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公共管理科学精神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公共管理科学精神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公共管理的科学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公共管理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的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任务。而要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学精神内化为公共管理的职业精神。只有用科学精神武装头脑,以科学方法加强指导,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去,实现公共管理的科学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刻领会和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的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弘扬公共管理的科学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认识和实践主体的内在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科学精神首先形成于人们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后来一部分研究者把这种科学精神应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并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不仅存在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也不例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就曾强调要以科学的精神进行中国革命,认为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可见,科学精神贯穿于人类的一切探索性的活动中,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关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容,理论界有多种解释。有的学者把科学精神概括为: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民主自由的探索精神、互助互敬的协作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五个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上述各种对科学精神内容的看法尽管有不尽相同的意见和视角,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

1) 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这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

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这是在总结国内国外发展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战后以威廉·刘易斯为代表的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把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战略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认为只要把经济蛋糕做大,商品生产搞上去,其他社会问题就会自然而然解决。但是,在这种发展观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幸福。相反,还引发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引起人们对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反思。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发展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各个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发展很不平衡。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正是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发展的现实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尽快扭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形成社会生活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 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这是人们对待发展的科学态度的具体体现。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经济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活动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在当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对人类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和毁灭地球的行为发出警告,把旧有的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矛盾、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况鲜明地摆在世人面前。然而他们从技术悲观主义出发,为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所谓“零增长方案”。这个方案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关于《增长的极限》和“零增长方案”的讨论导致了可持续性发展观的产生。1981年著名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首次系统阐述,主张改征服自然的发展观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观,建立人地同生共息的完整家园。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在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明确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发展模式的问题,要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4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94年我国制定的《全国社会发展纲要》也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把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以科学的精神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到战略高度,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造福子孙后代。

3) 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自身。

所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宗旨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只见物不见人。诚然,经济增长终将会给人带来福利,但是它的直接性目的或基本着眼点毕竟是落在“物”上。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一切发展目标都是人的发展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发展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对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从社会历史的基本结构来看,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本质。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人类改造世界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们科学对待发展问题的现实表述,坚持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正是在弘扬人类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

2 科学精神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精神

科学发展观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不同的体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与其他公共组织一起,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科学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1) 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根本。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精华。实事求是被知识分子推崇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人文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实践中经常把实事求是与科学精神联系起来使用,所以,人们早已习惯于把实事求是看作科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同义语。公共管理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把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始终强调物质第一、实践第一,强调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做到每一项工作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求实、求真,具有科学依据。这里所说的“科学依据”必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唯有如此,“科学依据”才“科学”,才能正确进行科学决策。为此,认真搞好每一项具体的调研论证工作是必要的。在调研中,不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按领导的意图去求证,而是实事求是地做研究。只有做到事实清楚、数例准确、决策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因为权力的效应,每一个决策都关系重大,每一个举措都与管理对象的命运息息相关,能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处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是无情的,不管是什么权威,违背了实事求是就要受到惩罚。这一点已经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所以实事求是始终是公共管理科学精神的核心。

2) 以统筹规划,驾驭全局的精神为前提。

战略管理构成了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它是公共管理者确定组织的长远方向,设定特别绩效目标,根据与组织相关的内外环境,制定出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卓有成效地实施被选定战略的过程。战略管理也是战略管理主体在对战略对象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战略目标对获得、使用和配置各种资源的政策做出决策的过程。战略管理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所进行的谋划和指导。谋全局、谋长远、谋根本是战略管理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把全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认真研究世界的大局,认真研究全国的大局,认真研究地方和部门的全局问题,把战略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是可行的。

3) 以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精神为动力。

科学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创新精神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具有了这种创新精神,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创新就要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的束缚,以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设想、新方法。科学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更是一种牺牲精神。需要无数开拓者坚定和无私的奉献。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科学和真理奋斗和奉献,应该是公共管理者必备的品质。

4) 以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精神为宗旨。

科学精神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不仅表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公共管理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人的管理,从根本上说,能否科学地对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衡量公共管理科学精神的标准之一。以人为本,因为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的一切发展目标都是人的发展的条件或手段,都是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人又是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检验者,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决定社会向前发展,反过来又是检验发展的标准。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根本宗旨。它要求公共管理者以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3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公共管理的科学精神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公共管理部门首当其冲。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基础,使贯彻科学发展观变成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自觉行动。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一种理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性的社会意识形式,这种理性的认识形式势必通过公共政策等形式得到贯彻执行。科学精神随着科学对社会各层面整体渗透程度的加深,融入国民精神的内在结构之中,人们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发展。一种观念只有内化为公共管理主体和客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才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在公共管理领域弘扬科学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前提。

1) 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打破对发展问题认识上的习惯性。

长久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对原有粗放型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已经是轻车熟路,工作中习惯以GDP为指挥棒,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论功行赏”的主要依据。这种强大的传统习惯,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力,这种习惯化了的发展思路不是一下子就能转过弯来的,这就导致一些地方仍在为追求一时的“政绩”而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搞数字游戏、“形象工程”,这些东西人们往往也乐于接受。要改变这种状况,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维定势,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问题上的价值观念,以科学的精神解读发展,着眼新的公共管理实践的需要,提高科学素质,以科学精神实现思维方式创新。

2) 弘扬科学精神,可以防止发展问题上决策的盲目性。

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以它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决定着工作成败,影响着事业兴衰。现实生活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的保障。决策科学化必然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大量使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但决不能把决策行为单纯地视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使用过程。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决策过程中的使用程度和状态,完全取决于科学精神对决策素质的影响和控制程度,科学精神是决策科学化的最高理念和精神境界。决策者自觉地以科学精神指导决策,是实现其科学化的根本之所在。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些错误的决策,如经济工作中的盲目引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原因不是不懂科学决策,往往是错误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使然。只有当科学精神始终成为决策科学化的最高理念,成为决策者的内在精神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公共管理者的自觉行动。

3) 弘扬科学精神,可以限制发展过程中伦理上的失范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方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保守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利益结构、权力结构以及权威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公共管理的伦理体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公共管理的伦理体系的局限性已日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难以容纳或解释现时代我国公共管理伦理的现状。原有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还在构建之中,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这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大阻碍。例如,一些明显破坏生态的决策,并不是决策者不知道利害关系,而是公共管理者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道德的迷失,他们或者用权力索取高额回报,满足个人私欲的膨胀需要,或者从地方本位出发,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大搞短期效益,不惜牺牲长远利益。伦理失范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体制外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公共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4) 弘扬科学精神,可以克服绩效考核上的片面性。

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制度上的保障。目前的绩效考核,发展的长远指标尚欠明确,绩效指标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还很难衡量,如果从个人的所谓“政绩”出发考虑问题,科学发展观就很难树立和落实。如果各公共管理部门都能把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就可以从客观上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所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制定绩效考核指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考虑,弘扬科学精神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处在公共管理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只有用科学精神武装头脑,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落到实处。

标签:;  ;  ;  ;  ;  ;  ;  ;  

科学发展观与公共管理科学精神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