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经济与就业的双拉动效应及制度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制度创新论文,效应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的持续良性增长、社会的充分就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三大主要经济目标。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主导的作用,经济资源从低生产率产业流向相对较高生产率的产业,带动了我国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了全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商品市场产品数量短缺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服务产品推陈出新,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基本得到缓解,多数商品出现了买方市场(注:据国家国内贸易局近年公布的国内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从1996年起,我国经济结束了困扰我国几十年的短缺经济时代,初级的买方市场格局逐渐形成。),1998年以后,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压力逐渐加大。由此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由供给约束型开始转向需求约束型。
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而且人口数量众多、农业人口占主导比例、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经济改革的难度加大,宏观经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经济效益欠佳问题仍很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增长又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环境保护的三重挑战,成败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还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社会就业与加强环境保护,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三大主题。而与这三大主题结合度越高的产业,其发展的机会就越大。旅游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由于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对我国扩大内外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其劳动密集型的属性,也是提高就业弹性、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对于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促进意义。
一、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1、世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产业。
从1994年起,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位始终占居第一位(1994年达到8.52%,超过了石油出口收入(6.5%)、汽车出口收入(5.6%)和机电出口收入(4.6%)所占的比重),从而确立了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的地位(注: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96)[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28)。1998年,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额为4447.14亿美元,约占当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4.47%(注: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99-2000)[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41)。随着世界旅游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据WTO/OMT最新预测,到2010年,全球旅游人次将突破12亿,国际旅游收入将超过1.6万亿美元。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地位与解决社会就业的巨大作用(详见表一、表二)已经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各国政府都把旅游产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予以考虑。
表一: 旅游业在部分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第5期资料整理。转引自:罗佳明.旅游经济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表二: 部分国家旅游业在解决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
国别 旅游就业人数(万) 约占总人数的比例(%)
意大利
100 2
美国
700 3
英国
200 3
瑞士
250 3.5
巴巴多斯 3.17 12.2
转引自:罗佳明.旅游经济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95933亿元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自从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我国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后,全国目前已经有27个省、市、自治区明确将旅游产业定位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假日休闲经济的繁荣,全国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旅游产业发展大好形势。2001年,我国旅游总收入50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9.8%,相当于GDP的5.2%,确立了亚洲旅游大国的地位,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分列世界第5位。国家旅游局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8%,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将成为世界的旅游强国。旅游业作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创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凭借丰厚的旅游资源与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平衡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收支的重要支柱。2000年,我国国际旅游业创汇16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53.3%,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详见表三),2000年我国经常帐户中服务贸易的国际收支呈现560亿美元的逆差,而旅游业则取得31亿美元的顺差,成为平衡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最重要的支点。
3、旅游业的依存度和带动力
旅游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的正常运行依托于交通、城建、农业、商业服务业、加工业、邮政、电信、能源、园林、市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和产业的支撑。根据1999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及相关产业中支持旅游消费的完全消耗系数,我们得到: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性产业的发达程度,尤其是交通运输业(贡献率在10%左右),其次是电力、石化、化工、其他工业、金融保险业(贡献率在6%左右),再次是食品制造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贡献率约为1%)。(注: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旅游学刊.北京:1999.5.13)
