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竞争和比较优势下的中国工业——对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工业竞争状况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竞争论文,工业论文,弱势论文,加入世贸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内工业品市场的保护和开放
长期以来,由于国际形势、国内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突出表现在我国经济长期实行的“自力更生”方针的贯彻落实上。经过“一五”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建设项目的技术引进,以及随后在不断的政治波动中陆续进行的经济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六五”时期末,我国就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部门体系,许多过去高度依赖进口的工业品已经完全由我国企业自行生产。
出于实行进口替代对资本设备进口的外汇压力的担心,我国政府一直十分注意发挥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作用,强调通过扩大出口换取引进国外技术所需外汇。但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贸部门“统购统销”和国营工业企业价格和成本扭曲的痼疾,长期以来的工业品“出口创汇”是以国营外贸企业和工业企业的亏损为代价的,引进外资也只是以债务形式实现的,通过对外经济发挥比较优势根本无从谈起。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较之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成绩巨大,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外汇储备到2000年底已经达到创记录的1650亿美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上针对中国工业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长期以来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刺激出口和保护国内工业的贸易政策将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加入WTO,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深远举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
加入WTO将会大大加快中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入WTO,中国可以在134个成员国中享受到多边的、无条件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这是中国经济全面加入国际分工和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加入WTO,将大大改善我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通过引入外部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的市场机制的建设,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政府对产业的规制等。政府将逐步从直接经营企业、干预企业事务以及产业准入等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建立有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提供有形投资和知识产权方面强有力的产权保障以及政治稳定等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的环境等方面,这将极大地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后劲,为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有利的政策、制度条件基础。
二、对当前中国工业竞争状况的分析
认清我国工业竞争状况是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工业影响的基础。建国51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工业总量增长迅速且已具有相当规模。1999全部工业按当年价格计算实现总产值126111亿元,为1952年工业总产值的901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上升到1999年的42.7%。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如煤炭、水泥、钢材、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化纤、发电量等连续几年位居第二。产品品种和档次不断更新,而且在技术上屡有突破。
第二、工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主要工业部门如家电工业、信息通讯制造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大型发电设备、冶金和石油石化等大型装备已基本能够立足于国内生产,并出口到许多发展中国家。
第三、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我国纺织、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旅行用品及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7类产品,1999年出口额达到1412亿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2.4%;我国纺织品服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3%,丝绸产品占75%,钨、锑、稀土金属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80%。
尽管我国工业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第一、产业的集中度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低下。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组织规模和经济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计算,在37个工业行业中,8家最大企业1995年的集中度超过40%的行业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及冶炼业,集中度在30%~40%之间的行业有烟草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20%~30%之间的为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等4个行业,10%~20%之间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其余21个行业的集中度均低于10%。这个水平甚至远远低于美国1984年前4家企业31%~97%的集中度指数。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凯伍斯的研究,前10位的企业一定在行业或产品中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其市场集中化指数一般应在40%以上。如果在一个行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未能达到起始规模和合理的经济规模,则这个行业肯定不存在有效的产业组织规模。我国在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汽车、机械、石化、钢铁等许多产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生产分散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了治理重复建设、优化经济结构的力度,如关闭“五小”企业、对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亏损企业实施破产,特别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一些行业如汽车、石化、家电等生产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和以及一定程度上作为其结果的市场容量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远未达到起始经济规模。以汽车工业为例,1999年全行业产量为163万辆,其中90%以上都是由13家骨干企业生产,最大的上海大众、一汽、东风三大企业集团每家生产约30万辆,与通用汽车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每年生产上千万辆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汽车工业属于规模经济递增明显的产业,过小的生产规模抬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样档次的汽车,国内价格比国外价格高出2倍以上。
第二、生产能力在低水平层次上过度扩张,导致产品供给与不断升级变化的需求严重不适应。由于长期的粗放经营增长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一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另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1995年汽车生产设备利用率在50%左右;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的有半数产品,其中照相胶卷仅为13.3%,电影胶片25.5%,电话单机51.4%,彩电46.1%,家用洗衣机43.4%,空调器30%,自行车54.5%,内燃机43.8%。据初步测算,全社会库存积压商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6%左右。根据国家内贸局商业信息中心的分析报告,1999年上半年国内商品供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在605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达437种,其中439种工业品中,供过于求的为382种;605种主要商品中,惟一供不应求的商品是棕榈油。与上述情形相反,高性能、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却很紧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钢铁生产大国,但冷轧薄板却有巨大的供给缺口,自给率仅65%左右,不锈钢自给率更低,仅15%左右;我国的乙烯生产能力也是过剩,但同时高性能的醋酸乙烯聚合物的生产能力却不足,每年要进口200万吨左右。我国许多产品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中的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强大,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严重,而其中间产品、配套产品以及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不足,产品供不应求,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进口解决。
第三、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由于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我国工业技术开发投入低、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工业升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根据对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6个行业调查,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199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3604美元/人年,只相当于同期美国(1995年)的3.7%、日本(1994年)的3.5%、德国(1994年)的4.2%、韩国(1994年)的6.2%、马来西亚(1995年)的21.0%、印尼(1996年)的38.6%。我国工业生产效率低下还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1999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9.66%,与美、日、德、韩等4国相比分别低18.04、11.14、16.64和13.64个百分点,与印尼相比也低8.21个百分点,仅比马来西亚高出5.51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不仅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工业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低,而且物耗比重也较高。
