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殊输入决策系统的特殊性_群体行为论文

论特殊输入决策系统的特殊性_群体行为论文

论特殊的输入决定系统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殊性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实中,抽象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它只存于人们的头脑中。现实的系统都是具体的,是共性与个性(特殊性)的统一。因此,研究系统的特殊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试图论证,特殊的输入决定系统的特殊性。

1、系统是有机的整体,要维持一个功能系统,则各子系统之间就必须不断地协同(即谐调一致)。协同导致有序,是一切功能系统所普遍存在的自然机理。既然系统是整体的、协同的,那么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与牵制。因此,我们在赏花的时候,不能只说“玫瑰虽好但有刺”,而应该象植物学家那样,发现花与刺的内在联系;正因为事物内部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我们在处理事物时才要全盘考虑,要考虑到系统中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大系统。

那么,系统又是怎样协同的呢?我们知道,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是以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即一种环状因果关系)相互关联着的。就一个特定的子系统来说,其它子系统对其作用,是“输入”,反之,它对其它子系统的作用为“输出”。这样,这个特定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协同性,显然只能导因于这个输入,就是说,是特殊的输入决定了这个子系统的特殊性,保障了它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进而导致其特殊输出。如果每个子系统都这样理解,便保障了整个系统的协同性。然而,我们知道系统是有层次性的,所谓系统是相对的。一个子系统是相对于上一级系统来说是一个子系统,而相对于自身内部来说则完全可以看做一个系统,所谓大系统对于更大范围来说,它也只是一个子系统。这样,我们前面的结论“特殊的输入决定了子系统的特殊性”,就可以改为“特殊的输入决定了系统的特殊性”,使之具有广泛的意义。

特殊的输入决定的系统的特殊性,这可以从耗散理论得到论证。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的自组织只存在于开放系统中。开放系统的“熵”产生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另一部分是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时所产生的“负熵流”。开放系统的负熵流,如果大于系统自身的熵产生时,系统便由无序走向有序,或从有序走向更高的有序度。耗散结构通过引入负熵流来说明有序结构的产生:一、开放是有序结构产生的前提,在封闭系统(即不与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中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二、开放后必须从外界引入负熵流。否则,就只能增加系统的无序度。概言之,负熵流是有序产生的基础。但是,若进一步分析,何为负熵流?何为正熵流?这只能相对于具体系统而言。对于一个特定系统来说是负熵流的具体内容,对于另外一个系统则完全可能是正熵流,反之亦然。因为特殊的系统对于外界环境有着特殊之要求。比如,鸡吃沙石有利于消化,但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说恐非如此;同样,植物中棉花嗜阳而土豆嗜阴。所以,对于正熵流和负熵流的界定,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笼统言之!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对特定的系统来说,负熵流与正熵流之间也是一个连续的变量过程,应当有相应的数量表示。例如,我们可以用从(-100—+100)这么一个连续的区间来表示外界输入对特定系统有序度的影响。-100 表示将使系统处于最佳状态,+100表示将导致系统崩溃;而且, 相同数量表示的熵流亦会有不同的物质形式,就象酸性与碱性毒品会对生物体造成同样的破坏度,环境污染或社会迫害会同样给人造成疾病;阳光和雨露对鲜花的作用同样重要等等;同理,系统的无序与有序之间也是一个连续变量过程,也应该有相应的数量表示,比如我们也可以从- 100到+100来表示系统的有序度。而且, 相同数量的有序度亦会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就象生命垂危的个体会由于不同部位的病变而引起,缺肥或缺水对植物的影响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如果我们深入化立体分析,则“特殊的输入决定了系统的特殊性”的看法,就比负熵流是有序产生的基础”具体而确切。因为,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的是系统的自组织对于外界输入的依赖性,所谓“负熵流是有序产生的基础”;而“特殊的输入决定了系统的特殊性,”则着重强调输入的特殊情形(包括具体的物质和能量结构以及在时间顺序上的结构)与导致的系统特殊性(包括特殊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一定时间点上的特殊结构,即纵横两方面)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应性。后者更为准确,也更易于把握。至于怎样的输入决定怎样的系统特殊性,则是一个具体科学问题。

2、特殊的输入决定了系统的特殊性,在低级系统中表现明显。比如,在无机界,同样的碳元素,普通条件下形成石墨,而高温高压下却形成金刚石;又比如,水有液、固、汽三种特殊存在方式,而这些方式仅取决于环境的温度;从更广范围来说,水相对于氢气和氧气为其特殊存在方式,但在一定的条件(电离)下,水就变成了氢气和氧气,又在一定的条件(燃烧)下氢气和氧气就又化合成水;对于容器中的液体,通过增加其能量输入(比如加热),便会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循环形式,会出现“卷筒状”或蜂窝模式等等。激光的情形与此同出一辙,不断增加电流强度,激光会突然短暂而有规律地发出密集的闪光,即所谓的超激光脉冲。

