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1]2003年在《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层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油藏工程、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从储层的成因模式入手,综合利用测井、地质录井、岩心分析、钻井、生产以及试油、试采及各项分析化验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区高台子油层区域地质概况、储层特征、沉积特征、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构造特征、油层潜力、油气水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成果对于红岗油田的进一步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红岗油田位于吉林省西部大安市两家子乡境内,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红岗阶地南端的红岗构造上。通过研究大量测井、录井及岩心资料,依据“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将高台子油层划分为叁个油层组、10个砂层组、40个小层、56个沉积单元。通过对目的层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沉积序列、岩石组合及测井曲线特征的研究,认为高台子油层属于辫状河叁角洲相沉积,研究层段主发育叁角洲前缘—前叁角洲亚相,发育的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河道间微相、河口坝微相、河口坝缘微相、坝缘席状砂微相、河口坝坝间微相、远砂坝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前叁角洲微相、滑塌与浊流微相。对本区182口井进行了单井相、联井相分析以及平面相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叁个油层组进行沉积演化分析,总结出本区的沉积相模式。从平面相展布、砂体形态及渗透率计算结果知本区储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 据构造、储集层和流体分布等资料研究表明,高台子油层主要发育构造层状油气藏和层状构造岩性油气藏两种油气藏类型,通过对油气运移方向、砂体圈闭效应及油气供给方式与数量的分析总结出目的层的四种成藏模式:薄层高圈闭模式、厚层构造—岩性圈闭模式、向高点迁移模式和优选通道模式。高台子油层油气水的分布关系复杂,厚砂层以含水和高含水同层为主,薄层含油性相对较好。 综合沉积相、砂体、地层结构和油气水分布规律,以及目前油层动用情况分析,认为20层、10+11层、13+14层、18层、23层、27层、28层、29层、33层、39层应是本区高台子的主力潜力层。
张大伟[2]2006年在《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中浅层岩性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是岩性油气藏重要发育地区,近年来已在大情字井、乾安及乾西北发现亿吨级规模的储量。深入研究长岭凹陷岩性油气藏发育的地质背景、成藏条件,特别是解剖大情字井油田的成藏机制,这对指导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气藏的勘探,特别是对丰富我国陆相岩性油气藏成藏理论有重要意义。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研究入手,研究了长岭凹陷有利于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及沉积相带。认为长岭地区为深层断陷及中浅层凹陷的“迭置型盆地”,为负向构造单元,后期构造改造微弱,为烃源岩的发育、热演化及油气藏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构造背景。良好的沉积背景条件形成多套含油气组合,各含油气组合在纵向上、平面上互补,迭加连片。存在以河流叁角洲相为主的西南保康体系,大型叁角洲前缘带广泛发育的优质储层,为形成大型含油气区提供了足够的储集空间;低孔、低渗、低产砂泥岩薄互层是主要储集层特征,砂岩粒间溶蚀孔隙为其主要储集类型。发育于大型富油凹陷中的大型叁角洲前缘砂体伸入富油凹陷与生油岩大面积、多层系交互接触,砂体面积与同期烃源岩面积接触比超过50%,形成大面积薄互层迭置岩性油气藏群,构成满凹含油的主体。湖盆振荡变化,有利于形成多种岩性圈闭。通过已知油气藏的解剖及成藏条件分析,总结了高台子油层向斜构造岩性油藏成藏模式,主要指凹陷或向斜内断层和砂体匹配或岩性因素形成油气藏的模式。可分为两种模式:源岩—断裂—砂体匹配成藏模式和源岩—砂体匹配的封闭或半封闭成藏模式。沉积微相与储层预测是研究长岭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关键问题,多种信息及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是研究长岭凹陷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途径。大情字井油田是受构造、岩性控制形成的大型复合含油区,发育构造、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是其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受多种因素控制。大情字井受多物源区的控制,河道变迁及水体变化形成了本区砂岩沿物源方向连续性好、垂直物源方向连续性差,侧向相变快、砂岩连通性差等特点,这是造成本地区油水分布复杂的主要因素之一。
卫平生[3]2005年在《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成为国际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牵涉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国油气勘探正从构造转向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已获得很大的突破,并成为这些盆地勘探的主要领域。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如“源控论”、“坡折带控油论”、“叁角洲前缘相带控油论”和“满凹含油论”等理论,及储层预测、烃类检测等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掌握,在研究、勘探思路和技术方法上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主要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面临两大瓶颈难题:①岩性和地层油气藏的分布和成藏规律认识不深,缺乏理论指导。②缺乏系统化的方法来识别岩性地层圈闭并判断其有效性。本文以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青叁口和姚家组(中部含油组合)为例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松辽盆地西部地区整体是一东倾斜坡,大中型构造圈闭虽已钻探,但成效甚微。