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国要考,功夫要外考--关于高考语文复习策略的探讨_高考论文

如国要考,功夫要外考--关于高考语文复习策略的探讨_高考论文

汝果欲应试,功夫应试外——高考语文复习策略一家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语文论文,功夫论文,策略论文,汝果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三语文教师的自得与困境

从事了多年毕业班教学的语文教师都会“深切地”认识到,在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几个主要板块中,复习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有的立竿见影,有的收效甚微。

(一)立竿见影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和“文言文阅读”

以浙江卷为例,目前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共7题,其中字音1题、字形1题、词语熟语1题、病句1题、语言综合运用3题。

字音、字形、词语熟语这三个考点考的是“见多识广”,只要学生题目做得足够多,最后都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这三个点基本上没有“规律”,教师也基本上不用发挥什么特别作用,只要加强督促,让学生自己去“折腾”就行。通过高三一年的复习,一般的学生在这三个点上都能产生“质的飞跃”,复习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病句题多数学生都怕,但这个点倒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教师指导得当,病句题必能轻松解决。目前考纲列举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每道题4个句子,常常是3句错误1句正确,而3个病句必考三个不同的病因,因为“考点是不会重复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可能一无所知,常常是已经找出两个病句了,最后在“二选一”的时候把题目做错了。所以,笔者一般这样指导学生:先给已经找出的病句(比如A、C两项)定性,明确是哪两个病因(比如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然后用余下四个病因逐个考察B、D两项。先看B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没有,再看D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还没有,再看B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如果还是没有,再看D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如果还是没有,再看B有没有表意不明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有些麻烦,其实很简单,只要学生“六大病因烂熟于胸”,逐个排查起来还是非常快的。这样操作的科学性在于,当一个人单纯从一个角度(比如表意不明这个角度)来考察一个句子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指导的效果也可谓立竿见影。语言综合运用3题是一个难点。说它难主要是因为它要求高、考点多、不稳定。有些考生在试卷上答了一大片,最后还是不得要领,1分未得,是谓“要求高”。语言综合运用包括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句式的仿用、句式的变换、修辞、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等考点,而这些还只是“大类”,其中还包含许多“小类”,是谓“考点多”。至于“不稳定”,我们不妨以浙江高考卷为例,2009年考了排序、解说词、情景对话,2010年考了语意概括、仿写、海报,2011年考了句子衔接、仿写、广告,2012年考了依据所供材料下定义、语句的扩展、语意概括,几乎一年一个样。

尽管如此,语言综合运用还是有章可循的,复习跟不复习大不相同。关键是每个重要的考点都要找到各自所谓的“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比如“句式的仿用”是一个常考的考点,在复习指导的时候,我们一般讲两个“解题原则”:(1)仔细分析所供例句的句式特点,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2)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要充分考虑题干中的隐性提示。前者解决与原句“像”不“像”的问题,后者解决与原句“和谐”不“和谐”的问题。这样讲太抽象,我们不妨举一个简单而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且使之和前一句构成排比句。

梨花的颜色也是美丽动人的。如果说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____,____,____,那么,我也不愿再煞费心机找更多蹊跷的比喻来描写梨花了。我将斗胆地说: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

所供的例句是“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这是个比喻句,也就是说接下来要仿写三个比喻句,这就落实了第一个解题原则;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要注意下文“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中“白色花种”几个字,也就是说仿写的三个比喻句的本体都必须是“白色花种”,这就落实了第二个解题原则。

一般情况下,只要落实了上述两个“解题原则”,学生做仿写题就不会犯原则性错误,百分之七八十的分数肯定可以拿到,最多喻体选得不够理想罢了(喻体选得不够理想,这是学生的才气问题,教师其实无能为力)。

语言综合运用的其他考点也都必须努力总结出这样的“解题原则”(高三语文教师在这里要花大量的备课时间),使学生进入考场后做到“心中有底”。这样做不但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而且还可以减少答题的时间。

只要操作科学、到位,语言综合运用的复习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文言文阅读的解决本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目前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并不高。考纲列举的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如下: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其中虽然有(6)(7)(8)(9)之类看起来比较高的要求,但从近几年的实际命题情况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还是落实在“文意理解”这个层面上,只要文章的意思读懂了(实词、虚词落实了),题目基本上就能做出。即便是考查有关章法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方法鉴赏的“内容赏析题”,最后也大多落实在“文意理解”上。

所以说,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只要文章的意思读懂了,题目基本上都能做得出。而要达到这个复习目标,在高三阶段一般训练大约40个文言片段就能实现。从历届高三的实际教学情况看,文言文复习的效果是“看得见”的,至少从提高应试能力的角度看是立竿见影的。

