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分析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经济一体化的正式起点应是1994年4月30日。当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统签署了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这个条约被认为是哈、吉、乌三个中亚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性文件(注:秦放鸣:《中亚联盟一体化的进程与前景》,《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4期。)。那时,由哈、吉、乌建立的这种合作机制被称为“中亚三国联盟”。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至今已经过了7个多年头。在此期间它的发展进程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笔者也一直致力于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跟踪研究。那么,近年来中亚经济一体化又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潜力又如何呢?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 在困难与矛盾中的发展

(一)“中亚经济联盟”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ЦАЭС),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涵盖四国范围

1998年3月26日,中亚三国联盟跨国委员会塔什干会议上正式接纳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为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国的正式成员,并于同年7月17日将“中亚三国联盟”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

内战结束后的塔吉克斯坦,迫切需要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寻求各种帮助。鉴于塔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它自然会积极谋求加入中亚经济共同体,融入中亚统一经济空间,搭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列车。在接纳塔为正式缔约国后,中亚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就从三国扩展到四国。由于塔是一个地处中亚边缘的小国、穷国,所以它在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不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土库曼斯坦在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并获联合国通过后,已逐渐拉大了与其他中亚国家的距离,并且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和中亚经济一体化均持消极、冷淡的态度。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只能在哈、吉、乌、塔四国范围内进行。

(二)整套协议框架已经建立,但文件多于行动,会议多于落实

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为落实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的内容和实现经济一体化,已建立了一整套协议框架,制定了一系列在各个领域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规则和纲要,成立了相应的协调咨询委员会、工作小组和其他一些相应的合作组织形式(注:〔俄〕谢里克·普里穆别托夫:《中亚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与前景》,НЙК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可以这样说,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基础法律文件和框架协议的制定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协调组织机构也相对完善。各个层次的跨国委员会都在广泛地开展工作,经常举行协调经济一体化的各种会议,然而,到目前为止,其一体化的进展并不大。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文件多于行动,会议多于落实。

(三)经济领域的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但力度不大

目前中亚经济一体化所取得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非基础性的经济领域,局限在一些双边或多边的具体经济合作项目上。例如,“在利用水电和燃料资源,经营跨国天然气输送管道领域实行了统一政策,相互提供天然气、煤炭、石油产品和水资源,以保障中亚区域经济的稳定。”“关于国家间租赁土地和公路以及药剂工业和医疗保健协议已经启动。各参加国成立了跨国反毒委员会,等等”(注:〔哈〕《哈萨克斯坦真理报》1999年5月14日。)。但在1994年签订的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中规定的应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能自由流动,保障信贷结算、预算、税收、价格、海关和货币政策的统一等等,这些实质性问题才是实现经济一体化最基础的要求,而对此近年来哈、吉、乌、塔四国却迟迟未制定出统一的政策和相应的法规,即使已制定出的一些政策规定也由于缺乏约束力而多未被落实执行。

(四)经济一体化进程坎坷,矛盾时有发生

事实上,中亚国家自签订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开始发展经济一体化以来,各国间的贸易不但没有明显进展,反而每年都在缩减,其文化、科学和教育的联系也在萎缩,甚至由独立之初各国公民可以自由过境,到今天过境手续日渐复杂。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中亚大国已开始实行相互签证制度,居民间,尤其是边境地区居民间的联系也变得困难起来。

更为严重的是,中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在发展其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还爆发了贸易战。例如,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后,哈国内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哈政府为保护本国商品生产者,决定对进口商品收缴高于基础税率的专项关税。从1999年3月11日起,对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商品,从次日起对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商品均征收20%的专项关税。乌兹别克斯坦很快就做出强烈反应:规定所有通过其领土的过境卡车都需交纳300美元的税费。

这些矛盾的产生,使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中亚经济一体化还能继续向前发展吗?发展的基础又何在呢?这里不妨引用研究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哈萨克斯坦学者的一段话,也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一体化的进程是漫长和不平坦的,这需要时间,需要国家领导人的毅力和决心,需要国际组织的帮助和优惠的贷款,等等。但是,如果不赞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各国的市场割裂开来,将财政和技术资源都局限在本国经济的狭小范围内,那么,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就无法阻挡大国的强大经济进攻”(注:〔俄〕谢里克·普里穆别托夫:《中亚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与前景》,НЙ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所以,共同的区域经济利益,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以防被各个击破,是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终基础。

二 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障碍因素

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是由于存在下列短期内难以克服的障碍性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潜力的不同,导致各国经济利益的差异

按人口统计来讲,中亚经济共同体四国总人口约为5400万。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占49%,哈萨克斯坦占30%,吉尔吉斯斯坦占9%,塔吉克斯坦占12%。而在中亚经济共同体四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各国所占比例是:乌兹别克斯坦占48%,哈萨克斯坦占46%,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各占3%。

