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南桥完全小学 637170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学生最喜欢的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至于读好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想把学生引导到喜爱读文章上来,便是一大突破。我在语文教学生涯近三十年中,将学生不愿读语文转化到好学、乐学到点燃激情、主动追索上来,晓之以理,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赏析文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与爱好。
一、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课本,会读书就是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一些时间,点燃朗读课文的激情,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主动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初一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夏感》这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象的?此题,就给学生打造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平台。由此可见,让学生自己读书,能在课文中寻找出来便是夏天自然景象、夏天色彩、夏天紧张旋律三个方面。
二、创设情境,巧妙设疑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才能有其主动的思考,这便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激情高潮。于是有几位学生议论纷纷,主动提出:从这三方面,作者写了夏天的哪些特点?这时,学生有质疑的机会了,我抓住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在书中寻其答案:夏天景象特征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样,学生能体验出沿书本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喜悦。
三、放手让学生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语言的发展是思维能力的前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主动地表现自我,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学习,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语言,为写景状物的文章展示空间平台,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作文构思与想象能力。
《夏感》一文中的自然景象方面是用了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有不少学生能读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生动描写方式,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探究虚写是什么词语、实写是哪些词语、虚实结合法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探究,学生的兴趣更浓,激情更高,便答道:虚写热气、冷泡、沸腾、热风浮动;实写密厚芊芊草、麦浪翻滚、昆虫长鸣、火红太阳等景物。教师给予点拨:虚写景象是文学作品的想象力,虚实结合能达到突出夏天“热烈”这一特点,能收到变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留给思考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激情,诱导学生的想象,从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作者就文章的写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作的主要途径。
《夏感》一文由自然景物到色彩到人们紧张劳动,无不反映了夏季特色。最妙的是色彩部分,我出示了两个问题:一是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二是作者描写了夏天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让学生阅读讨论,学生们答道:春之色冷的绿,秋之色热的赤,夏之色为黄,正是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用的是对比写法。作者描写夏天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是用生动的拟人句表现出来的。激情高昂,再次出示题目;作者在写春天的旋律这方面具体写了哪些人和事?学生能回答:“农民挥镰割麦,给秧苗追肥、浇水,突出了夏天的确是‘紧张、急促’这一特征。”
五、品味佳作,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品味佳作思路,自我评价,它将能达到以下效果:
一是迅速剖析《夏感》思路——总分总。让他们剖析自己以前在写文章中的成功与失败,成功的作品能得到深化创新,失败的作品能得以矫正。
二是能深化写景状物的文章,关键抓景物总特征,围绕总特征进行分写。
三是景情交融,生动再现景观。
四是为写这类文章提供了创新,构思新颖。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文章,能驾驭丰富的语言写好文章,能展示个性,创造性地写出贴近现实生活的佳作。
六、发挥想象,锤炼语言
《夏感》一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造这个句式,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的语句,实质上是让学生发挥想象锤炼描写颜色的语言功能之题。
例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教师点拨:“冷”是春天的气候,“碧波、嫩竹”是绿色,“希望之情”展示了春天万物生命力之强。
又如“秋之上未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热”是秋天气候,“夕阳、红叶”是赤色,“事物终极”标志万物快进入冬天。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写出“夏之色为暖的黄,如麦浪、如高粱,满载着丰收的果实”、“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等佳语。
实践证明,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追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周仕禄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学生论文; 之色论文; 夏天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激情论文; 作者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