第四、工业能力优势、产业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相脱节,工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我国工业资源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粗放增长的行政配置之下,使得生产能力优势、企业竞争优势与产业比较优势相互脱节,大量的资源被配置在没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生产上,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工业的生产能力优势反映了特定工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可以用增加值、就业人员、总资产占用的分布比例加以衡量。1999年中国工业的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行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9.4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92)、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5.3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7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4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40)、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3.37)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3.37)。这10个行业集中了中国工业增加值的52.59%,除代表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其他生产优势行业仍然维持了1995年以来的中间产品阶段。中国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表现为所在行业的获利能力,也表现为大企业在各个工业的分布。从获利能力(以权益利润率表示)看,烟草加工业(13.1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2.8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2.2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2.22)、医药制造业(10.45)、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9.2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9.59)、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9.20)、家具制造业(8.61)和饮料制造业(8.24),可以看出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多集中在政府垄断经营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大企业的分布来看,1999年中国大陆工业企业只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跻身世界500强(第73位),可以看出我国石化行业企业的集团竞争优势。1995年中国工业企业100强的行业分布顺序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2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0)、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1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这些行业分布与中国工业的能力优势有一定关联,但却正是比较劣势产业的集中所在。产业比较优势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1992~1994年间,中国的产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974.2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636.9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428.12)、食品加工业(359.51)、纺织业(236.86)、家具制造业(218.63)、金属制品业(209.40)、橡胶制品业(136.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9.59)和塑料制品业(100.52)。这个10个行业都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且高加工度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与此同时,中国工业的比较劣势产业集中在:普通机械制造业(-1708.5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9.35)、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702.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02.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23.68造纸及纸制品业(-178.2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5.9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34.0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15.70)、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104.07)和化学纤维制造业(-102.97)。这些产业除造纸业外,均是加工程度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第五、企业改革与管理技术特别是营销技术严重滞后,外资进入在提高了产品档次和竞争强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国内市场。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包括国家控股股份制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从机制创新和外部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适合市场竞争的企业机制特别是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国有企业量大面广、分布不合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企业竞争能力和脱困的状况还没有真正得到改变。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着家族化、多元化、随意化的问题,企业竞争力薄弱,加入WTO对它们的冲击很大。除了体制上的弊病,我国大部分企业普遍忽视市场定位和细分,营销能力严重滞后于制造水平。一些企业经营人员甚至对营销观念、建立顾客数据库、营销战略规划和计划、细分市场、核心业务控制等基本营销问题一无所知。由于中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不足,外资加入在提高我国工业水平的同时,也挤占了国内市场。有意思的是,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在我国的工业出现严重的过度竞争境况下发生的,怎样看待这个似乎是一个“悖论”的问题呢?一般来说,外资进入某国的一个市场,除了考虑一定的政治因素外,更主要依赖于对该市场的市场容量、产业规模以及在位企业的竞争力的判断。国内企业的竞争弱势以及过度竞争下的长期消耗战,为外资以独资或合资形式的产业进入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而国内企业苦于产业过度竞争无法出头,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也乐于与外资合资,甚至不惜让渡大量的股权。在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存在缺陷以及地方政府过于本位化的考虑的情况下,合资不仅导致了一些国有资产向外资的流失,还使一些战略产业的主导权被控制在外商手中。
第六、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由于长期以来工业投资决策机制不完善,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工业中的大部分行业中企业的过度进入,加之缺乏多余生产能力的退出机制,过剩的设备和厂房虽然处于闲置状态,但仍然需要占用资金,这必然造成那些以大规模投资为起点的产业和企业过高的固定成本。试图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市场上争夺或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必然引起大部分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或出现大面积和数额巨大的亏损。1999年我国37个工业行业中只有大约11行业的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大于或等于社会贴出率(以平均市场利率8%计),而其他26个行业的利润率持续性低于全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经营窘境。从销售利润率分析,除了石油天然气行业受世界油气价格上涨的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以及1999年国家采取国有企业债转股、压缩行业生产能力、关闭“五小”及严重污染企业的重大举措,使得工业经济效益略有反弹外,1993~1999年7年间,我国工业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水平不仅水平偏低,大部分行业7年来基本在0%~5%之间,而且整体水平不断趋于下降。近年来一些行业如食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等由于过度竞争,出现了超过30%的亏损面或巨大的亏损额。
三、中国工业加入世贸组织的对策建议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趋利避害,把加入WTO对我国的好处用足,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小限度,把冲击转化为加速改革步伐的动力,推动我国工业尽快提高工业竞争力。
为了不丧失在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国工业必须利用加入WTO之后提供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争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加速工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推进企业规模经济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推进企业体制改革,提升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注重国际竞争策略的灵活性,利用WTO的保护规则,特别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特殊优惠条款,适当保护国内工业。
从政策和体制环境上,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改变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尽快调整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清理计划经济的残余,为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