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工人中间也有统一战线”_知识分子论文

论“社会主义工人中间也有统一战线”_知识分子论文

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有论文,劳动者论文,战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历史背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此为起点,我们党纠正了长达20年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党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也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构成相适应的。众所周知,在新时期以前,统一战线的基本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就是说,统一战线是一个阶级联盟。进入新时期后,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一战线的性质是什么?是不是仍然是一定的阶级联盟呢?统一战线的任务、对象、范围如何科学表述?统一战线还是不是一个重要法宝?这些必然成为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当时,党内对这些理论问题认识并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既然原来的资本家已经成为劳动者,知识分子又是工人阶级一部分,那么统一战线就不应扩大,而是应该缩小,甚至可以取消,理由是作为统战工作对象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已不复存在;而劳动者之间则不存在统一战线关系,工人阶级内部更不存在统一战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收缩”、“取消”的困惑和疑虑呢?这里既有客观上的历史原因,也有主观上的认识偏差。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同盟军问题在中国统一战线中占有突出地位,以致形成一种错觉,似乎统一战线只是对非劳动人民的,在劳动者内部不存在统战工作对象,也不可能有统一战线。二是从1957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左”的路线愈演愈烈,统战工作对象成为“批判对象”乃至“斗争对象”,似乎统战工作对象是低人一等的。直到80年代仍有人将“依靠对象”和“统战对象”对立起来,并由当时首都一家知名报刊一篇文章引发出一场争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时期党的路线,党的统一战线面临着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战略认识和理论创新问题。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勇气,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根本理论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创造性的回答,在他1979年6~10月的三篇重要讲话中, 贯穿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思想,从而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开创勃勃生机、远大前程的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6月15日, 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是标志着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从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及由此带来统一战线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情况出发,对统一战线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是有长期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资本家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到国家手中,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这样,“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5~187页。)这就是说,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已经由过去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演变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其中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大量的,是基础和主体。这里,“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的论断,已经呼之欲出了。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精辟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性质、方针和任务,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的论断,是1979年9月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的讲话。这篇题为《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的讲话是对6月15 日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的进一步阐明和发展,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阐述得更为完整和更圆满了。他在阐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时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工人和农民是联盟,说明工、农是两者。过去把知识分子搞到另一个概念,新的提法,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知识分子问题,统战部应注意。知识分子的安排、待遇,包括政治的、生活的,别的单位不能从总的方面去考虑。现在发现知识分子外流,程度很严重。有些人是科研和教学的骨干,由于生活待遇很低,一些人已经出去了,还有一些人在申请出去。年纪大的不愿意走,走的大多是中年人。我们花了很多钱、很大的力量培养知识分子,结果人才却外流了。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政治不行,还要有物质。讲按劳分配,他们没有按劳所得,待遇不合理。要研究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学位、职称评定等。把知识分子团结起来,要有制度。统战部要研究,要管,要综合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反映全貌。解决问题是整个国家的事,党中央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注:《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59页。)

至此,邓小平“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论断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新时期随着我国阶级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统一战线更加突出,要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构成的主体力量;工农联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既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又存在工农差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等差异,因此需要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使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和巩固,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得其所;知识分子是劳动者,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党都要重视知识分子问题,要研究制定一系列制度把他们团结起来。

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再一次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缩小,而是应该扩大。它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3页。)

综上所述,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这一论断,从理论上解决了在社会主义社会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劳动者的情况下,统一战线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要不断扩大,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的问题。这是个突破,对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有了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才能形成坚强有力的基础和主体,才能立足于大陆,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理论渊源

任何理论都是以继承为依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寓继承于发展之中、不断突破陈规的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这一论断,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这一论断是对马列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的继承。