青叁口和姚家组沉积时期的扇叁角洲和滨浅湖大面积相间分布于坡折带,剩余的巨大油气资源量赋存于此,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以现代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应用了层序地层、含油气系统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区域地质及动力学背景,详细剖析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重点论述了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和控油模式,指出了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区带和目标,并为国内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新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其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首次提出了坳陷盆地“坡折带宏观控油”观点基本观点:①坳陷盆地坡折带可分为挠曲坡折带和缓坡坡折带; ②挠曲坡折带可容纳空间大,物源供给充足,叁级层序界面之上发育扇叁角洲、滨浅湖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所形成的下切谷、低位扇; 不同体系域发育的河口坝、沿岸坝、以及滨岸砂为油气聚集提供主要的储集空间; ③挠曲坡折带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生储盖条件配置良好; ④挠曲坡折带宏观上控制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2、首次提出了“湖岸线”控油的概念,论述了“湖岸线”控油基本观点:①滨浅湖沉积发育着丰富的储集砂体,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地层岩性圈闭; ②湖岸线进退的旋回性和幕式性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绝佳的有利条件; ③多样的地层岩性圈闭可形成多种油气藏,地层超覆、地层退覆、沿岸坝、滨岸砂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是其主要的油气藏类型; ④油气疏导系统主要为:纵向上靠断层来沟通、横向上主要靠不整合和沟谷体系来疏导,大型河道可作为油
齐宏新[4]2014年在《松辽盆地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沉积微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二次降产阶段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等问题,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根据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分析结果,并结合测井相模式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对松辽盆地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区沉积物源来自北西部英台水系和南西部白城水系,主要为辫状河叁角洲相沉积体系,亚相为辫状河叁角洲前缘和前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前缘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远砂坝4个沉积区,共21个微相类型。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主体微相为主力微相带,远砂坝及席状砂沉积区微相为非主力微相带。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沉积体系及小层沉积微相模式。总结出5个小层沉积微相模式:叁角洲前缘亚相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区模式、叁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席坝沉积微相区模式、叁角洲前缘亚相河口坝沉积微相区模式、叁角洲前缘亚相远砂坝沉积微相区模式、叁角洲前缘亚相席状砂沉积微相区模式。根据小层沉积模式,能有效的预测剩余油分布,为油田挖潜提供可靠依据。
修立军, 李国欣, 欧阳健, 王薇薇[5]2006年在《松辽盆地南部低阻油层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吉林油田开展了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及其测井解释方法的技术攻关,经勘探实践发现,松辽盆地南部较普遍发育有低阻油气层。据29个油气田统计,具有低阻油层特征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1.7×108t,约占目前吉林油田总储量的20%左右。在总结大量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岩石物理成因研究与低幅度—低阻油藏的分布规律,认为在生油坳陷及其区域构造背景条件下,老油田主力油藏之上的披覆圈闭与之下层位的低幅度构造、油气运移路径上的低幅度圈闭及局部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地区发育有规模的低阻油藏。同时,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低阻油层勘探潜力,并提出红岗阶地、扶新隆起及其华字井阶地仍是低阻油层有利勘探领域。
宋雷[6]2013年在《松南西部斜坡区油气成藏机制研究及重点目标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已有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相关地质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套保油田稠油特点及油气来源,斜坡带油气运移充注过程、显示特征;在确定有效油气来源和输导路径的基础上,分析稠油成因、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建立斜坡带典型成藏模式;通过对成藏特征、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的研究,分析预测有利区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萨尔图油层物源砂体在本区呈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走向的特点;2.套保地区原油具叁高、叁低的特点,即整体上密度大、黏度高、胶质含量高,沥青质含量低、含硫量低、凝固点低,其成因与长距离的搬运造成的层析作用和后期的生物降解作用(5-6级)有关。套保油区油田水质系数越大、钙镁系数越大、脱硫系数越大、碳酸盐平衡系数越大,油气的保存不利,后期地层水改造作用明显;3.西部斜坡区中上部组合均有油气显示出现,其中Y2+3段为西部油气运移的主力通道,有效空间通道系数和油气运移强度系数指示套保大断裂北东-南西向的主力运移方向;4.通过构造、沉积、油气运移等综合研究分析,将西斜坡划分为3个平面成藏有利区带,即英台有利区、套保有利区和富兴有利区。
