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分析在感染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开展中,流程管理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感染科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分成对照组与分析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模式护理管理,分析组患者则接受流程管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管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组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为2例,少于对照组11例不良事件,而分析组患者的不满意例数仅为1例,少于对照组10例不满意情况,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针对感染科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流程管理的应用情况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感染科;流程管理;护理管理;不良事件;满意度
与医院内部的其它科室相比,感染科存在较为独特的特点,感染科所收治的患者多为传染性疾病对象,如果其护理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等情况[1-2]。感染科患者的病情有时会出现突然加重,且传染性、传播性很强,这对于临床护理而言存在较大挑战,一旦护理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可能导致院内感染等事件发生,这会威胁患者自身健康,也会影响其后续治疗,对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也有不利影响[3-4]。我院针对感染科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开展分别选择不同方案,并择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96例患者进行分析,现结合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患者当中随机择取96例对象进行观察,此次研究得到相应部门的审批,且预先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患者纳入标准为:经诊断符合各类型感染疾病标准、自愿入组、一般资料完整。我院将如下对象排除:中途转院或退出治疗、精神功能障碍、意识状态紊乱、个人资料不全对象、沟通与表达能力缺失患者、无家属监护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及分析组,每组各48例对象。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21例,年龄为27—65岁;分析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5—67岁,两组对象的基础资料接受对比后无任何差异存在(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模式护理管理,护理人员遵医嘱进行各项基本操作,并且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制动等,对患者病房环境进行控制,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做好患者各项体征与指标的监测。分析组患者则需接受流程管理,主要方法如下所示:
护理人员需要对传染区域与非传染区域进行合理调整,保证有独立的区域进行分开诊治,并且确保清洁用具等分别使用。针对不同的区域,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区域责任制整体管理,每一个区域的护理人员需要固定编排,并且对排班制度进行分开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在入口、通道等部位放置、悬挂警示标志等,对非传染与传染区域进行划分,起到较好的警示效果。护理人员可以在墙上等张贴感染科的入科流程等,也要为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在病房摆放易于消毒的物品,并且对病房环境进行改善,确保吸收用具以及一次性纸杯等生活用品数量充足。护士长需要对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进行合理改善,选择动态排班的方式,保证夜班、节假日等不同班次有1—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还要确保护理人员的组成新老结合,这样可以起到协同互补的效果。此外,对于患者的抢救流程、接待流程、遗嘱处理流程以及给药流程、质量控制流程等,护士长需要实施PDCA循环管理,进而保证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较好。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护理管理后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包括各类型感染、安全事件以及医疗纠纷。此外,选择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管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患者评分<60分为不满意,61—85分为较为满意,>85分为非常满意,患者总满意度为较为满意+非常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主要数据需利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n(%)需接受X2检验,若相关数据对比后结果显示P<0.05,则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
分析组患者对于护理管理的不满意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分析后差异存在意义,详见下表1:
2.2 患者不良事件
分析组对象接受护理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详见下表2:
表1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管理满意度情况观察n(%)
3 讨论
医院的感染科是相对较为特殊的科室,患者多为传染病患者,且所患疾病带有较强的传染性。很多感染科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患者病情还可能出现反复发作,患者也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等。在此背景下,如果感染科患者护理管理不到位,患者的病情无法得到切实控制,甚至引发一些不良事件等,这会威胁到患者的安全以及后续治疗、康复等[5-6]。
我院针对感染科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选择应用流程管理方案,常规的护理管理一般侧重于基础管理,护理人员多是进行机械性较强的工作,无法确保患者多方面需求得到改善。流程管理可以让感染科患者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变得更为顺畅、不同环节的联系也会更为紧密,且各个环节会得到显著优化,从而确保感染科护理管理的连续性较强,保证患者的各方面操作流程顺利进行。护理人员会对排班模式进行流程优化,也会开展区域责任制护理等,并且尽量降低交班的次数,从而确保护理人员为感染科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干预服务。感染科患者的各方面护理管理流程在得到优化后,会有专人进行负责,从而确保风险可控,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等风险因素的发生等。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模式的护理管理。在对比相关数据后可看出,接受流程管理的患者满意度更高,不良事件更少,体现了这一方案的优势。
结语:
针对感染科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模式选择来讲,给予其流程管理的效果较好,既可以提高患者的干预满意度,也能降低其不良事件发生几率,该方案可在感染科中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陆盛画.连续性排班与质量控制在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3):142-143.
[2]龚幼红.品管圈对提高感染科患者出院流程护理满意度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7):122-124.
[3]玄秀英.风险控制在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1):297.
[4]胡亚君.感染科门诊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571-572.
[5]邓琴.优化感染科护理服务流程管理的方法及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150-151.
[6]夏旭.风险控制在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140-142.
论文作者:尹艳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患者论文; 满意度论文; 事件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流程管理论文; 不良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