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阅读实践论文_赵贞伟

如何让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阅读实践论文_赵贞伟

赵贞伟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 27140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注重课文教学而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学生单靠课本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一、激情引趣,让学生想读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这一规律,有意识地诱发阅读的欲望。

1.榜样激情。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向名人学习,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班级里热爱读书的一些同学,这种“榜样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2.故事引趣。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可以定期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故事,轮流讲。为了讲好故事,学生必须搜集素材,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1.课内阅读的方法

(1)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时学会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2)一边读一边批注:在读书时随时圈、点、批划,划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一边读一边查阅: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然后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2.课外阅读的方法

(1)精读与略读。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十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2)摘录与积累。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语言积累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圈圈点点,完成《阅读记录》。《阅读记录》中的“词汇佳句”、“我最喜欢的段落”、“我的阅读体会”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背诵与随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背诵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求学生把经典内容背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还要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读书心得或感想等。

三、巧妙链接,让学生多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值得探究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1.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

如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不畏艰险、顽强乐观的探险者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此人今后的命运及其历史原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鲁滨孙一生的命运发展,这不失为引导学生多读的良策。

2.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它作品扩展

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篇童话?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这就要全面地了解安徒生。这时候,教师可启示学生,安徒生在当时除了写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外,还写有小说《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让学生透过作家的其它作品来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创作历程。这种有目的的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主动、更持久。

3.以文体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

例如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后,学生对此类抒情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题展开讨论:你还学过哪些散文?你最喜欢哪一篇?课下再读一读类似的文章,这样就达到广泛阅读的目的了。

4.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体扩展

比如学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就围绕母爱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是涉及母爱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一大批描写母爱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母爱,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四、激励评价,让学生爱读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那么,学生阅读评价应建立在导向性和激励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搭建阅读能力评价的平台,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多读书、好读书、善读书、读整本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日常阅读:关注记录

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记、阅读卡等书面材料,以量化的形式定时、定量甚至定主题地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检查,来达到评价的目的。这种方法既为教师省了力气,又使课外阅读能够趋于常规化,做到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并建立阅读手册,中高段的学生尝试做读书卡,记录自己的阅读足迹。

2.活动阅读:关注表现

这种评价形式指举办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小征文评比、制作读书手抄报等各种各样的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活动。这样的评价形式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读书意识,也使老师直观地认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鉴赏水平。

3.考级测试:关注结果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阶段性终结评价,并能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的好方式。通过阅读考级制,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让学生爱上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寻找课内外阅读最佳结合点的探索中,我认为必须立足课堂,面向课外,以课本为桥梁,课内课外来回走。在大量的课内外信息的交互、整合中,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良性循环,使语文课真正“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赵贞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如何让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阅读实践论文_赵贞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