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模拟国际化_商学院论文

商学院模拟国际化_商学院论文

商学院模拟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担任芝加哥商学院副院长的Mark E.Zmjiuewski教授给EMBA班讲授公司财务分析课程。他喜欢在上课之前放一段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每个学期,Mark一般在芝加哥上两周课,然后到芝加哥商学院设在伦敦和新加坡的分校各停留一周。对他来说,除了讨厌的时差问题,在这三座城市上课的感觉并没有多大不同。虽然这些EMBA学员来自50多个不同国家,但Mark只需用英语和他们交流,课上使用的教材、分析方法、案例也大致相同,而且Mark发现,他能在每个课堂上找到大批甲壳虫乐队的歌迷。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尤其是亚洲、南美等新兴国家的兴起,国际化和多样性已经成为管理人士在选择商学院时的重要指标。美国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GMAC)的数据显示,从美国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国家读。MBA项目的美国学生已经从2000年的2100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3550人。美国的众多商学院也开始纷纷向海外拓展。早在1994年芝加哥商学院就在伦敦设立了欧洲分院,2000年又将其亚洲分院设在了新加坡,每年有超过50多个国家的管理人员参加芝加哥商学院的EMBA课程,寿玉莹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寿玉莹在罗德公关上海公司担任总经理,她希望通过在芝加哥商学院的学习了解更多中国市场以外的东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缺乏具有国际背景和国际视野的管理人员是目前的人才危机之一。不过现在商学院也许将成为管理人士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场所,更多的商学院正在通过国际化方式,让学员可以快速融入复杂多样的商业环境中。

学会适应

刘伟是上海人,目前在日本工作,他每月都要花1周时间到新加坡与来自24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参加芝加哥商学院亚洲分院的EMBA课程。对于刘伟而言,每个月的新加坡之行,都是一次全新的商业体验。他不会忘记在芝加哥商学院新加坡分院的最初几周,他所在的学习小组出现的那些冲突。

芝加哥商学院新加坡分院目前有88名EMBA学员,分别来自24个不同的国家。这88名学员被分成16个小组,为了能够充分交流,每个小组尽量由不同国家的学员组成。芝加哥商学院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间讨论室,学员课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讨论问题并完成作业。

刘伟的小组由6名学员组成,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这样的人员构成很容易让小组分成两部分:3个中国人一部分,其他成员一部分。从上课的第一天起,每天晚上各个小组都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都属于亚洲国家,但刘伟发现,由于不同国家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让整个小组最初的合作矛盾重重。

冲突主要集中在对待问题的看法上。刘伟发现在解决问题时,“中国人比较讲究效率,而且目的性很强,更喜欢尽快找到答案,不愿意在集体讨论上浪费时间。但另外三个国家的同学比较注重形式。”除了刘伟,另外两名中国学员是做投资银行的,在案例分析遇到财务方面问题时,中国同学能够很快得出答案。在中国同学看来,既然已经找到答案,那大家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节省大家的时间。但在国外同学看来,这种做法是不能接受的。

在国外同学看来,这种做法首先违反了小组讨论的纪律,不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其次,在他们看来,答案不一定重要,关键是要从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抄别人的答案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这也是不能接受的。但在中国同学看来,这种漫无边际的小组讨论根本没有效率,每个人都没想清楚就开始讨论,没有方向,“觉得大家是在那里浪费时间。”在新加坡学习的头几周,刘伟的小组就陷在这样的冲突中。其实解决冲突的办法也很简单——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大家已经慢慢适应了对方的行为方式。现在的小组学习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痛苦了,中国学员开始参与讨论,而国外同学也在努力将问题变得更有针对性。“大家都学会了适应对方的文化。”刘伟说。

其实类似的文化冲突几乎在芝加哥商学院的每个小组都存在。寿玉莹所在的小组没有遇到刘伟那样的问题,不过最初几周她发现自己不适应小组讨论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她很少发言,因为害怕问“愚蠢的问题”让大家笑话。但经过几周的观察,寿玉莹发现,自己过去的学习方法跟外国同学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不想清楚是不会开口发表意见的,因为害怕说出来大家觉得这是个很愚蠢的问题。等到胸有成竹,前后逻辑紧密的时候才敢开口谈问题。但外国人不是这样,他们不管对不对,想到就说出来。”寿玉莹发现,有问题不问才被看作是“笨”的,有时一些看似“愚蠢”的问题却能将讨论引到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去,“其实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寿玉莹帮助很大,因为她要接触不同国家的客户,法国、美国都有,通过在芝加哥商学院与国外同学的交流,她现在更容易与客户进行沟通。

没有灵丹妙药

其实对于刘伟、寿玉莹来说,在芝加哥商学院的收获不仅仅是可以了解多种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身上,学习到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由于不同国家商业环境的差异性,每位同学所具有的商业背景和经验都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学习,这是任何教科书和教授都无法提供的。而随着企业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这一点变得愈发重要。

在芝加哥商学院,教授在课堂上经常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对同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而且鼓励大家将各自国家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分享。在Mark看来,商学院并没有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在传授一种工具,而使用这种工具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商业背景。

一个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让寿玉莹深刻地感觉到不同国家之间在管理方法上的差异。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如何看待“招聘的风险”。对于每家企业来说,所有的招聘工作都有一定风险,但在不同的国家面临的风险有很大差异。因为不知道所招聘员工未来会怎样,也许他会成长为另一个杰克·韦尔奇,但也许他根本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如果后一种情况出现,那就意味着风险的出现。不过风险大小却因国家而异。

在美国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解雇这名员工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风险;但在欧洲就很痛苦,因为牵扯很多赔偿;在日本,解雇一名员工无异于动摇军心;而在印尼,解雇一个员工需要付给他两年的工资。寿玉莹还是从同学那里头一次听说解雇一名员工各国在认识上会有这么多不同;而类似的课堂讨论,让每位管理人士都能更加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环境和管理模式,这也是国际化商学院最吸引学员的地方之一。

现在这样的国际视野对于中国企业尤其重要。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02年到2005年,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并购案的数量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随着海尔、联想、TCL等一大批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未来10~15年,中国企业需要7.5万名有国际管理能力的主管,但现在这样的人才只有3000~5000人。国际化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流利的外语,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存在于不同市场中的各种差异性。类似芝加哥商学院这样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并不一定是解决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各种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但它确实可以给管理人员一双发现这种差异性的眼睛。

(摘自《IT经理世界》2007.6)

标签:;  

商学院模拟国际化_商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