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中国道教生态思想研究综述_天人合一论文

1990年以来中国道教生态思想研究综述_天人合一论文

1990年以来国内道教生态思想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生态论文,思想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世界性的生态危机面前,倡导“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挖掘道教生态思想成了时不我待之事。学者们从人与自然、社会、尊重生命、道教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道教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释。

把道教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1990年迄今,这方面的文章在逐年增加,也出版了相关专著。现在就笔者所知道的部分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初步介绍。

首先,学者们肯定了道家道教能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启示、借鉴、思维方式和思想资源,意识到“道教文化不是化石,它活生生地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其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共通性,有其价值意义之所在。“(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如西方虽然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但以工业技术文明为主的西方社会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库蕴恰恰能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找到根源。(牛龙云、林文静《可持续发展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及现代超越》)道教的许多合理思想可以纠正西方文化的一些严重失误。如在人生价值观上,西方文化倡导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道教文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尊道贵德,唯道是求;在人际关系上,西方奉行“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而道教文化主张济世度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道教文化强调“道法自然”。道教这些良方可以医治西方文化的弊病。(卿希泰《试论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孙亦平在《经国理身——论道教的终极理想及其现代意义》中认为,道教的“经国理身”与“身国同构”所体现的顺应自然、从我做起、尊重生命、提升道德、关怀社会等现实主义情怀,即使用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对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优化生存环境,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俞力涛指出道家文化虽然不能为解决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不平等发展等社会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必要从道家文化中吸取哲学智慧和思维方法。(俞力涛《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道教认识到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太平经》)道教由此形成了一种生态整体意识,主张以“道”观物,而非以“我”观物,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万物。人与万物在道性上是平等的,“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西升经》)。自然界中的万物各有其性和价值,应该顺应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尹志华《道教生态智慧管窥》)“自然之道不可违”成为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所有的存在物。道教将“征服自然”来表明自己力量的方式,改变成为“参天地之化育”的方式。这使道教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达到了宗教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卿希泰《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教也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依赖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因果报应关系,确立了人保护环境的职责。“在作为群体的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但反对掠夺自然。”(胡孚琛《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道教认为,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因此,道教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道教生态智慧管窥》)《三天内解经》讲到“天地无人则不立,人天天地则不生。天地无人,譬如人腹中无神,形则不立;有神无形,神则无主。故立之者天,行之者道,人性命神同混为一。故天、地、人三才成德,为万物之宗。”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相互依赖的天人合一关系,人与自然则会互相贼害和对立,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道教经典《阴符经》就把五行生克关系比喻为“五贼”相夺,即“五行之间的生克顺逆是自然的内在理性,其生自然而然,其克亦不知不觉。但人们并不知晓世界的这一贼害性,以为对自然可以为所欲为、无限占有,结果最终为物所累,被物所害”。《阴符经》把天地、万物、人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三贼”恩仇相报,暗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张。“人们往往因为受恩于自然而过分地掠夺自然万物,自然万物就要采取天发杀机、人发杀机,或者天人合发杀机的形式报复人类”。(李志军《从盗贼思想看环境伦理观念》)《阴符经》的这种认识与老庄所说略有不同,它“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强调了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李远国《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华夏出版社,1998年)由此出发,道教制定了众多保护动物、植物、水土资源的具体措施,如不杀生,不得惊吓、虐待动物、积极救助动物等。(尹志华《道教戒律中的环境保护思想》)

陈晓春在《略论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性》中指出《道德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重“天道”与“慈”的观念上,而这两种观念恰恰对应着当代的生态中心论和环境伦理思想。因为老子的“天人观”表现为对“天”、对“自然”的信赖和尊重,由此导致以自然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老子所倡导的“慈”是天道的行为,它表现为没有差分的关爱和不以“慈”自居的自然无为。”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道教提出“相生相养”和“济世度人”的社会生活准则。《阴符经》提到“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说明道教注重时事变化,强调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反映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社会能否实现稳定发展,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环节。(李志军《从盗贼思想看环境伦理观念》)“在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玄同’的处世原则,要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不陷入复杂的人事矛盾”。(胡孚琛《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

