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_区域发展论文

论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_区域发展论文

区域发展规划基础理论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理论论文,发展规划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F0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市场正在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性调节手段,但计划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控仍必不可少。在某些领域,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域内,单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协调。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自然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和矛盾变得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政府在职能转变的同时,提高调控和管理的水平。

我国的区域发展规划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发展,在地区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经济空间布局、区域间发展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仍不少。首先,工作的实用性不够强,宏观性、战略性被夸大了,往往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发展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因而缺乏弹性;规划实施的途径不够明确,实施的保障力不强,等等。其次,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方面较为欠缺。区域发展规划是一项现实性很强的工作,但也不能忽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否则,这项工作就成为“就事论事”和经验的堆积。确立区域发展规划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已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拟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

区域发展规划与一般的国民经济计划、社会发展规划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所关注的不单单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并重;它追求的不是经济增长的单目标模式,而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应是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核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1996年3 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表示,我国从“九五”起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现在的发展中要注重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使开发和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因此,在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使区域的P、R、E、D保持协调。

协同论认为,一个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要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运转并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必须使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并形成一种自调适的动态变化关系。从协同论出发,区域发展规划中的P、 R、E、D的协调是一种针对系统内众多要素的综合协调、整体协调, 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长远的协调,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但总能相互适应和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协调还是一种最优化的协调,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各个要素之间达到平衡,更重要的是要优化要素间的组合,使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

使区域的P、R、E、D保持协调,具体地说,就是要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和保持生态经济平衡。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内涵是指在人与国土(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既注重人的主动性发挥,又注意自然资源、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以及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而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则是指区域系统的运行状态取决于生态系统平衡和经济系统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和生态经济平衡原理要求在区域发展规划中首先要使规划目标多样化,同时有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生态环境改善目标。规划指标除一些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外,还要有各类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指标。其次,经济社会指标量度要参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再次,要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分布和城镇居民点布局合理化。就现阶段而言,人口流动问题是要处理的一个重点。

二、以空间经济学基本原理为理论支柱

区域发展规划的具体任务可归结为: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经济的空间结构布局。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改善是协调人地系统的关键,因此经济空间结构布局是区域发展规划的一项重点。而空间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空间布局紧密相关,因此它成为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理论。

首先是区位论与区域分工理论。

区位指产业或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区位论主要研究产业或企业最佳布局场所的选择问题。构建区位论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最小成本原则,以最低运输和最低生产成本为标准,如韦伯的古典工业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二是最大市场范围原则,强调使企业布局具有最大市场服务范围,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三是最大利润原则,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谋求最大利润;四是寻求“满意区位”原则,以能最好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获得最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标准。区位论重视对各类区位因素的分析,如多种成本因素、集聚因素、区位决策者个人心理因素等,同时对各种区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和综合。区位论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指导产业的区位选择、在投资项目选址中把费用指标作为一个参数进行方案择优,等等。

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在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生产的区位是由绝对优势支配的,而区域分工则是由比较优势支配的。这是因为区域具有主体性,区域之间的竞争不同于商品之间的竞争。比较优势的产生主要由于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比率不同,而当区域之间要素禀赋比率相同时,分工则会在双方协议的基础上产生。区域分工和合作有利于形成空间经济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区域分工理论完善了一般的生产区位理论,因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必然受到区域分工的制约,研究商品生产区位应考虑区域分工。区域分工理论要求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建立区域分工体系,对区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各区域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生产部门,同时建立区域间合作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机制,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统一大市场,构筑空间经济一体化。

其次是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古典区位论发展为现代区位论。其理论研究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区域总体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由静态的空间区位选择发展为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并形成各种空间组织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包括:a.空间结构体系分析,如城镇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等,可把空间要素归纳为点、线、面;b.有关空间集聚效果的分析和合理规模的确定;c.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研究区位势能、空间极化与扩散机制、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以及要素流的变化和作用;d.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揭示空间结构变化的动力和演变的阶段特征和规律,如演变的基本过程是从“点”到“轴”到“面”,是极化与扩散及相应的非均衡与均衡过程的交替,演变的基本阶段是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空间结构理论在区域发展规划中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城镇体系布局优化,城市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确定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的等级和规模,确定中心城市吸引范围,各种要素流的集聚和扩散问题。

空间组织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轴线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一般认为,点一轴系统是最基本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节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的相对聚集点,极化与扩散作用围绕它展开。轴线包括各种线状空间要素,如各种交通通讯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极化与扩散作用可沿轴线进行。点轴分等级,随经济实力增强,重点开发区不断从高一级的点轴推移到低一级的点轴,形成点轴开发系统。由于点、轴、面相互作用,将逐渐形成点密集、轴线交错的空间网络。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制定空间开发战略、选择重点开发地区应以空间组织理论为依据。一般根据区域范围和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如发展初期一般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发展中地区采用轴线开发模式,发达地区多采用网络开发模式。

最后是产业分析与区域增长理论。

产业分析理论侧重研究产业结构演变、产业联系效应以及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和专业化部门,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有效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化部门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部门。主导产业多在专业化部门中产生,但它与地区内多数部门之间存在广泛、深刻的生产或非生产联系,且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同时对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也有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古典、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技术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要素的空间流动对区域增长差异的影响。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则进一步指出决定经济增长的是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同时认为通过市场作用、价格调节,才能使资本和劳动都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得以稳定增长。二是非均衡增长理论。20世纪50年代法国区域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创立了增长极理论,后经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推广发展。这一理论认为某些部门或地理集群的发展对整个区域发展起重要作用,经济增长是在非均衡状态下进行的自我加强的极化过程,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发展地区对发展区域经济很重要。三是出口理论(经济基础理论),强调区域增长是在出口需求及当地乘数效应作用下的结果,其核心是出口产业导致增长,出口产业在地区增长乘数作用下能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四是部门理论(阶段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各部门之间相对重要性的移动过程,可将区域经济增长划分为几个阶段,如胡佛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该理论强调主导经济部门推移,认为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的过程。

产业分析和区域增长理论主要用于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如何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或保持发达地区发展的势头,需要对区域产业进行分析,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是从改善供给入手还是从扩大需求出发,应根据发展阶段和实际条件,将重点放在产业和地区增长极上,通过选择推动型产业和改善产业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三、以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石

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大系统论等。系统论把区域看成一个巨大的动态变化的开放系统,该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开放性和非平衡性等特征。调整和优化系统须遵循以下原理:a.整体性原理;区域系统是由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相加;b.子系统原理:系统由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c.结构和功能原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d.系统演化原理:系统存在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有序到高有序以及从一种系统变为另一种系统的演化过程。

区域发展规划接触到的是一个大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它具有系统的各种特征,因此应采用系统规划方法,运用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等研究方法。在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规划系统进行分析、模拟、预测。同时,运用多目标优化方法,选出对系统整体而言最优,对于各子系统满意的方案。地区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信息论、控制论的理论、方法基础之上的,它能进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信息的收集、录用、存储、传输、加工和输出等,具有信息管理、模拟预测、空间分析、环境评价等多项功能,有助于增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数据库、分析模型和专家知识,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的人机交互系统。这一系统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具有应用前景。

有关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很多,以上只是对其基础理论进行的归纳和探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随着我国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其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而不断提高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水平,积极与国际接轨,创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又能更好地指导区域发展规划工作,使其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只有不断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争取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才能克服困难,打破僵局,使区域发展规划工作在新时期的挑战面前,真正有大的进展。

标签:;  ;  ;  ;  ;  ;  ;  

论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_区域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