王怡然[7]2017年在《英坨地区油气聚集与成藏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依托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委托新疆大学的研究课题-《英坨地区沉积微相特征及油藏分布规律研究》。松辽盆地正面临开发领域重大战略调整,后备储量资源不足,急需拓展新的接替资源。英坨地区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但沉积特征、油气聚集与成藏规律等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亟待深入探讨。本文综合采用地震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及沉积学、油气成藏地质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理论和应用方法和手段,运用地震及各种反演资料,结合钻、录、测、试及岩心分析实验资料,以黑帝庙油层、萨尔图油层、高台子油层及扶余油层为研究重点,通过烃源岩分析、物源分析、沉积微相分析、砂体精细刻画、储层特征分析、区域成藏综合分析和岩性油气藏单砂体及控油分析等手段,研究松辽盆地南部英坨地区油气聚集及成藏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泉四段地层沉积物主要受西南方向物源控制,青山口组、姚家组地层主要受西北方向物源控制,嫩叁段地层主要受东北方向物源控制;确定高台子和萨尔图地层为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扶余地层为曲流河叁角洲平原及前缘,黑帝庙地层为深湖及半深湖沉积,席状砂、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比较发育;总结出优质砂体与断层及有利的构造背景相匹配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预测了松辽盆地南部英坨地区黑帝庙油层、萨尔图油层、高台子油层、扶余油层的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共计14块。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优质砂体与有利构造单元相匹配是研究区主要控藏因素这一观点,并明确了英坨地区油气运移主要受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所影响。
杨明达[8]2005年在《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松辽盆地南部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史和典型探区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油气生成、运移及时空配置关系,进行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带类型、构造样式等与油气聚集关系等研究。松辽盆地属中、新生代板内变形较强烈的地区,盆地演化具有挤压—伸展两种机制的更迭,经历了晚侏罗世的早期断陷,早白垩世的中期坳陷和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晚期褶皱与抬升叁个主要演化阶段。 松辽盆地自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末期经历了多期伸展与挤压改造过程。如在伸展体制下主要包括火石岭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嫩江组两个主要的伸展阶段;在挤压体制下主要包括明水组末期和古近纪末期等挤压隆升阶段。 断裂作为油气垂向运移、聚集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为油气由凹陷向盆地边缘运移提供了通道,断裂既可形成对油气遮挡,但断裂对油气聚集又起分割作用,又是油气逃逸的窗口;正反转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区带之一;构造不整合面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之一,又是构成油气横向运移主要通道;构造活动对油气热演化具有控制作用;构造运动改善了岩石的储集性能;构造运动形成的隆升剥蚀、断裂作用对盖层具有破坏作用;向斜区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利于油气聚集;继承性古隆起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在单斜的大背景下,由于构造活动,也可成为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如鼻状构造等。最后,主要依据上述构造控制油气的基本原理,结合其它石油地质条件,对德惠断陷中的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进行了预测。
李志勇[9]2009年在《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沉积特征及含油饱和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红岗油田红75区块下白垩统泉四段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研究为基础,以密闭取心井含油饱和度研究为中心,深入分析了密闭取心井各类含油饱和度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落实研究区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并进行控制因素分析,提出了有利的目标方向。通过区域沉积背景与沉积相标志相结合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属于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叁角洲前缘亚相可分为叁角洲前缘主体、叁角洲前缘末端2个区带。叁角洲前缘主体储层物性好,孔隙度一般在8%以上,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其中1、2、6、10小层叁角洲前缘主体较为发育。砂岩总体走势北北西~北西向,砂岩厚度高值区发育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中部,向东南方向砂岩有逐渐变薄直至指状尖灭的趋势。储层物性与沉积相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孔隙度大于6%高值区除分布在工区西部外,主要发育在叁角洲前缘主体部位两个北东向展布的条带中。储层的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21%、平均渗透率为0.256×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细喉~微喉型储层。论文采用密闭取心井红75-9-1井的密闭岩心直接测定、相渗及润湿性实验、压汞J函数法、核磁共振实验、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等方法求取含油饱和度。