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 要: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现在的小学思品课堂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轻能力,重讲述轻探究,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品教学中来。
关键词:小学思品;参与;探究;情感冲突;多种实践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一个事物的兴趣也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到与其相关的探究活动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小学生的主动参与度,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它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所遵循的逻辑是儿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教材以儿童或拟人化的动物,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文本中的儿童或小动物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通过对话,学生将自己真实的生活事件融于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加深道德体验,促进道德的内化,进而实现阶段德育目标。
生活是生命的亲历和实践,道德则是“生活的构成性规则”。因此,思品课堂要在鲜活的生活世界里汲取充盈的甘露与养分,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营造与生活发生真实“牵动”的、为学生所熟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可悟、可触的道德实践中接受道德教育。如教育学生关爱残疾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蒙上双眼,塞住双耳来体 会残疾人生活的艰难,还可以把学生对城市建设中无障碍设施被报刊亭、小摊、货物、车辆占据的情况的调查结果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来,引导他们在课后为城管部门写建议书等。这样,通过亲身体会来实现品德课堂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品德教育用“教”的方式通常不会见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很早就揭示了道德哲学中一个最为复杂的问题,也就是“是”与“应当”的问题。他指出:“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事实上,情感的选择多么鲜明,情感的力量就多么执著。从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来分析,“知”也只是起定向作用(决定“对不对”),而“情”才决定“做不做”。可见,要让学生把品德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就要让学生有所触动。“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思品课堂教学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翔实的历史资料、感人的生活情景、令人叹息的事件以及教师奕奕神采、澎湃激情和抑扬语气都能撼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课堂上因兴奋而振臂、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从而将善良、同情、快乐和爱等情绪汇合起来,产生一种美丽的情感,进而参与到各项道德实践中去。
三、以真实的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
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离开了体验,就谈不上道德的内化。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就应该创设反映学生内在需要的情境,让学生从实践或心理层面 “切己体察”,使他们有所经历、有所运思、有所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以情感之,以思悟之,以言表之,经过心的涵育、化通而整合,最终达成身心汇通、情理交融、知行统一的体验目标。如有教师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时,安排了一个“切苹果”的小游戏。通过一次次地往下切,当1/16的苹果皮又被切下一半,便是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平均值时,全场鸦雀无声,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中国严重缺水”的概念直抵学生的心灵世界。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又让学生汇报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诉说在停水日子里的煎熬……正是这样对学生心灵及情感的一次次撞击,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浪费水的可耻,从而完成了“节水”这一道德认识的自我建构。很明显,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而不再游离于其外,体验真真实实地属于他们自己了。
四、以平等的对话营造一个智慧的课堂
“道德自我在模糊的环境中运行、感知和实践,充斥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道德生活呈现出冲突迭起、彼此缠结的局面。所以,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多元价值冲突孕育着道德教育丰厚的资源和宝藏,没有价值冲突就没有道德的成熟。因此,当价值冲突在课堂上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组织学生展开价值辩论。首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价值观,采取不排斥、不批评、不评价的态度,让他们敞开自己的价值视域,自由地表达。其次,要有强大的价值穿透能力,用角色扮演、换位移情、生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价值生活公理来判断道德现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帮助学生澄清原有的价值取向,进而达成价值共识。如在教学“网络的利与弊” “要不要穿名牌服装” “劳动有没有贵贱之分”的主题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来引导学生辩驳真相,明白事理,从而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培养学生对周围关系世界的领悟能力,使他们面对艰难的道德抉择时,能择适而从,择善而从,这应该是思品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伴随着思品课堂教学改革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我们经历了10年的课改,看到了一门全新的课程。从思品学科教学走向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坚信:一门课程的发展在于通过与自身的不断对话来获得生成。品德课程发展的动力,不仅在于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更得益于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互通融合。我们所思考和实践着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思品课程对培养小学生的高尚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小学生在思品课堂中的参与度,使小学生接受优质、高效的德育教育。教师要鼓励小学生主动探究,使其亲身体验,建构新知;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冲突,加深他们的情感认知;教师要展开多种实践活动,以丰富的思品活动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思品课堂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淑荣.提高学生参与度,发挥学生主体性:思品学科生态课堂构建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6).
[2]董桂礼,郭红心.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12).
论文作者:陈浩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思品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