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马列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思想和关于工农联盟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论断的理论源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这个口号就包含着工人阶级内部有统一战线的思想。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论述了工农联盟问题,他说:“法国农民一旦对拿破仑帝制复辟感到失望时,就会把对于自己小块土地的信念抛弃;那时奠定在这种小块土地上面的全部国家建筑物,都会倒塌下来,于是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9页。)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深刻地论述了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纯粹的’无产阶级没有被那些由无产者到半无产者(一半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人),由半无产者到小农(以及小手工业者和一般的小业主),由小农到中农等许多形形色色的中间阶层所包围,如果无产阶级本身内部没有分成比较开展和比较不开展的阶层,没有乡土、职业、有时甚至宗教等等的区分,那末资本主义便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觉悟部分,即共产党,就必须而且绝对必须对无产者的各种集团,对工人和小业主的各种政党采取机动、通融、妥协的办法。全部问题在于善于运用这个策略,来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性、革命性、斗争能力和制胜能力的一般水平,而不是降低这种水平。”(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229页。)这就是说,工人阶级并不是铁板一块,它在外部受到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包围,在内部有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店员、蓝领工人、白领工人,还有民族、宗教、乡土的不同,有各种不同政治倾向,不同的党派,不同的工会组织等等区分,为了把这些工人团结起来,就必须组织工人阶级的统一战线。根据列宁的意见,1922年11~12月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工人统一战线提纲》,提出“共产党和整个共产国际完全支持工人统一战线的口号”。

第二,这一论断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特别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艰辛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的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这是中国革命的财富。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有长期的丰富的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他善于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的一系列见解,如1950年他提出“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战略性,就是要广泛地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87页。)这些观点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以后提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论断的渊源和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1956年为起点,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思想的发展史来考察,邓小平“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论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时期党中央艰辛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毛泽东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指出:“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58页。 )毛泽东还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他指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专政的方法,甚至也不能用一般强制和压服的方法,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2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党中央还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进行了探索。1956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的报告中, 周恩来以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在政治思想上“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两点为依据,代表中央首次宣布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2~163、388~389、391页。)。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注:李维汉:《回忆与研究》,第812页。)195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强调:“我们必须认识,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4月25 日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0页。 )的基本方针。9月15日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八大会议上作政治报告,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正在经历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刻变化,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注:《刘少奇选集》下集,第246页。)1962年4月18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的重要讲话。他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更重了”,“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新任务。”“不单是政协应该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方面都要把它所联系的人们动员起来参加,这才是把统一战线的全部成员动员起来了。”(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2~163、388~389、391 页。)这里指明了我国统一战线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前途,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应当发展,而不能收缩以致取消。这篇讲话深刻地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任务、新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起了先导作用。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这一论断的渊源,它既植根于马列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之中,又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特别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艰辛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杰出创造。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他进行科学的总结和辩证的分析,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观点予以纠正,对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同时,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依靠对象”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他提出一个论断——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

三、现实意义

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首先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统一战线。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的论断,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年来,由于我党较为重视研究和处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统一战线,大陆范围内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研究邓小平20年前提出的这一论断,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对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一,有助于制定和完善党的有关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新的深刻的变化。其特点是: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使那些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群体无论在人数比重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大力增强,而且有1 亿多原来的农民正在转化成工人;二是无论是工人阶级内部还是在农民阶级内部,都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利益特点,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阶层;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城乡出现了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个体工商业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由这三者衍生的当今我国社会各阶层,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具有什么结构性的特点?如果我们对这三者之间的结构不清楚,依靠力量很难真正依靠;况且,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不合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1983年6月11 日邓小平就曾指出:“中国的特点是落后,贫穷,地方很大,人口太多,问题复杂。处理每一个问题,都牵扯到成千上万以至成亿的人口。比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首先处理农村问题,这是牵扯到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问题。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农业问题的做法十分正确。同样,处理工人问题、干部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等,都要牵扯到左邻右舍,有时是要吵架的。”“由于问题多,我们要经常调整各种政策,要处理好执行这些政策的结果所引起的同其他方面的关系。即使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正确的,今后也还会有失误,不可避免地还会犯错误。”(注:《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256页。 )这就告诉我们,要动态性地研究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这样才能制定和不断完善包括统一战线政策在内的党的政策。应该承认,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强。

第二,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这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