(二)收效甚微的是“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

最早的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是:教师发一张讲义,上面印两三篇文章,每篇文章出若干题目,先让学生做,然后教师讲评,讲评后,教师再发一张讲义……如此发了做,做了讲,讲了再发,周而复始。

后来教师们发现这种粗放式的复习方法效果太差,于是一些肯动脑筋的教师发明了“类型化复习”法,就是把历年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予以归类,然后按“类”复习。比如,笔者就曾把现代文阅读题归纳为信息筛选整合题、重要词句理解题、文意概括与语言运用综合题、写作技法分析评价题、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重要句段赏析题、文本探究题等类型(见拙作《悦读记》系列,《中学生天地》2008年第9期至2009年第6期连载)。应该说,“类型化复习”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的一个进步,它从粗放走上了“科学”(至少看起来是这样)。但从实际教学看,训练效果依旧不明显,有些教师甚至觉得“训练和不训练基本没区别”。

古诗词鉴赏现在一般是从意象、情感内容、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复习。关于这三块内容,高三的语文教师都可以“整”出很多东西。比如对常见意象进行归类:柳(惜别)、柳絮(愁绪、飘零)、杜鹃(其声悲切、思归)、月(思乡怀人)、落日(凄凉惆怅)……比如对表现手法进行整理: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渲染烘托、反衬、炼字、叠字……但复习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学生考不好其实并不是因为缺少鉴赏技巧。每年的四五月份,都快高考了,还常常会有学生来找老师:“老师,您讲的这些鉴赏技巧我都懂,但原诗我读不懂。我读都读不懂,还怎么去鉴赏呢?”

作文占60分,举足轻重,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知道该怎么去重视。一些教师一直坚持作文训练,高考一考,平均分42分左右;一些教师不重视作文训练,除了月考就基本不练作文,高考一考,也是42分左右。于是觉得作文训练是无效的,作文教学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了。

也有一些教师不折不挠,不信这个邪,衣带渐宽终不悔,一如既往地重视作文教学,但他们重视的是学生作文的技法:标题该怎么拟,开篇该怎么写,中间该怎么展开,结尾该怎么收,语言该怎么锤炼,如此等等。结果坚持了三年,高考一考,平均分还是42分左右。

二、应试的功夫在应试之外

应试的问题不能都从应试的角度加以解决。

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作文,这三块内容决定了语文考试的成败。但实践证明,这三块内容恰恰又都不能从应试的角度加以解决。

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走另外一条路,发现效果还不错。这条路的核心是试图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贵在坚持。

(一)现代文阅读:做“剪报”

从学生一进校,从高一第一周起,从第一节课起,笔者就布置学生做一个作业,这个作业叫“剪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每周上一节或两节“阅读课”,学生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名著报刊皆可,文史类均可),阅读材料学生自带(语文课本、读本等教材除外),教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完全由学生自由支配。

这一两节“阅读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阅读的内容也是有限的,但这一两节课的效果是无限的。上阅读课就好比给学生吃鸦片,吃上了瘾,学生欲罢不能,课外自然就会大量地阅读,阅读就成了习惯。讲得再“眼前”一点,学生在阅读课上看到了一篇好文章,看到一半下课了,这个时候绝对不需要教师督促,学生自己也会想方设法抽时间看完,不看完他难受。——这其实是一个泛读的过程。

然后学生每周从自己阅读的名著或报刊中,精选出一篇,或复印,或直接剪下。这篇文章应该是千字文(800到1500字左右),文质兼美,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杂文)均无不可。新闻、图片、剧本、新诗不剪,因为这跟现代文阅读基本没关系。把文章剪下后贴到一个专用的“剪报本”上,篇末注明文章的出处。

接下来,学生就开始反复“研读”这篇文章,有零星的想法立马记下,是谓“点评”。今天读一读,有想法就记一点;明天再读一读,有想法就再记一点。反复读,慢慢评,读它四五天,评它四五天。“点评”的角度很宽泛,可以评内容,也可以评形式,比如:标题好在哪里?开头有什么特色?文章中间是怎么展开的?收尾有什么讲究?中间哪一段与哪一段相照应?哪一段为哪一段作铺垫?某处语言有什么特色?如此等等。笔者给它起了一个名号,叫“古文观止式的点评”。老版的《古文观止》,里面有古人写就的赏析,这些赏析涉及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可谓全方位的点评。笔者倡导的剪报点评与此看齐。——这其实就是精读的过程。

有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这种所谓的“古文观止式的点评”与时下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暗合”。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不正是从这些角度来命题的吗?

