是通过政府财政再分配的形式实现加工企业对能源、原材料企业的资金补偿,市场化部门和地区(放开搞活的企业、产业、特区、开放地区)对计划内部门和地区(尚未放开搞活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产业、老工业基地)的资金补偿机制,同时要加快资源产品(工地、草场、矿山、住宅、基础产品等)的价格市场化进程,建立生产要素市场,平抑价格波动,推动结构优化。

3、政府一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要加快计划、财税、投资、价格、流通、保险、人口、教育、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建立各级政府分工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包括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控体制,分税制和分产制相结合的分级财政体制,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分级政治体制等。通过国家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逐渐解除城乡分离的社会“城墙”,冲破条块分离的体制“樊篱”,解除姓“资”姓“社”的经济政策歧视,充分利用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势能差和互补性,大力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人财物资源流动和重组,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提高二元经济的比较效益和国民经济的融合功能。

企业、市场、政府三方面改革构成新旧体制转轨中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只有协调配套,有机结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在深化双轨体制改革中,应注重选择可行的改革方法。

1、改革调控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二元结构转换的长期性、渐进性决定了新旧体制转换是一个长期过程,决定必须实行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对于二元经济中垄断程度较高的基础工业部门(煤、电、油、路等)仍以计划机制调节为主,但应加快市场化步伐,其他竞争性部门(如轻工业、加工业、中小企业)则主要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但应强化计划约束和引导。

2、改革组织上,实行条块结合、中央统一改革与地方分区改革相结合。改革不可能搞大一统、齐步走,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自主推进地方性改革,大胆进行局部的单项或综合改革试验,中央要在强化宏观引导的同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3、改革方式上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既要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自主地积极地推进改革,也要加强政府有计划地指导协调,要为微观经济领域的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要把改革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改革配套上,要强调系统改革、综合配套。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矛盾和任务,实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三维配套,重点推进。

5、双轨体制改革与二元结构转换相配套。要制定相互协调的战略,并在战略实施的时间、空间、规模上做好衔接,双轨体制中计划机制调节与市场机制调节的增减变化、组合方式和运行时序与二元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增减变化、转换方式和发展时序必须相互协调,避免步调不一,“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必须携手共进,跨越中国二元经济的现实“鸿沟”,共同奔向城乡融合、条块结合、繁荣稳定的市场经济的光辉未来。

标签:;  ;  ;  ;  ;  ;  ;  ;  ;  ;  ;  ;  

从二元经济的现实走向市场经济的目标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