具体到生物系统,情形就比较复杂。用跟踪元素对人体进行研究,发现物质的代谢远比人们想象得要迅速得多,所以,“与其说是人体般的个体,倒不如说是火焰般的个体”〔1〕, 它的个体的延续是某种模式的传递。为维持这种生命模式的传递而与外界的特殊输入关系,便直接决定着生物体的特殊存在方式。比如调整饮食对毛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而白内障却与人体的维生素摄入,与射线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古代医学就讲究“病从口入”。当一定的输入而影响到生物体的健康时,也必须以特殊的输入矫正之。所以,一部病理学,尽管内容繁杂,但质言之,无非是由于一定的输入而引起有机体有序程度的变化;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无非是什么疾病是由什么原因(比如风寒、细菌等等)所引起;而所谓的药理学,则无非是以特殊的输入增强有机体的自组织,即增加其有序度。我们不应该把服药治疗和日常饮食看作截然不同的东西,因为说到底,服药和饮食都不过是对人体的特殊输入。在这里,很明显,有序度的降低(疾病)并不一定非得正熵流,比如有害物质可破坏健康,而饮食结构不当或时序失调亦可引起身体不适;吃药、打针、烤电,对正常的人体来说是有害的输入,而对症下药,对于病人却变成了疗救性措施。因此,何为正熵流,何为负熵流,这绝不是僵死的东西,惟有具体地分析怎样的输入决定了系统怎样的特殊性,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再如,就生物发育而言,为什么同样的遗传基础(比如一个受精卵)会发育成不同的生物性状(即生物体内的不同组织)呢?关键也在于输入关系。因为“个体发育是通过新陈代谢而实现的。新陈代谢是极复杂的生理过程,那里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化作用的环节。从许多基因突变的材料知道,基因控制着酶或其它大分子的合成,从而影响了生化作用的环节。看来不同的基因在控制着生化作用的不同环节、不同作用。”至于基因的作用,“从实验知道,决定基因作用的细胞质状态,是外界条件。一定的外界条件(例如一定的温度)使细胞质保持一定的状态或性质,这种状态或性质就决定了哪一种抗原基因发生作用”。〔2〕因此,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是随着各细胞从受精卵接受来的细胞质的差异,随着各细胞的外来条件的变化,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性状。当然,上述议论是以一定的基因为前提的,但就遗传基础而言,情况也不会有什么例外,仍然是特殊的输入决定着事物的特殊性。“现在知道,外界条件的改变不仅可以引起表现型的改变,而且可以引起基因型遗传基础的改变。例如,X 射线和其它射线、高温和高压、某些化学品等,可以引起基因的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的畸变。”〔3〕所以,特殊的输入决定了系统的特殊性, 这不仅表现在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生物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客观环境对生物的进化还有的主导作用,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即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 特殊的输入决定了系统的特殊性——对于低级系统而言, 外界输入是通过物化反应或生理过程而导致其特殊性的。相对简单,也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至于人类社会,却是通过有意志的人类行为,即有意识的反馈行为而实现的,因此愈加复杂。人是有意识的,人们的行为首先是受着自己意识的支配。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团体之间,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错综复杂。但话说回来,自然界中不存在无序的运动,人类社会亦不例外。

为了简化研究,我们首先假定研究的对象是一独立文明。众所周知,社会系统的功能是生产,是同自然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变换关系,因此,它必须进行充分的自身调节,以达到对其自然的最佳状态。为了使系统“对变动不居的外界环境作出有效的动作,那就必须把它自己动作后果的信息作为使它继续动作下去所需的信息的组成部分再提供给它。”〔4〕这种以系统的实际演绎而非预期演绎为根据的控制就是“反馈”。如果某种行为给系统带来增益,则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行为,所谓“正反馈”;反之,就会减弱其行为,所谓“负反馈”。这样,在一次次的连续反馈中,便可保障达到社会系统对特殊自然环境的最佳状态。换言之,特殊的输入(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特殊的输入)决定了社会系统的特殊性。