有的教师也做“剪报”,但他们不是要求学生作点评,而是要求学生在文后写读后感,这就与作文训练重复了,与笔者所倡导的“剪报”貌合神离。

“剪报”每周一篇,周周坚持。学生上交后教师批阅,教师批阅的目的就是找一些做得好的剪报,然后在课堂上予以大张旗鼓的表扬,以激发学生做剪报的热情。这期间,教师要不断强调剪报的重要性,让学生主观上重视、态度上认真、行动上落实。

在剪报后面注明文章的出处,是为了防止学生从同一张报纸或同一本杂志上剪多篇文章,以确保学生的精读得以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

“剪报”从高一第一周开始,一直做到高三下学期4月底(高考前一个月),也就是说,做剪报差不多要坚持三年。

做了三年的“剪报”,读了三年的文章,无形中做了三年的现代文阅读。

(二)诗词鉴赏:读《千家诗》和《唐诗鉴赏辞典》

诗词鉴赏复习过程中的最大尴尬是教师在大谈特谈鉴赏技巧的时候,学生连读都没有能够读懂。解决这一尴尬,笔者也尝试从高一、高二入手,效果不错。

高一每节课开头花大约五六分钟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读《千家诗》(谢枋得、王相等选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每天一首,教师略作解析,第二天检查背诵,检查背诵后再学一首新的,天天坚持。一年下来,大约可以学150首。

高二每节课开头花大约七八分钟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读《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每天一首,主要选其中的律诗和绝句,《千家诗》已经出现过的、初高中已经学过的或将要学到的回避。原书的鉴赏文字均由知名专家写就,要充分利用。可以是教师根据“鉴赏文字”出两三道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鉴赏文字”自己出两三道题让别的学生回答。一年下来,大约也可以学150首。

两年下来,学了300首,背了300首,基本上可以解决诗词鉴赏中的“读懂”问题。读懂的问题解决了,高三再讲一点有关意象、情感内容、表现手法之类的“诗词鉴赏知识”,高考的诗词鉴赏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三)作文:写随笔

作文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师,从高一到高三一直都在努力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结果用力甚多,收效甚微。到高三,大部分学生在拿到作文题以后,往往不是有东西写而不知怎么写,常常是压根儿就没有东西写。内容上找不到突破口,就只好讲普通话,无病呻吟,在技巧上、语言上玩花样,最后导致考场作文千人一面的局面。

有鉴于此,笔者近些年如是应对:高一、高二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高三侧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高一、高二,除了期中考、期末考,学生坚决不做“规定作文”,一律写“随笔”: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要求只有两条:(1)字数800字以上,因为高考作文要求800字以上;(2)内容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出政治问题。每周一篇,周一交,周四讲评。教师讲评的重点是这一周所任教的两个班(不只讲本班的,另一个班的也讲)有哪些同学随笔写得好,都写了些什么,不厌其烦,一篇一篇介绍过去,意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有的文章是读几个片段,有的文章是全文读,有的文章则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比如针对当时“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某些城市的弄虚作假现象,有学生写了篇题为《让林黛玉幸福起来》的文章。说贾府要参加“天下第一幸福府”的评选,整天愁眉苦脸的林黛玉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贾府的几个主事的为此专门开了个专题会议,会议形成了几个方案。方案一是由王熙凤代表组织找林黛玉谈话。谈话主旨:如果因为林黛玉的愁眉苦脸问题而导致贾府不能上榜,老太太肯定会不高兴,舅舅也会不高兴,太太也会不高兴,以后她和宝玉的事肯定就悬了。方案二是先答应让她嫁给宝玉,等评估组走了以后再说,反正骗是骗不死人的。诚信固然重要,但在当前形势下一切要让位于大局。方案三是在验收期间安排林黛玉出国“考察”,检查组问起来也能显示我们贾府的国际视野。方案四是索性在验收期间安排林黛玉到浙二医院作一次全面身体检查……

像这样的文章,笔者就会作一个比较具体的介绍,以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推荐的文章每次四五篇七八篇不等,讲评时间少则20分钟,多则一节课,每周坚持,坚持两年。

以上做法旨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到了高三,作文训练的量降为每月两篇,一篇放在月考卷中,一篇放在两次月考中间,都是“规定作文”,跟高考一样。这时教师除了继续强调写作内容外,更多的精力就放在写作技法的指导上。

由于进入高中以来一直坚持做“剪报”,文质兼美的千字文读多了,评点多了,学生写作技法见得多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己的写作。

以上做法旨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路子训练出来的学生,到高三时,呈现出来的写作面貌会很不一样。普通的话少了,无病呻吟少了,套作不见了,文章在内容方面会比普通的班级丰富多彩许多。

内容方面丰富多彩了,在千人一面的考场作文中自然就能鹤立鸡群。

通过做“剪报”解决现代文阅读问题,通过读《千家诗》和《唐诗鉴赏辞典》解决诗词鉴赏问题,通过写随笔解决考场作文的千人一面问题,均为曲线救国,却正是有心插柳柳成荫。

标签:;  ;  ;  ;  

如国要考,功夫要外考--关于高考语文复习策略的探讨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