在个人生活的追求上,“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提倡贵生精神。敬重生命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原则。”(尹志华《道教生态智慧管窥》)“返朴归真”、“知足常乐”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人生宗旨。“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方面,庄子发展了老子返朴归真的思想,将人回归到自然人性,使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的声音及节奏相合。”(胡孚琛《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

道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孔令宏在《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1998年第三期)中指出道教的“天人合一”、“以物为春”、“胜物而不伤”等原则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世界观的基础;道教“求通”、“通之有时”、“通生无匮”、“虚静无为”等通生无滞、生生不已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原则;“齐万物”、“通于一而万事毕”等整体处于循环平衡中的认识启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安全原则,即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损坏文化、生态等为代价;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冲气以为和”、庄子的“环中”等思想在成己、成人、成物的同时升华了己、人、物的德,这种中道和合原则,即可持续发展的公正原则。王道国认为道教的“道法自然”思想所包蕴的维护整体和谐的自然观、济世救贫的社会公平观、少私寡欲的适度消费观、节欲优生的人口观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即人类要以地为法则,重视立命安身的地球;地要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变易;天要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的法则就是维护世界生长变化的过程的自然本性,维护宇宙整体的和谐与平衡。”(王道国《道教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简析》)李后强认为“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老子之道是一种永恒的矛盾运动,实质为一种非线性的自然法则。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也是生态学的出发点。”(李后强《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华建宝认为“先秦道家具有‘人与天一’的天人关系观,‘以天合天’的社会活动观和节俭、简朴的生活消费观,这些观点为当今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智慧和价值: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确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华建宝《道家的生态智慧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陈勇、陈霞《道教可持续发展思想纲要》从道教的自然观、人生观、生育观、社会观、消费观和对理想仙境的向往和追求等方面来探讨道教中所蕴藏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没有社会的公平,就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社会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霞在《道教公平观念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分析了道教“承负”与代际公平、“周穷救急”与代内公平、“贵柔守雌”与男女平等等道教社会公平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公平观念之间的关系。陈霞所撰《从道教“贵人重生”与“天人合一”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论》从道教贵人重生的角度阐述了道教对人及其生命的高度重视,但道教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又限制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膨胀,有效地维护了自然界的和谐。文章指出道教贵人重生和天人合一的辨证关系正体现了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的弱化的人类中心论思想。陈霞《浅谈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一文初步探讨了妇女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挖掘了道教独特的贵柔守雌的女性观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人口、战争和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意义。陈勇、陈霞、尹志华在《道教聚落生态思想初探》里对道教洞天福地的聚落景观思想和风水在聚落选址中的生态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道教不仅在教义上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追求人与自然、聚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道教中的洞天福地的思想和风水中有益的成分对于推动我国生态聚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牛龙云、林文静在《可持续发展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及现代超越》一文中指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将给现代人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以根本改造。道家顺应天道的思想对现代人粗暴干预自然的行为是一种警戒。老庄主张“知止”、“少私寡欲”,从提高修养方面给现代人以启示。但在理论体系上,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只是揭示了一些原则性的道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道家思想仅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或把握可持续发展不可少的哲学思维方式,却不可替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价值取向上,道家思想过分强调人作为自然之一员,只能遵从自然规律,匍匐于自然威力之下而无所作为,忽视了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主体能动性,总体上呈现出消极无为的倾向,其所提倡的‘和谐’也是消极的,仅仅满足于和顺的安身立命。在天人关系上,道家思想把人与其他物视作同处于‘天’之下的平等物,共同循‘道’而行。在这里,其实是以‘天’为中心,人与万物一样,是道与天的派生。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前提下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目标。

学界对道教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表明在道教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旨趣,即“从往日沉浸于道教义理研究及史料整理转换到注重道教内涵的现实社会价值”的研究(李养正《评“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这种转变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俞力涛在《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一文中指出:“必须在道家文化研究方向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观念的转变,既要求从道家文化的学院式研究向重在揭示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这一领域的转变”。上述文章及著作正是这种转变中的可贵尝试。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具体化,拓宽道教与生态对话的领域,从道教教义、科仪、伦理、修炼、艺术、民俗等内容中挖掘生态内容,丰富道教生态思想,为环境伦理学的建立提供充足的本土资源,促进道教的现代转换。

标签:;  ;  ;  ;  ;  ;  

1990年以来中国道教生态思想研究综述_天人合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