国民生产总值

从总体来讲,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两个地区性大国、强国,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是小国、弱国。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潜力排序来看,哈萨克斯坦最强,乌兹别克斯坦次之,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靠后。

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生产潜力的差异必然导致国家经济利益的差异。尤其是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由转轨带来的剧烈经济衰退使它们经济都处在困境之中。这样就使得中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在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协调相互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大减弱,难以为发展经济一体化做出牺牲和让步。一方面大家都认识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遇到和本国利益发生矛盾时,大都是以本国经济利益为重,不惜牺牲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必然使一体化进程时常受阻。

(二)经济转轨和机构改革模式的不同和力度上的不协调,导致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规则的差异

经济转轨之初,中亚各国就选择了不同的经济转轨道路和模式。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相对紧跟俄罗斯选择了激进的转轨模式,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选择了渐进的转轨模式。虽然在转轨的实践过程中总体来讲都是向市场经济转轨,各国也都对转轨的经济政策做了相应调整,但由于转轨模式和道路选择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具体经济政策、法规的较大差异。例如,吉尔吉斯斯坦积极向市场经济迈进,向市场经济国际规则靠拢,并于1998年10月在独联体国家中率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乌兹别克斯坦则出于采用渐进式的转轨模式取得了相对于独联体其他国家来讲较为平稳的发展,因此对自己选择的经济模式津津乐道。卡里莫夫总统甚至从理论上总结出了一套“乌兹别克斯坦式的经济转轨模式”理论。但实际上,在乌兹别克斯坦当今的许多经济政策、法规和经济管理模式上计划经济的色彩要比其他中亚国家浓厚得多。譬如,由于不满意乌在财经方面不进行市场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做出决定:在2001年4月后撤出驻塔什干的代表,终止该组织在乌的活动(注:〔俄〕《俄罗斯与独联体新闻报》2001年6月8日。)。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要协调、统一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经济政策和法规,特别是海关、税务、金融等重要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三)一体化范围内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联系减弱,向心力受阻

目前,中亚经济共同体四国的经济发展都还处在低水平的恢复阶段,相互投资几乎为零。这就决定了中亚国家的许多重要经济利益不在中亚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内,而是在独联体的范围内,或是在远超出独联体的范围内。这势必导致中亚经济共同体内部经济联系减弱。

相对经济全球化而言,地区经济一体化是通过世界一个地区的若干国家之间达成协议而推动的,它是一种向心运动。一体化发展程度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一体化国家之间有较大的相互贸易量,而中亚经济共同体发展经济一体化7年多来,内部的相互贸易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在不断缩小(见第80页图表)。

统计数据表明,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的相互经济依存度是相对较低的,相互经济贸易关系在短期内不是加强而是在减弱,这也就减弱了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存在上述短期内难以克服的障碍、困难和矛盾的条件下,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只会在低水平上缓慢进行。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之所以在困难的条件下,仍致力于发展中亚经济一体化,不仅是着眼于现在,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不仅是考虑发展经济,更多的是综合考虑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安全及提升中亚区域的国际地位。

三 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及合理性

从中亚的历史发展来看,中亚世居民族还从没建立过自己强盛而在历史上留下较大影响的独立国家。但中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却是一些帝国赖以强大的依托之一。从当今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和综合国力来看,新获独立的中亚国家还不可能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争斗舞台上的主角,但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又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完全有可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发挥作用。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增加这种变量的权重,并提升中亚国家作为区域政治、经济重要力量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尽管中亚经济一体化目前进展缓慢且困难重重,但中亚经济共同体各国谁都没有放弃经济一体化的努力,都在坚持发展经济一体化。这是因为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的潜力与合理性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资源潜力亦可转化为经济优势。

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及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统计(单位:百万美元)(注:《哈萨克斯坦统计述评》2001年第1期。)

国别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乌兹别克斯坦 153.1201.8148.4119.2 66.4 出

吉尔吉斯斯坦 74.9111.6 66.2 62.8 59.5

塔吉克斯坦44.4 60.7 55

42.2 46.1 口

独联体国家 2883.5

3178.9

2981.9

2169.5

1461.4

非独联体国家2366.7

2732.1

3515.1

3266.3

4130.8 额

乌兹别克斯坦 269.5 89.3 66

96.3 86.7

吉尔吉斯斯坦 31

91

63

52.7 27.6 进

塔吉克斯坦12.1 17.5 6.3 3.9 2.2

独联体国家 2652.7

2945.5

2332.2

2059.6

1594.4 口

非独联体国家1154 1295.6

1968.6

2290 2088.3 额

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潜力,这既是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的巨大优势,也是日后提升其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资本。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自然资源蕴藏丰富,且具有三大特点:1.蕴藏量大;2.品种齐全;3.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能源资源蕴藏量尤为丰富。

