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创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机构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在提出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创新体系这一观点时,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在政策上进一步放开业务创新的管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中小金融机构面对外资银行在规模实力,营销网络、管理手段、信息技术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在诸多方面面临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大的挑战。应对新形势和新的竞争,中小金融机构必须立足于已有的条件和内在的优势,积极探索,在创新上寻求突破,以机制体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创新机制,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内容
创新是利润的源泉。中小金融机构创新要重点围绕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同时采取一些支持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形成创新机制,用机制来推动创新。
一、以利润为核心,在业务上创新
贷款业务的创新 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态势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动向,结合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控和变动,拓展信贷领域,积极开办各种消费贷款;增加贷款种类,办理抵押贷款、浮动利率贷款,开辟专业贷款项目;改进贷款方式,实行贷款承诺和贷款合作。
存款业务的创新 在目前低利率的条件下,对存款工具进行创新,满足客户盈利和支付的双重需要,会大大增强银行的竞争力。要研究和开发面向个人的功能齐全和通用程度高的各种信用卡、转账卡、旅行支票;要针对国家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和养老保险等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居民非即期的储备性消费增加的新情况,创新特种用途的存款账户和新的储蓄品种;要研究资本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开拓与资本市场关联的业务,积极组织资本市场的回流资金,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中间业务的创新 利用中小金融机构在人才、信息、技术、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提高其利润占比。一方面,要积极合规地推进国际结算、结售汇、外汇代客交易和风险管理等非利息收入较高的外汇业务;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业务和本币业务潜力,利用已有的人力、技术、网络资源等,开展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多个中间业务品种。同时要针对市场需求选择和规划符合中小金融机构优势特点、有现实或潜在盈利空间的中间业务品种,如委托代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评估审核业务、基金托管业务等,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收入来源,培育中小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以客户为中心,在服务上创新
树立起“大营销”的观念,思考和定位营销工作;通过客户经理制度这一有效载体,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如为房地产贷款企业提供配套个人的住房贷款;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开展直接融资业务或代理业务;与外资银行建立全面授信和业务合作关系等,以促进个人金融、公司金融与机构金融的联动发展;特别强调服务的综合化,即在提供一项业务服务后,要继续跟踪、挖掘客户的需求;充分利用法人信誉和机构网点布局的优势要加大联动力度,发挥银行整体营销功能;围绕打品牌、创名牌,探索特色服务创新。我们不仅要研究开发功能和品质都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而且要通过创新,在经营能力、实力、服务、信誉等方面也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客户对金融产品产生认同,对银行产生信任。
三、以机制体制为切入口;不断实现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管理创新要以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作为切入口。重点是:
1.建立和完善一级法人治理体制,主要考虑3个因素:一是从一级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出发,突出商业银行总行集中管理,统负盈亏;二是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需要,改变过去以账户管理为中心,以银行自己为中心的状况,建立统一核算、上下联动营销、统一负责业务发展所需的经营体系和组织分工;三是根据风险防范的需要,明确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决策与操作关系,保障整个银行经营的安全。
2.建立和完善经营运行机制。要下力气调整结构,包括:调整资产结构、调整收益结构、调整成本结构,在合规经营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探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与融资的形式。要重视和研究利率问题,引进国外商业银行的利率、期限缺口管理的组合产品和金融工具:在资金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利率风险的防范,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变化优化各类资产配置,加大短期投资比重,控制长期债券持有,保证资金流与效益流同向运动,在货币市场上,运用各种短期融资工具,积极参与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在债券市场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开通银行柜台债券交易业务,代理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买卖各种债券,扩大债券的交易。
3.积极探索科技兴行运行模式的机制体制。科技手段的运用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科技手段的发展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中小金融机构要建立先进的新型计算机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形成本币外币、对公对私、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有机结合的核心业务操作和管理控制系统,积极探索科技兴行运行模式的机制体制。
4.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不良资产的准确披露、财务数据的透明公开都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信贷管理机制建设,即:加快统一授信和信贷授权的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专家审贷机制,建立健全包括贷后检查制度、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审贷责任制度等系统风险管理的制度办法,加快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发挥内部稽核监督作用,按照一级法人治理的要求,要明确有限授权、分级经营的组织体系与管理关系,做到“逐级管理、越级检查”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的相互制衡。
5.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是要加快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到3个结合:即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培养经营管理干部与培养专家技术人才相结合;对年轻干部要采取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同时进一步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推出辅助职能制和交流轮岗制,试行岗位任期制和限期离职制,二是要进一步理顺以工资为核心的收入分配体系,合理确定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不同业绩、不同条件的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要结合岗位特点,探索报酬与业务挂钩的最佳实现形式。
四、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涵盖了银行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创新包括战略创新、机构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必须形成创新机制。
开展金融创新:一要依照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创新;二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三要根据银行的经营能力和实力,把着眼点放在拓展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四要把握创新设计的核心在于新,在于同传统的、习以为常的现状相异,并能提供满足以前难以满足的条件;五要和机制、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要从建立和完善机制、体制入手,使金融创新真正成为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动力。
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的保障框架:在组织、运行、考核、奖励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创新机制。即:在组织上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机制。总分支行二级,形成“梯度分工”,上下联动。在考核上重视对创新在业务发展和管理过程作用的考核,重视对创新业绩的考核。
创新的基础在于构筑人才的高地:要从战略的高度培养一支有创新的意识和有创新精神的队伍,构筑起中小金融机构竞争的人才优势,发掘与培养出以下3个层次的金融创新人才:1.一批进行创新品种设计的,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熟悉银行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和电脑技术,并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复合型的学科带头人;2.一批善于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广新产品、思想敏锐、业务熟悉、善于公关、敬业肯干的营销人员;3.一大批能够迅速适应力、理创新业务,素质良好的一线业务人员。
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机制需要中央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在政策上进一步放开业务创新的管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创新。央行对业务创新的试点,除选择国有独资银行外,能否更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这方面试点;同时加快完善新业务品种的审批程序:对中小金融机构新开办的业务品种,除特许的以外,凡是以其业务范围内的业务品种,只要中小金融机构,具备所需的管理能力、技术支持和人才条件,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可以允许其自主办理,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程序。
允许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探索。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和证券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国家应该选取几家运作比较规范、管理水平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综合化经营试点。其经营模式可以选择金融控股的模式,建立金融集团。
为中小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对不规范的业务创新而导致的恶性竞争进行严格的监管。
在税收以及不良资产处理等方面给予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法规上的支持。首先对上市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统一税负,执行统一的所得税率,使上市银行与其他上市公司在业绩评价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建立稳定的税负政策和税收返还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政策;此外建立商业银行自主提取坏账拨备机制。对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在税收政策上要予以支持。如适当调节商业银行贷款呆胀准备提取比例,放宽商业银行核销贷款呆账的条件,缩短商业银行贷款应收利息核算期限等。
适应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从基础建设入手,有关部门尽快在经济、金融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调整政策,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比如根据中国加入WTO后,基于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应调整外资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保证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对中小金融机构增设机构网点要采取更宽松的政策。
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要为进一步加快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宽松政策环境。通过经济、法律、行政与舆论等多种手段,增强全社会金融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经济及信用环境;采取市场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分步、标本兼治,积极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