表三: 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服务贸易项目平衡简表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2002.4.1
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产业。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可以扩大1.36倍,投资可以扩大0.25倍。在发展中国家起作用相对会提高,分别可以扩大到3.7倍、2.7倍、0.9倍(李建英等,1999)i。另据WTO/OMT的统计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作用比例是1:7,而且,旅游业的发展对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起这重要的导向性作用:①对相关行业的产品升级换代起导向性作用。旅游者的各种消费,在质量、数量和规格上都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轻工、纺织、建材、交通等部门开拓领域,发展新门类产品,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除了对食、宿、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产生核心需求外,还需要社会商业与服务业的支撑,从而推动商业、金融、邮政、电讯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变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③进而促进建筑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增加相应的服务接待设施,扩建新建旅游饭店、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建造会展设施、扩建新建城乡道路和车站码头机场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给排水、燃气、通风、供电、热力、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都为建筑业与规划业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④旅游扶贫与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旅游景区大都在农村地区,尤其大都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一方面会极大地改善这些地区的对外交通环境,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的建设与运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人力、土地与物资的需求机会,还为地方财政增加了可观的税源。因此,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既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又为农村地区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重要的途径。
二、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效应
1、转型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走了一条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之路,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国有企业改制进程的加快,下岗失业工人越来越多,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期,旧的岗位调整精简,新的就业机会供给不足,社会显性失业增加,加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国有企业开工不足等隐性失业,当前我国社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劳动就业压力。与此相适应,社会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方面也在加快市场化配套改革,旧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打破,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社会劳动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危害到了社会安定。
结构性失业不同于周期性失业,主要起因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多发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由于失业者缺乏新创造出来的工作机会所需要的技能,而无法及时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而且,大部分失业者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培训提高。可以预见,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结构性失业作为社会失业的主要类型,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结构性失业者就业准备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依靠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解决方案主要有:①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培训机会,使失业者提高适应新就业机会所需的素养和技能;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对劳动者专业技能要求较低的服务业,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吸纳技能转换困难的劳力;③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就业;④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就业带动性强、就业乘数高的产业。
2、旅游业的就业类型
1998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旅游工作组和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发布了《APEC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影响》研究报告,该报告按照国民账户(SNA)体系的要求,第一次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法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了以下分类:
①旅游直接就业,通常包括直接面对游客的,如航空公司、旅游宾馆、出租车、餐馆、零售商店和娱乐场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②旅游间接就业,通常包括与旅游相关的辅助性工作,如航空食品供应、洗涤服务、食品供应、批发销售、金融服务等。
③旅游业供给者的直接就业,通常包括政府代理商、资本品制造业、建筑业和出口旅游商品的行业等。
④旅游业供给者的间接就业,通常包括为旅游业供给者提供各种如钢材、木材、石油化工产品等生产资料的行业。其中前两类的就业属于“技术性”旅游业的就业范围,而旅游经济的就业范围则包括了上述四种就业类型在内,体现了旅游业广泛的关联性。
3、旅游人力资源结构特征与就业乘数效应
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服务性产业,目前,全世界旅游业创造就业岗位(直接和间接)达到2.31亿个,占全世界当年就业总人数的9.4%,即平均每10.7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小企业或就结构性失业比例较高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在APEC区域经济中,旅游业共创造了888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和间接),占该区域就业总人数的7.8%(注:该数字在1997年以前约为11%,由于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该地区旅游业首先受到冲击,失业人数增长较快。),即平均每12.8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个人从事旅游工作。
根据研究估算,旅游业每增加一间客房,所推动的直接就业指数为1.5,间接就业指数为2.5。
旅游业是低就业门槛的产业,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劳动就业的培训成本较低。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注:李建英等.关于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若干思考[J].沿海经贸.1999,12:48-49.)