就如何使用自然资源和扩大原料、矿产、金属和石油等产品的出口问题,中亚国家内部也在进行讨论。有一种担心认为,这可能会加强其经济对他国和一些跨国集团的依赖,会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也是有依据的。在这方面,中亚国家的领袖们也有清醒的认识。如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其对哈萨克斯坦人民所做的国情咨文——《哈萨克斯坦——2030》中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的自然资源是巨大的财富。……但世界经验表明,许多拥有自然财富的国家,因不能正确地支配这些财富,从而没有走出贫穷的圈子。而不拥有自然资源的先进国家却成了最有活力的发展中的国家”(注:〔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中国地质工程公司赞助出版)1999年版,第13页。)。

同时,一些中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大都走过这样的发展道路,即利用某些经济的优势形成“经济龙头”,以“经济龙头”再带动国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如“美国的出口是由原料、小麦、棉花、铜、煤炭等开始的,其出口创汇又用来实现本国现代化,发展那些在国际分工中有前景的挣钱的行业;法国50年代的出口是由煤炭、黑色金属、化学产品起步的;日本则是由纺织品、金属、化学产品起步的。”(注:〔哈〕萨·萨·萨图巴尔金:《哈萨克斯坦的“雷豹”能否走亚洲的“龙”与“虎”的道路》,孙润玉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8页。)从中亚诸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金融风暴影响的逐渐减弱,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例如,哈萨克斯坦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6%,200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哈政府希望年终总结时经济增长率能够达到6%~7%。事实上,哈国民经济的这种出乎意料的高增长,多半是依赖于国际市场石油和金属制品价格的走高因素。同时,由于出口石油等赚取了大量外汇,使国家有资金来进行基础项目的建设。哈新首都大规模建设和一些大型基础性建设计划的实施也对哈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注:〔哈〕《全景报》2001年第21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市场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全可能以其资源丰富的经济优势形成自己的“经济龙头”,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复苏。

经济的复苏和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展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经济原本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互补又相互依赖。例如,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需要吉尔吉斯斯坦生产的电能,哈、吉两国需要乌的天然气,而吉、乌两国需要哈的石油产品和煤炭。塔和乌还是哈的粮食转出口国,等等。这样的合作链条可以延续很长。中亚诸国没有理由不去发展这种区域性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而一定要舍近求远去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减弱和相互经济贸易量的缩减应视为非正常的。如果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能将自己资源优势和经济潜力发挥出来,必将推动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又将促进一体化各参加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调整过程亦是趋同过程。

虽然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在经济转轨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上具有相当的差异,由此而导致许多经济法规、政策等的不统一,直接阻碍着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转轨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向市场经济转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规则必然是趋同的,否则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竞争游戏就无法正常展开。从这种观点来看,既然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经济转轨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就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调整经济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在独联体国家中已率先加入世贸组织,哈和乌也正积极谋求参加世界贸易组织。要参加世贸组织就必须调整国内政策、法规等,使其符合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调整过程就是一个趋同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转轨的深化,各国的经济法规和政策将逐步适应和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之间目前所存在的经济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差异、改革方向和力度上的不协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矛盾,它不是不可克服的,而是可以克服的,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最后,共同对付安全威胁,成为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在世纪交替的时期,中亚国家的周边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阿富汗塔利班曾一度控制政权,俄罗斯车臣出现了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以至于引发了“车臣战争”。中亚地区也日益变成了从阿富汗到俄罗斯及欧洲运输毒品和走私武器的公开过境走廊,极端宗教思想和文化的侵入与渗透,恐怖主义集团试图在中亚站住脚跟,武装匪徒近几年一直妄想在吉尔吉斯山区建立据点……所有这些对中亚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共同的威胁,中亚经济共同体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团结,以共同抵御威胁。2000年4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总统在塔什干联合签署了《一致行动,同恐怖主义、政治和宗教的极端主义、有组织的跨国犯罪和其他威胁稳定安全的因素作斗争条约》。该条约不仅为消除业已存在的威胁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规定了联合力量采取预防措施的机构(注:〔哈〕《哈萨克斯坦真理报》2000年6月14日。)。

可以这样说,共同的安全问题对中亚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使中亚国家领导人再一次认识到该地区各国加强团结与合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正如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进入21世纪之际发表的告全国人民书中所说:“应该研究并提出在中亚保障国家安全的优先目标,消除这里所具有的巨大冲突隐患。……哈萨克斯坦把中亚地区放在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上具有重要意义”(注:〔哈〕《哈萨克斯坦真理报》2000年1月4日。)。极端宗教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毒品交易、武器走私都具有长期存在的特点,因此,中亚国家所面临的长期安全威胁也将成为其加强团结合作、发展一体化的长期纽带。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亚经济一体化仍将在困难和矛盾中继续向前发展。

标签:;  ;  ;  ;  

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分析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