对比分析表明:岩心实验求取含油饱和度在密闭性和蒸馏条件合格的前提下,密闭岩心直接测定评价油层饱和度是准确的;压汞实验J函数法、核磁共振实验法获得的是储层所能达到的最大饱和度,对于高饱和油藏的油层是适合的;相渗法和润湿性法由于实验目的原因不适合用来评价饱和度。而对于低饱和油藏、非饱和油藏及饱和油藏油水同层的评价,各类岩心实验求取的含油饱和度都会存在较大误差。测井法通过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求取饱和度不仅具有费用低、周期短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对低饱和油藏、非饱和油藏及饱和油藏中的油水同层进行饱和度评价,常规测井结合特殊测井系列综合评价含油饱和度可以获得较高的研究精度,特殊测井系列的核磁共振测井方法评价含油饱和度存在一定误差、尚在进一步探索中。应用常规测井方法对工区105口井进行储层划分、解释储层各类参数,落实了扶余油层12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研究显示含油饱和度分布与沉积微相有很好的相关性,含油饱和度大于40%的高值区主要发育在叁角洲前缘亚相主体的水下分支河道微相中;同时,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也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含油饱和度大于40%的高值区多分布在孔隙度大于8%的高值区域内。通过对储层特征、沉积微相及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提出了H75-6~H75-8-26井一线及H75-37-25~H87-4~H88-2井一线是有利的滚动评价目标区域。
刘新颖[10]2009年在《松南红岗—四方坨子地区中部组合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分析技术为指导,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对松南红岗—四方坨子地区中部组合(青山口组、姚家组)开展了全区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划分及沉积相分析工作,并选取重点区进行详细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五级)及储层预测,对研究区隐蔽油藏发育规律进行了总结,并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及目标。针对研究区处于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前缘带,研究层段主要为坳陷期沉积的特点,总结了适合本地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法及手段,将研究层段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叁级层序)和8个中期旋回,确定全区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并对格架内地层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各层段发育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以中期基准面半旋回为作图单元,综合地质及地球物理手段,编制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分析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并建立沉积模式,为隐蔽圈闭发育区带预测奠定了基础。在区域沉积储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重点区四方坨子萨尔图油层(姚家组中上部)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五级,大体相当于砂层组)划分与对比;对其沉积微相进行分析与识别,并编制以短期基准面半旋回为作图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及储层分布图,明确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内的砂体展布特征,为本区隐蔽油气藏精细勘探提供指导。在区域及重点区储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成藏条件,对研究区发育的主要隐蔽油藏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其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提出研究区隐蔽油气藏成因模式及具体研究思路;并针对不同层系,指出其主要的隐蔽油气藏类型及有利勘探区域。对月亮泡地区青一二段、四方坨子地区萨尔图油层及四方坨子西部斜坡姚家组叁个有利区(带)进行了隐蔽圈闭目标预测,并提出建议井位。
参考文献:
[1]. 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层油藏地质特征研究[D]. 赵荣. 大庆石油学院. 2003
[2].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中浅层岩性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张大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3]. 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 卫平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4]. 松辽盆地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 齐宏新. 西安石油大学. 2014
[5]. 松辽盆地南部低阻油层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J]. 修立军, 李国欣, 欧阳健, 王薇薇.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6]. 松南西部斜坡区油气成藏机制研究及重点目标预测[D]. 宋雷.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7]. 英坨地区油气聚集与成藏规律研究[D]. 王怡然. 新疆大学. 2017
[8]. 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 杨明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9]. 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沉积特征及含油饱和度研究[D]. 李志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10]. 松南红岗—四方坨子地区中部组合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预测[D]. 刘新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