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新荣区医疗集团人民医院 山西大同 037002)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实施X线影像学检查、CT影像学检查,以及MRI影像学检查的效果差异。方法:2016年1月—2018年2月,将我院收治的5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选做研究对象,为其依次实施X线影像学检查、CT影像学检查,以及MRI影像学检查。比较分析三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指标。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在实施X线影像学检查条件下,其检出率指标为61.54%(32/52);在实施CT影像学检查条件下,其检出率指标为78.85%(41/52);在实施MRI影像学检查条件下,其检出率为96.15%(50/52)。结论:对于临床中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而言,MRI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运用,能支持患者获取准确有效的检查诊断结果,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X线影像学检查;CT影像学检查;MRI影像学检查;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108-02
从现代病理学基本理论角度展开阐释,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人体骶髂关节炎症性病变和脊柱附着点炎症性病变作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其通常隶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范畴,在青年期患者群体中具备集中高发特征,且伴随着临床病程的持续发展,通常会诱导患者机体内部的肺脏、眼睛,以及骨骼等重要器官组织中发生多种多样的并发症,给患者的实际生存质量状态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其依次实施了X线影像学检查、CT影像学检查,以及MRI影像学检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8年2月,将我院收治的5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选做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介于19~58岁,平均(35.15±2.36)岁。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参考标准,均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脊柱活动功能受限症状、髓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症状,腿部疼痛症状、下腹部疼痛症状,以及骶髂关节疼痛症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过程,获取我院伦理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
针对本组入选患者均依次实施实施X线影像学检查、CT影像学检查,以及MRI影像学检查。其具体检查操作方法如下:
(1)X线影像学检查,选择锐柯DRX Ascend作为检查过程中应用的设备,具体拍摄获取患者腰椎部位和骨盆部位的正位片,以及腰椎部位的侧位片。
(2)CT影像学检查,选择美国GE Prospeed 16排CT机作为检查过程中应用的设备,要指导患者在接受检查过程中选取和保持仰卧体位,扫描患者的完整骶髂关节组织,将层厚参数设置为2.50mm,将层距参数设置为2.50nm。
(3)MRI影像学检查,选择东软飞利浦0.35T NSM-P035作为检查过程中应用的设备,针对患者常规实施骶髂关节部位的冠状位和横断位的T1W成像和T2W成像,之后实施基于T2W信号的压脂成像,将层厚参数严格控制在4.00mm水平,遵照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获取的结果,为其开展针对性的增强扫描。
1.3 临床评价观察指标
测算比较分析三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针对研究中获取的计数数据(n,%)实施百分比测算。
2.结果
2.1 三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指标比较
本组52例患者中,在实施X线影像学检查条件下,有32例患者成功检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其检出率指标为61.54%(32/52);在实施CT影像学检查条件下,有41例患者成功检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其检出率指标为78.85%(41/52);在实施MRI影像学检查条件下,有50例患者成功检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其检出率为96.15%(50/52)。
2.2 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
在实施X线影像学检查条件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关节间隙呈现增大变化,边界部分呈现模糊状态,关节组织软骨下方位置的骨质密度呈现显著增高变化,且其内部出现具备细小密度特征的减低变化区域,分布形状呈现“串珠状”特点,且大多累及患者的双侧髂骨面组织结构。伴随着患者病情的持续发展,通常会侵犯患者的完整关节结构,引致患者的关节边缘位置出现不整破坏,在诱导患者的关节间隙逐渐缩小和消失条件下,诱导患者展示出骨性僵直症状。
在实施CT影像学检查条件下,患者的关节组织间隙呈现模糊状态并且逐渐变窄,关节表面结构的骨质遭受破坏并且呈现出锯齿状特征,且可以观察到具备多发性特点的小囊变病理现象,患者的病变受累部位通常分布在关节组织的中下部位置,且以髂骨侧点位最为显著。
在实施MRI影像学检查条件下,患者的关节软骨炎性水肿检查T1呈现低信号,同时T2呈现高信号,关节软骨破坏检查T1呈现低信号,同时T2呈现高信号,且实际检出的信号强度分布呈现不均匀特征,患者的关节下部脂肪沉积检查T1WI和T2WI均展示出具备带状特点的高信号。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临床病程的早期发展阶段,通常会展示出多种多样的骶髂关节组织病理性改变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包含骶髂韧带组织炎症性病变、软骨组织炎症性病变,以及肌腱组织结构炎症性病变,在患者发生局部性炎症病理反应过程中,通常会诱导患者的滑膜组织结构遭受病理性破坏,继而在周围的肌腱组织和韧带组织之中形成和展现出骨赘病变,继而诱导患者骶髂关节组织的间隙显著变窄。在现有临床经验条件下,通常倾向于运用影像学方法针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展开检查诊断[3-4]。
X线影像学检查技术是临床中针对多种多样疾病患者展开检查诊断工作过程中运用的技术形式之一,其本身具备检查技术操作方法简单且经济的特点,容易在临床上获取广泛且充足的应用空间[5]。与此同时,在运用X线影像学方法针对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展开检查诊断过程中,极易在体位因素的影响制约条件下,降低患者实际获取的检查准确性指标。CT影像学检查方法相较X线影像学检查方法而言,具备着更为充分的检查图像清晰性,在有效开展表面层面扫描检查环节基础上,清晰揭示患者不同关节间的间隙特征、硬化特征,以及骨质疏松发生状态等基本情况,助力各类关节疾病的早期检查诊断工作均能获取到较好结果[6]。
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取的数据测算结果表明,为临床中接诊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实施MRI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检出患者的病变结构,优化患者的检查结果准确性,助力患者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干预。
4.结语
针对临床确诊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MRI影像学检查,相较为其实施X线影像学检查和CT影像学检查,能够更为有效地检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结构,确保患者尽早获取到系统有效的治疗干预,指导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梁佐堂,李继峰,董乐,等.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02):84-87.
[2]李超,李文举,刘前进.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3):34+50.
[3]程立平.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2):58-59.
[4]洪春扣.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06):25+27.
[5]陈洪建,苏国强,彭湘涛,等.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4):121.
[6]王雪梅.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2):91-92.
论文作者:尚占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影像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论文; 检出论文; 条件下论文; 方法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