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值得商榷的学校教育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观点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州市教科所 黄来仪)
(一)
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这个观点是
完全正确的。实质上,学校、家庭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均
从属于社会教育,只是为了突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才把学
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看待。现在,值得商讨的问题在于,
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三位一体中,学校教育是指导和调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是管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这个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是否超越了学校
教育的职能?学校教育能承受如此重任吗?
不言而喻,学校教育是必须强化的,学校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学校教育必须
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形成教育的合力。譬如,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建立
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等等,这些举措,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是很有成效的。再如,学校充分运用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
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些教育终究从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是学校为了
提高教育效能而采取的教育策略。一所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教育研究
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也是很好的。但是,这也终究是学
校教育研究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而决不是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管理和调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们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
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他们在权力和职能上
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由此也涉及他们教育内涵的不同。
家庭负有养和教的双重任务。孩子们生活习惯的养成,家庭道德的教育,交
往能力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导向等,家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
家庭模式还没有起根本改变之前,子女尚不能摆脱家庭经济的依赖,要学校左右
家庭教育有相当大的难度。当前,家长素质差异甚大,有的文化素质低;有的视
金钱万能,享乐至上,小市民习气严重;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学校教育怎
么能有效地指导、管理、调控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呢?
社会教育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视教育、书刊杂志、文化设施、广告艺术
……都属于社会教育。这些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改革大潮、祖国风貌、英雄人物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而这个“家”那个“星
”,一出场几万元,这个歌那个曲,恩恩爱爱,潇洒一回,也震憾着孩子们的灵
魂。大至观念,小至服饰,好多孩子在追求,在模仿。学校教育可以向孩子灌输
认识,使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是,要消除这种日复一日社会形象的感染确非
一件易事。学校教育的权力和功能是不能超越的,在这里,夸大学校教育的功能
,在理论上似乎完美动听,然而对于解决问题却无济于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或者说,形成立体型教育模式是
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但是,谁是这个三位一体教育的管理者、调控者?笔者认
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社会环境的治理
要靠政府,因此,三位一体教育的管理和调控应属政府行为、社区行为。在一个
地域范围内,管辖的政府应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出统一的规划,
研究教育趋向,净化教育环境。对于那些有害青少年教育的设施、形象、舆论,
要以行政手段作出必要的处置。对社会人士、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一旦把宣传
教育同政府权力结合起来,同政府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令行禁止,才会产生巨
大的教育效益。
(二)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这个观点已流行了很久的时间,至今仍在教
育界、理论界流行着。课堂教学是指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理化等学科在课
堂范围内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主渠道,而且是融德
、智、体为一体,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阵地。当学校教育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地
域和经济模式的氛围中,思想教育主要的依赖于文字资料,课堂教学成为思想教
育的主渠道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当前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大量
的教育信息源源向青少年输袭。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思想教育的渠道不再是
单一的了。而在社会渠道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只有承认这个渠道,不低估
这个渠道的作用,并主动积极地诱导,才使思想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其主要特征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科技教学
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德育的感性认识较好地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但是,
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实施是渗透的、无序的、稳定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它的局限性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的系统为结构,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线索,
德育作为一种思维的指导和知识的渗透,随着教材的稳定性,在一段相当长的时
间内是稳定不变的。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是变化着的,特别是面临社会信息数量
庞大、更新频繁,同教材的稳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德育
内容和时间局限性(主要是针对性)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学校德育应该突破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模式,建立以学科课堂教学和
社会信息教育并重的德育格局,使学校德育更丰富、活跃、生动和更富有成效。
当然,这里的并重是指它们的地位、作用,而不是时间的多寡。社会信息教育的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国家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定期选编“时文
”,让学生课外阅读。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把这
项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学校组织学生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社区内
建立德育基地,开发德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教育,等等。
这种教育是思想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它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对于学校来说,社会信息教育,不是一事一时的,也要有计划、成系列、有考查
,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有效地适应社会。
(三)
“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这个教育思想已经受到现代
教育理论的批评,也受到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然而,细究起来,在教育领域,
这个传统教育思想的幽灵仍在回荡而久久不曾离去。
“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想不仅没有改变,倒是有越演越烈的势头
。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大部时间围绕教材的习题训练,几乎成了学生学
习的全部内容。教育专家们煞费苦心,研究试题走向,设计巧妙习题;研究机构
编,名校名家编,出版部门编;“配套练习”“同步训练”“考试必备”,牵着
学生们的鼻子团团转。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更把学
生们牢牢地捆在这个中心轴上转。
不久前,笔者阅读了高钢的《儿子的研究报告》。文章介绍了他的儿子在美
国小学学习的情况。这个十岁的孩子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到图书馆借了一大包
的书,回家钻研,写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的“论文”
。老师对他的作业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
思想,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也许
这是一个偶然的例子,但它确是超越了“教师为中心”。尽管我们的国情不同,
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成效。然而,
当前在相当多的学校里仍然存在着,学生们在学校靠老师教书,在课余靠自聘老
师辅导,好多学生整天(特别是初中毕业生)跟着教师转。他们失去了独立求知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
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以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
的创造力。要实现这五大解放,必须冲击“三中心”的教育思想把课堂的空间放
大,给以充裕的时间,让孩子们到实践中去,以课堂为范,以老师为师,闻知,
亲知,红专并进,知行合一,训练成为知识扎实丰富,自力自强,具有创造头脑
、开拓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