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思维方式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试论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方式是人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框架或思维形式,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等。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无不打上其鲜明的时代烙印。根植于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显著特征。
一、现代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特征
现代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特征,是指现代人类不断拓展思维空间,转换思维视点,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对象,用开放的观点看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现代社会多样化、个体化发展趋势,要求人们从多侧面、多视角、多因素出发来观察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模式,我国经济领域呈现出国有、集体、私营、个体、中外合资等多元经济成份同时并存的局面。社会分配方式产生了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如私营企业中的分配方式)、利息收入、证券交易收入、承包租赁收入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状况。改革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释放了人的潜能,有利于个人多方面才能的培养和发挥,从而使社会个体展现出多样、丰富的个性特征。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科技文教战线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局面。总之,改革使我国社会面貌多姿多彩,它必然要求人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破除“一刀切”的单一化思维模式,从多侧面、多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当今世界多种社会制度并存,各种社会制度在推动本国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无不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现时代国际政治格局打破了由一、二个超级大国主宰全球的局面。经济利益的冲突,使发达国家之间不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政治、经济组织和集团,如“不结盟运动”、“欧洲共同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独联体”等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社会体制的多元化,要求人们必须多视角、多方位地认识和把握国际政治经济现象,不断地在自身与周围国际环境的比较中确立本国应有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环境,发展本国的生产力。
第二,当代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要求人们用开放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封闭心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财物的流动受到地域、条块分割和过多过滥的行政干预和限制;建立在旧体制基础上的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所有这些,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必然形成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不可抗距的历史潮流。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现代航天技术、洲际高速公路、远程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极大地促进和强化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8年,世界贸易每年增长20%以上,世界各地在外国的直接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1989年世界商品和劳务贸易额就已突破4万亿美元。[1]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本国经济,就连世界上号称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也不例外。据报道,1982年,美国在国外拥有8340亿美元的资产,外国在美国的资产总数为6660亿美元。美国为发展对外经济和技术交流,先后在本国设立70多个自由贸易区,它的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一。美国生产的大型波音747客机,共由450万个零部件组成,是由六个国家的1.1万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加坡、香港、南朝鲜、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秘诀之一也在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了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世界经济开放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科学、文化、教育、司法、卫生、环保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也日益扩大。现时代人类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要求人们必须抛弃封闭式思维方式,确立开放的思想观念,不断开阔思维视野,变换思维视角,多方位地认识和把握事物。
二、现代思维方式的综合性特征
现代思维方式的综合性特征,是指当代社会人们用综合、合作、互补的观念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综合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近代社会,人们对科学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科学发展以科学分化为主要特征。当代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态势: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科学分化则是科学综合的深刻体现。当今时代,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经济伦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它们是两门或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综合不仅促使新学科产生、发展,而且是推动高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诞生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主技术群体,其中许多技术领域的突破,就是尖端科学技术之间相互综合的产物。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总指挥韦伯曾经说:阿波罗登月舱没有一项新发明的技术,都是现有的技术,关键在于综合。日本企业界提出“综合就是创造”的口号,把它作为企业技术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研制出许多新产品,取得技术综合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繁荣。如世界著名的日本本田摩托车,其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来自欧美几十种最新发动机技术优点的综合。综合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根源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客观世界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门学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局部面貌。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完整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客观世界的整体面目。现代科学技术较之于近代科学技术更加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因而现代科学技术必然要求通过各门学科的相互融合来把握客观世界的全体面貌。
第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的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树立综合观念。当代社会,信息传递快捷,社会交往发达,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联系愈益紧密,出现了一体化发展趋势。如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科学、技术一体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生产力的国际化,等等。社会生活的一体化特征,要求人们必须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市场经济主导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市场经济把世界各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物质生产出现了在高度分工基础上的国际性协作。商品流通冲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要发展生产力、都必须确立综合观念,即不仅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国力,而且要充分利用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有综合观念。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不仅要看到国内市场,而且要放眼国际市场,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现在,更要综观到企业的未来。
第三,合作、协调、互补已成为当今世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已从过去分散式的个体研究转变为合作式的集体研究。据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统计,从1901年至1972年间,共有286位诺贝尔获奖者,其中185人,即多达三分之二是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在诺贝尔奖金设立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升至65%;而在第三人25年,这一比例达到79%。[2]这表明合作研究已在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占据明显优势。当今世界核战争的阴云、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已使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较之于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峻地摆在全人类面前,世界各国现存的核弹足以几十次地毁灭地球,战争双方的核攻击,已使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可言;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只有一个”,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减少分歧与对抗,增加协调与合作。功能互补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重要表现。如国有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对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就具有优势互补、密切相联的特征。现代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人们接触到众多的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使人类能够从对不同事物的比较中,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互补特征,从而自觉地破除那种绝对分割、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观念,按照综合、互补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相结合,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第四,具有综合特征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所谓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或组成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和结构性是系统思维方法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则。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系统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势,实质是系统各部分间的综合互补优势。系统方法的结构性原则认为,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具有相同要素的两个系统,其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就不同。因此必须优化系统结构。而优化系统结构,其关键在于搞好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综合。系统思维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军事、经济、科研各领域,集中体现了现代思维方式的综合性特征。
三、现代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特征
现代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特征,是指当今时代人们着眼将来,思考现在,通过对未来的预测规划、指导当前的活动。
第一,确立前瞻性思维,是高科技发展的需要。本世纪70~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高科技及其产业,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据统计,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20万元,1982年,美国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脑力劳动者一年的工作量。[3]高科技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各领域的面貌,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军事角度来看,高科技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说,高科技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而论是推动力,从经济发展来讲是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力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纷纷制定发展本国高科技的计划。而要制定正确的目标、计划,就必须预测高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确立前瞻性思维。
第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确立前瞻性思维。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面貌变化加快,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现代证券市场的市场行情不是以天、小时来计算,而是以秒来计算,一秒钟一个行情。随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周期的缩短,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使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决不能满足于生产今天可用的产品,而要着眼于开发明天可用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中领先一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科学预测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控掘人们的未来需求。
第三,当代社会,人类物质生产的负效应加剧,要求人们确立前瞻性思维,预测改造自然的整体后果。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负效应在现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加剧干旱和土壤沙漠化;氟利昂的使用,导致臭氧层破坏,危及人体健康;酸雨引起粮食作物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中大量污水,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滥用,严重污染了水源和土壤……。
如何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扼制发展,摒弃科技的“复古主义”是行不通的。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物质生产过程中愈来愈多地应用科学技术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只有通过预测,把握应用科技的整体后果,趋利避害,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协调、动态平衡。
注释:
[1]杨启先《90年代我国经济改革的展望》载《经济纵横》1991年第6期。
[2]刘大椿《科学活动论》第282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第59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