特殊的输入决定社会系统的特殊性的观点,是一些社会研究工作者不愿接受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有自身的“认知情感系统”(可简单地理解为“文化意识”),一定的外界刺激与不同的“认知情感系统”会耦合为不同之响应,所以,这与自然界的情形似乎是不大相同的!但何为认知情感系统?而它又是怎样形成?我们说,当人们在执行自以为最佳效应时,他要同心中的意向进行比较。如果结果是非常接近的,就不必更改既定的计划;如果不符合,他就要改变自己对实际情况的认识,换言之,他要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行动者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改变自己的行动。一般说来,凡是某个响应带来增益,那么该响应的重要性程度或加权(即对不同的刺激给予不同的重要性,并且用相应的数量表示——引者按)也将加强,反之亦然,一种惩罚将减少有关响应的重要性或加权。”这样,“如果某给定的响应比其它响应获得的增益更高,那么它再现的概率也将逐渐加强,同时其它响应发生的概率将减少,只要获得增益的情况继续如此,这种过程就将继续下去,直至未受增益的响应的响应信号低于相应的门阀值。所以,一定认知情感系统的建立也取决于外界刺激,它是一定刺激下系统各种响应的效益的加权与记录。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系统的反应时间减至最少,反应也最有效。”〔5〕

人有着发达的大脑,有着无与伦比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是它能完成社会系统与外界输入相对应的先决条件。再从社会结构本身来看,“控制论采取这样的观点:机器或有机体的结构就是据之可以看来其演绎的索引。”〔6〕就象昆虫在其中长大起来的生理方面的紧身衣直接决定了调节其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紧身衣。人类社会,它有多重政府机构,这些机构的使命不仅是传达旨令,更重要是反馈信息。近代社会已使通讯成为唾手之事,即使是古代,封建皇帝也时常派出钦差大臣巡察,以消除根据官方的“伪信息”而采取的错误行动。另外,每个社会都有大量的知识阶层,他们融通古令,探幽发微,旁征博引,甄审分析,其使命是根据客观要求来完善“认知情感系统”,以便更有效地行动,最终还是要完成特定社会系统与特殊环境条件的对应。

在群体中,个体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然而,如果群体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竞争的成员间又必须彼此合作。群体的成功是由这两种“力”相辅相成而决定的。我们知道,社会的内核是人们的物质利益性,因而人们一定在利益上必然进行的激烈的角逐;但同时,个人只有加入到社会大系统中去,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功能元件(所谓“合作”)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得自己的利益。因此,要扩大个体的利益,就要扩大个体对群体的功能,而整个社会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生产,是与自然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变换关系,所以,个体利益的角逐便促进了社会系统与其特殊自然环境对应性。换言之,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达到了一个最佳对应。

正因为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因而自然环境的变更便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系统。气候的改变会影响到产量,影响到交通,影响到社会需求,因而波及到整个产业结构;资源的变化会影响到产品的成本,会改变社会的“投入产出”,因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疆域的改变会影响到防务,会影响到有效通讯及中央信息处理,因而会影响到国家,于是,“要维持原有政体的原则,就应该维持原有的疆域,疆域的缩小或扩大都会改变国家的精神。”〔7〕

对于早期的人类社会来说,由于各个文明相对独立,因此,特殊的输入主要是取决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通过多个“输入口”首先作用于社会的个别子系统,进而通过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特殊性。在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联系的广泛,各种文化之间不断影响,输入的内容亦随之增加,例如经济来往、文化影响以及军事关系等等,无不在考虑之列。所以,研究近代社会,就不仅要把握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古代历史,还要把握近代关系,一言蔽之,时序性地把握全部的特殊输入。

对于社会系统,是特殊的输入决定的系统的特殊性,就社会中的个人来说,也不例外。我们说,个人要生存,就要依附于群体(即社会),这样,一方面,群体可以使他免却兽类生活,提供生活必需、安全庇护和情感依托,但另一方面却使他镶嵌于群体之中,改变自我。群体生活,当然要形成群体规范。群体生活的多样化,比如社交、商业及战争等等,就必然要形成群体规范的多样化,即社交礼仪、竞争模式及战争常规等等。然而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必须服从这些规范,否则,吃亏甚至致命的只能是你自己。一个人在一定的团体中生活得时间长了,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在思想上也就形成了“认知情感系统”;人们到一个新环境,要“入乡问俗”;到了一个新团体,要了解行为规范。说白了就是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你的行为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系统的特殊性取决于系统的特殊环境,是环境的特殊输入决定了系统的特殊性。

注释:

〔1〕〔4〕〔6〕维纳:《人有人的用处》(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32、14、43页。

〔2〕〔3〕方宗熙:《普通遗传学》(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 版)第427、430页。

〔5〕G·哈肯:《控制论和社会》(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0、31页。

〔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第126页。

标签:;  

论特殊输入决策系统的特殊性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