旅游业的就业带动性强,就业乘数高。根据加拿大学者S?Smith的系统理论模型,在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的收入,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另据世界旅游组织(WTO/OMT)专家的测算,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为社会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因此,旅游业以其就业乘数效应大、就业门槛低、发展前景好等优势,对于解决我国目前转型期结构性失业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WTTC于199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旅游就业乘数在2.4-3之间,详见表四:
表四: 旅游就业乘数效应
单位:万人
地区
直接就业人数 间接就业人数 就业乘数
非洲 400 1000 2.5
北美洲 1000 2400 2.4
拉丁美洲
1200 3100 2.6
加勒比地区
100 300
3
亚太地区
5500 13800 2.5
西欧 1600 4100 2.6
东欧 1700 4200 2.5
中东 200 600
3
资料来源:《WTTC Report 1992》。
三、旅游业发挥双拉动效应的制度创新
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在短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拉动内外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目前正在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约有60%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本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其余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定位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等,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热情与赋予的期望。因此,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发挥与强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意义重大。
1、进一步扩大内需,时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1999年10月以来,国家为多方拉动内需,采取了增加国定节假日、调整节日放假时间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旅游周为代表的假日经济现象,并有效地扩大了国内需求。根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近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分析,三个黄金旅游周的国内旅游人次约为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次的五分之一,旅游收入也占全年总量的五分之一,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旅游消费模式,假日旅游基本实现了有效拉动内需的目的。
但由于目前黄金旅游周消费的过于集中,导致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旅游景点等服务接待设施在短期内的供求在时序上的严重失衡,旺季时超负荷运转,淡季时大量闲置。矛盾的根源是国定节假日的时空分布欠合理。根据国家现行规定,我国职工全年的节假日共计117天,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节日各放3天假,加上头未二个双休日的前移或挪后,一般可分别联成7天的长假,形成万众齐出游的黄金旅游周。此时造成的对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阵发性峰值需求,必然对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造成过重压力,而且无法保证旅游者的正常需求,对旅游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利。若能在不改变法定节假日数量的前提下对国定节假日的休假时间进行制度创新,如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奖励旅游制度、分时度假制度、旅游地服务供给价格季节差价制度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效能,有效分散旅游旺季的峰值压力,形成基本平衡的旅游供给与需求局面。
2、扩大外需,优化旅游综合环境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综合环境的支持,旅游经营管理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联合促销,在增强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增强非价格竞争实力;海关和边检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水平,简化通关检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旅游签证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促销意识,适时实施限时免签证制度(东南亚各国对外国游客的免签证限时,最少72小时,多者15天),扩大落地签证试行的地区范围;税务部门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国际游客在我国旅游购物的限额免税制度,以增强我国的旅游吸引力。
此外,根据近几年的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表明,国际游客旅华费用中国际交通所占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平均约为总旅华费的30%,而在旅游发达国家该比重约为15%。导致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民航的国际航班成本过高,使得我国际旅游的直观价格相对较高,进而影响了我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目前要较快地解决该问题,似可以适度引进外航作某些热点航线的非对等飞行,以便尽快降低旅华国际交通的价格。
3、政府主导,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旅游者和旅游经营企业才能籍此做出理性的选择,但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依托性很强的产业,要想完善其信息传递机制,改善旅游市场信息部队乘状态,只有通过政府主导行为才能较好地实现。
(1)建立开放式旅游信息集散系统。由于旅游信息的公益性质,因此,旅游信息集散系统应主要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来建立并维护。开放式旅游信息集散系统应随时发布:①旅游资源信息,包括旅游景点名称、分类、登记、景点特征与简介、开放时间、门票价格等;②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信息,包括旅游饭店名称、种类、等级、房价、地址、电话,客房、餐饮特色简介及预定情况等信息;③旅游交通信息,包括交通方式、种类、等级、价格、在途时间、发车时间、到达时间等;④旅游服务机构信息,主要包括目的地和客源地旅行社与旅游公司的种类、名称、等级、服务项目、旅游线路、价格等信息;⑤旅游管理机构信息,包括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管理部门名称、地址、投诉受理方式和相应联系渠道等;⑥娱乐休闲信息,包括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名称、种类、地址、项目、价格等信息;⑦自然社会信息,包括气象、当地医疗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电信服务机构、商业购物场所等信息;⑧图形信息,上述各类信息的专题标示图、景观示意图等,如旅游地图、交通地图、政区图、商业网点图、导游图、饭店餐馆游娱场所分布图等。
(2)建立产业政策与行业管理信息发布制度产业政策是国家进行产业管理与指导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也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主要办法,更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产业政策的及时发布与保真传递显得极其重要。在欧美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布与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政府公告、公众咨询、专项阐释,日本在产业政策发布渠道上十分重视政府产业管理部门的“窗口服务”功能,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发布与阐述解释,诱导企业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方向调整,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为的法制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加入WTO,政府政策行为的透明度原则要求我国政府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快行业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建设。在产业政策的发布与传递方面,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实行规范发布、准确阐释、法制化管理。尤其是应重视发挥公众咨询(注:公众咨询功能是政府部门公共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形式有价格听证制度、重要政策性决策的明示制度、重大公共决策的民事表决制度等。以使得公共决策在事先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支持。)的功能,使某些政策在制订之初就得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