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即师范专业)出身,缺乏对专业教材教法的训练。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习惯于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文从机电专业课教学现状入手,对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进行必要性分析,总结了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旨在提高机电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 有效教学 探索
机电专业知识的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对专业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语言进行严密、有条理的分析和阐述至关重要。如果还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超群的操作能力,就更是件让人自豪的事了。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非专业学科出身,又少花心思钻研教材,习惯于照本宣科,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抽象的学术性说教还会让台下的众多学生深感无趣。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课堂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听了易中天教授的“水煮三国”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被他们通俗又不乏生动的语言吸引住了,进而思考:作为机电专业教师,怎样才能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把课上得饱含激情又引人入胜呢?
一、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现实依据
机电行业的发展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手工业时代,人类依靠简单的机械从事日常的工作。为了减轻劳力,人类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推动世界工业进入了“蒸汽时代”。“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罗尔特《詹姆斯·瓦特》),但由于体积过于庞大、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法拉第、西门子、格拉姆、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聪明智慧让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纵观人类发展史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都与机械更新、电气进步息息相关,这为机电专业教师的授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2.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会对新知整合、认同的过程。抽象的、深奥的东西,通过合理的对比、比喻、联想使它和学习者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往往可以变得鲜活、形象,达到令人茅塞顿开的效果。对职专生而言,他们感知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机电专业教师并非在任何时候讲得越专业、越深奥就越好,教学要因人而异,根据授课对象来确定所讲内容的深浅、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3.机电专业课教学是否有效是教书匠与教学能手(专家)的分水岭
教师有经师(教书匠)与名师之分。经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者“匠气有余,灵气不足”,他们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扣教材,生搬硬套,远离变革,思想贫困,亦步亦趋,周而复始,庸庸碌碌。对于教书匠而言,“肚里只剩几册可怜的教科书”。难怪一位美国教授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是教了30年书,还是教了1年,重复了30遍?!”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们能将专业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讲得清楚——前提清楚、过程清楚、结论清楚。名师的基本特质是:思想深邃,大胆探索,执着求真,循循善诱,微言大义,指点迷津,品格高尚,沉心治学,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名师以其广博的学识与高远的站位,能够洞穿教材、超越教材,可以把深奥难懂的问题以一句深入浅出的言语,一语道破玄机,达到“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的奇妙境界。由此可见,无法将机电专业课进行有效教学,是教书匠走向名师的瓶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关键
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电专业中有大量的控制线路图,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研究电路图、电器构造,较好地掌握机电知识;反之,学生看到电路图就头疼,见到接触电器就反感,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可能适应这类工作。
例如,在讲到电动机正反转这一章节时,笔者以前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到安溪石板材加工厂(这个行业在安溪县已经全行业整体退出)里参观行车的运动控制。1997年我校承担了一项科研任务——将台式速包机(乌龙茶制作机械之一)本土化之后,我们带领学生刻苦攻关。学生发现,台式速包机控制线路是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基本应用。经过改造,将线路规范化后,速包机控制线路成为我校工控实训室一个保留实训项目。由于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再加上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保证
信息技术能把图、文、声、动画、视频等信息集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具体形象的教学信息,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职专生的抽象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体形象的客观事物来支持。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是最容易呈现教学通俗化。例如,《电工基础》课程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名词概念较多,使用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讲解来表达相当费事又费力,学生也难以理解。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职校专业课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已经成为职校专业课程教学新的流行趋势。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CAI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如讲电动机工作原理时,旋转磁场的产生就很抽象。在没用CAI课件时,学生学习很困难,而应用CAI课件后,学生直观地看到旋转磁场产生的变化过程后易理解。还有《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实验也比较多,有的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学生不能达到分组实验时,也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效果一样。因此,多媒体技术和利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减少了实验时设备器件的损坏,使《电工基础》的教与学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专业术语口语化是机电专业课有效教学的法宝
口头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口头语言为解释系统。教学语言也是如此。机电专业教学语言,如果通过专业、口头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专业术语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口头语言译为专业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二是将专业语言译为口头语言。比如,在讲《示波器》的定义时,有的老师直接用教材的原话“示波器是用来测量和显示被测电压波形的仪器”授课。这样,到底示波器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在授课时,从电脑显示器或电视机入手,将示波器通俗地表述为“示”,即“看或观察”,“波”即“波形”,“示波器”是“用来观察电压波形的一种仪器”,进而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阐述教材上示波器的定义。这样便很容易让同学们领会什么是示波器、示波器是做什么用的。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机电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教学实践证明,机电专业课一旦变得生动,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对中职生而言,他们的感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分析能力较弱,机电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根据授课对象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晖《电子线路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陈其纯《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陈加友《速包机的应用与改进》.《茶叶机械杂志》,2000年,03期。
论文作者:谢艺攀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机电论文; 专业课论文; 专业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示波器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