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民族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辽宁省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逐步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辽宁省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少数民族在全省14个地级市的所有城、乡均有分布。全省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两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县级市和120个民族乡(镇)。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现有在校生近8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105万余人。蒙古族和朝鲜族学校全部实行“三语”教学,部分蒙古族学校和所有朝鲜族学校各学科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在学制、教材、教学计划、教师编制、授课语言等方面与其它学校有很大差别,在办学条件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辽宁省的民族教育事业,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扩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民族教育的办学价值观从单纯追求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向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快速转变。近两年来,辽宁省在全省少数民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探索出适合民族散居地区特点的推进民族素质教育的思路。辽宁省五个办学民族中,既有教学语言特点突出的蒙古、朝鲜两个民族,也有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满、回、锡伯等三个民族;既有跨境民族,又有世居民族。在这样的地区实施少数民族的素质教育,不仅要考虑到素质教育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整体要求有同一性,还要考虑到对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具体要求的多元性。因此,辽宁省经过实践,逐步归纳出适合民族散居地区特点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1.依托大教育,借鉴普通教育的经验和办学优势,带动和发展民族学校的素质教育。

2.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和目标,各市、县(区)和民族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措施,鼓励各地创造性地推进素质教育。

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常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组织观摩、纠正偏差、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和要求,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推广典型经验。

二、构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辽宁省民族学校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确立了几种有效的素质教育模式,起到了活跃学校气氛、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1.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突出活动课,优化教学全过程的“金竹花模式”。抚顺市李石朝鲜族中心小学根据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通过普及艺术教育,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分块开课、分类指导、分项评价”全方位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一模式影响遍及全省乃至东北其他两省。李石朝鲜族中心小学组织的“爱心”三结合(学生、教师、家长)大型合唱团演出的节目充分展示了学校对社会的良性辐射作用;其“三位一体”学生、教师、家长的办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充分表达了社会对学校的殷切期望。李石朝鲜族中心小学连续12年获得省文明学校称号,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模范学校”,金竹花校长被评为全国“十杰教师”。目前,“金竹花模式”被更多的学校接受和推广。

2.以幼儿心理特点为突破口,以智力开发为目标的阜新市蒙古族幼儿园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素质教育模式。辽宁省现有实行“三语”教学的公办民族幼儿园27所,另外还有一批集体或个体举办的民族幼儿园。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幼儿从小动脑,开发智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阜新市蒙古族幼儿园为代表的一些民族幼儿园,开展使用珠算,推广心算,辅之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不仅改变了少数民族孩子形象思维较好、逻辑思维较差的现象,而且提高了民族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开发智力的同时,促进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创造情境教学环境,实施情感教育,提倡“快乐育人”的素质教育模式。大连市朝鲜族学校是一个集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为一体的民族学校,该校把“五爱”教育目标化,通过小班化教育、建立“兴趣小屋”、设计童心板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享受爱,享受快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教育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基础,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多层面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评价为机制”的素质教育模式。此模式由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小学创建。该校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规范活动课教学,开发环境课程,立足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蒙古语文教学与汉语文教学中推出了“激疑导学”阅读教学模式和“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实施素质教育“三体模式”。沈阳市于洪区吴家荒朝鲜族中心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纠正传统教育行为的“三偏”(偏爱尖子学生,偏重智育,偏向于灌输知识)的倾向,在沈阳市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坚持改革评价制度,提倡高尚的师德,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逐步确立了协调发展师生综合素质的办学模式。

三、突出了民族学校办学特色。少数民族学校在规模、管理、办学条件和办学经费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辽宁省民族学校突出少数民族的办学特色,克服了很多困难,变弱势为优势,化阻力为动力,使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有了整体的提高,出现了像阜新县蒙古族实验中学、营中市朝鲜族高中等办学特色突出的一批典型学校。

努力突出语言特色。朝鲜族和蒙古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母语教育对青少年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加大了民族语文、汉语、外语教学力度,对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争取社会后援力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蒙古族和朝鲜族历来重视教育,支持办学。辽宁省大多数民族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后援会、村民教育委员会等组织,学校及时向他们汇报学校工作,争取他们的帮助,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学校。近几年来,通过家长及社会各界捐助,辽宁省民族学校中有270多所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发扬少数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少数民族一般能歌善舞,个性鲜明,朴实大方。辽宁省民族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把民族歌舞、体育娱乐项目纳入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生活,而且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用少数民族独特的方式宣传改革开放成果、歌颂祖国,沟通民族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辽宁省民族教育“十五”和2010年发展展望。从“十五”期间到2010年,辽宁省民族教育将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精神,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全面发展民族教育。

1.强化对民族教育的管理,增强民族学校的开放意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存在的特殊性,民族学校办学相对封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民族学校必须改革开放,必须面向未来。尤其是布局调整以后,民族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由于招生跨度增大,不少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学生,年龄的差异带来生理、心理及其教育教学内容、办学条件等的要求不同,也对学校管理带来一系列困难。因此,有必要强化对少数民族学校的管理,鼓励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沟通,进一步加大跨省区民族教育协作力度,加强民族教育的国际交流,探讨布局调整后民族学校的管理模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成才率,使辽宁省民族学校逐步成为既有办学特色、又有办学效益,具有开放意识的、朝气蓬勃的先进学校。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质量。蒙古族学校开展的“音标会话、由语到文、文语结合”教学实验和朝鲜族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影响在东北三省乃至其他省、自治区也有很好的反响。省教育行政部门将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校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3.转变观念,树立典型,建设一批示范性民族学校。引导少数民族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是民族教育办学根本目的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在民族教育系统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科教兴国、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民族教育进入“十五”后寻求进一步发展,以较高的层次面向新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全省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辽宁省少数民族示范性学校标准》,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开展了评选示范性少数民族学校的工作,提高少数民族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和树立典型,促使这些典型单位不仅自身有进一步提高的动力,而且能带动一大批民族学校,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鼓励像营口朝鲜族中学、阜新县蒙古族实验中学等一部分办得好的少数民族高中跨市超生,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创造条件,宣传那些通过加强科学管理,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典型学校,宣传它们不仅自身发奋图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而且还能辐射周边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共同进步。

4.做好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在保持民族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培养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是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有必要指导民族中小学教师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质量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辽宁省将在适当加大与内蒙古和吉林对换培养蒙古族和朝鲜族高中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以本省为主,研究解决长期困扰少数民族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教师的匮乏问题。同时,省和各市、县(区)继续以知识更新和提高技能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民族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双语文”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年轻的、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校长。

5.搞好民族团结教育,为实施民族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环境。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促使人员流动加快,外地少数民族来辽宁进行旅游、商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在教育领域,由于举办内地西藏班、新疆班、青海班,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与辽宁省各民族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大量流入,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了继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首先,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宣传、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辽宁省省情,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各少数民族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同程度,合理规划全省各级各类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把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技术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全省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作为近一个时期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进行认真研究和具体实施。

其次,坚持从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民族、宗教无小事”和“民族团结教育从小学生抓起”的高度,认识和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认真落实“民族常识”教育普及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配合教育部、国家民委完成在内地汉族学生为主的学校进行“民族常识”教育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祖国意识,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信念。要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不断上升的政治、经济地位和人民生活的逐年改善等具体实例,对各民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教育。

回顾过去,辽宁省民族教育事业,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对现实,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教育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我们决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挑战。

标签:;  ;  ;  ;  ;  ;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