工农联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新时期,我国的工农联盟更为巩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失业问题。这是当今人们最关心、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失业人口剧增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企业改制改组步伐的加快,这一问题还会更加突出。著名经济学家冯兰瑞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测算,“九五”期末,我国失业人口达1.83亿(包括正式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国企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率为27.78%。二是贫困问题。 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素外,在转向市场经济中又产生了新的贫困问题,其中包括城市的贫困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的调查材料综合估算,全国陷于贫困状态的职工约有2000~3000万人,连同他们的家属,总共城镇贫困人口约有4000~5000万人,这包括停发和减发工资的、下岗后未就业又没有其它生活来源的、社会上失业的、退休金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的以及由于拖欠医药费等其它种种原因陷于贫困的在职职工。其中特困职工有1000万人左右,这主要是家庭人均生活费在所在城市规定的最低生活线以下或企业中困难职工生活定期补助标准以下的职工。三是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在克服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以后,各类人群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合理的。但是,以后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农民内部不同职业之间、社会上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城乡居民储畜存款金额近6万亿元,其中有20%以上是公款私存, 60%以上的存款集中在10%的人手中。这部分人房子也有了,车子也有了,不需要购买大量商品。而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很大的需要,但没有很强的购买力。这样的财富分配格局,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很不利。上述三方面问题说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承担了改革的主要成本,这种承担如超过一定的度,会削弱工农联盟。江泽民总书记在总结20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历史经验时,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他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注: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12月19日。)江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统一战线必须遵循的原则。为此,一是要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群众的收入;二是要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特别要关注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分重视让他们分享到改革成果;三是要依法保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如规范工人下岗、再就业,严禁对农民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技术收益等;四是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惩治各种腐败现象,使各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随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均分化为多种利益群体,必然造成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复杂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协调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利益矛盾不至于激化并导致群体性的冲突。现阶段应从四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进一步疏通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主渠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渠道、基层民主制度的渠道、新闻媒体的渠道、党政机关信息工作的渠道、党纪、监察的渠道、群众来信来访的渠道等多种渠道灵敏高效地为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提供畅达的表达通道,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要进一步拓宽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社会涵盖面。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结构上,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作相应的改变,顾及社会各阶层中某些新的利益群体的参与要求。三是要提高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参政议政的要求。从总体上说,现在我国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素质是较高的,但仍有继续不断进一步提高的必要。过去曾长期存在的那种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当作一种荣誉职务和称号的习惯看法和作法,必须改变。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参政议政能力,成为社会活动家。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要对政治参与的内容、途径、操作规程等作出严格的规范,使社会利益群体和利益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行为导入理性化的轨道,使公民参与的权利与义务达到有机的协调和统一,这样既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水平,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有效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的阴谋,当前应认真总结十年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经验,将《意见》规定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点、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使之更加制度化。

第四,有助于进一步做好跨世纪的知识分子工作。

1979年9月1日,邓小平以战略的眼光,务实的作风提出要研究制定一系列制度来团结知识分子。20年来,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或一个阶层,其人数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大,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知识分子也发生了结构性分化:首先是他们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形成了不同的职业群体;其次是随着不同职业群体的出现,知识分子内部收入上出现了差距,一部分投身下海的或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先行富裕起来,而大部分知识分子相对清贫;再次是随着职业和经济地位的分化,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总之,市场经济下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一群操着同样的话语、拿着同样的工资,除了劳动方式之外与其它社会群体几乎无差别的国家干部,而是开始了一个外部专业化、内部多样化的转变过程。面对这种新变化,跨世纪的知识分子工作必须要有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一是要加快研究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和完善问题。当前需要着重考虑的政策性问题主要有:知识价值的体现、知识人才的资源配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的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知识分子的知识更新、吸引留学生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等问题。要通过制定各类知识分子政策,促进知识分子作出有益的行为选择,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上不仅要将知识分子引入市场,引导知识产业化,而且还应对一部分从事基础研究的难以直接同生产和市场对接的知识分子,实行倾斜式的优惠政策,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三是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和理解知识分子由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批判和创新意识。四是要慎重处理知识分子下岗问题。1997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大学毕业者仅占2.5%, 因此对整个社会而言知识分子是稀缺人才资源。应慎重处理知识分子的下岗问题,可把各单位富余的知识分子集中到人才流动中心加以培训,然后输送到可以发挥他们作用的部门,其中一部分可以输送到职工转岗培训班当教师。工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这种良性结合,可产生巨大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五,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

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统一战线,其实质是党与非党的联盟问题,即共产党员与非共产党员的联盟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论断已有20年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对之不甚了解,有的领导干部依然用旧的观念看待新时期统一战线,有的甚至把统战工作对象视为“异己”力量对待。这就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看“窄”了,把“经”念错了,很需要提高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认识,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交朋友,广纳群言,广求善策。与此同时,各级党政领导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新形势下,除继续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作用外,要进一步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这些组织不仅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而且制度化程度很高,成员来源非常广泛,数量也最多,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我们通过充分发挥这些人民团体的作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界群众的意愿,整合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统一战线。

标签:;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工人中间也有统一战线”_知识分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