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n=55),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55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7例,发病率12.7%;对照组55里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40例,发病率72.7%(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发病率,提升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使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循证护理;常规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26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持久性完全蔽塞,导致血流中断,引起心肌局部缺血坏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呼吸困难、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心律衰竭,突发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观察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10例,随机均分(n=55)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在55~80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在57~7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差异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症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包括控制饮食、静养、心电监护等项目,观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进行治疗,包括(1)对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重点观测,详细记录发病时间和不良症状并及时向医生汇报。(2)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检查结果,每日进行分析和总结。(3)及时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疏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里障碍,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疾病的诱发因素,避免诱发病情的不利因素产生。(4)调理患者饮食,指导患者多饮水,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等低脂类食物,避免患者出现便秘情况。(5)根据医生嘱咐指导患者适量运动,配合按摩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和生命体征的稳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和费用。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级:日常运动无临床症状发作;Ⅱ级:休息时无临床症状发作;Ⅲ级:休息时正常,轻度活动时临床症状会发作;Ⅳ级:休息时临床症状会发作,活动时临床症状会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观察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计数资料使用χ2组间检验,若输出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病率
观察组55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7例,发病率12.7%;对照组55里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40例,发病率72.7%(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率远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率的比较
2.3 住院时间和费用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今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心血管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持久性完全蔽塞,导致血流中断,引起心肌局部缺血坏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呼吸困难、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心律衰竭,突发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循证护理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本次临床对比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进行治疗,包括对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重点观测,详细记录发病时间和不良症状并及时向医生汇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检查结果,每日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疏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里障碍,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疾病的诱发因素,避免诱发病情的不利因素产生;调理患者饮食,指导患者多饮水,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等低脂类食物,避免患者出现便秘情况;根据医生嘱咐指导患者适量运动,配合按摩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和生命体征的稳定的55例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7例,发病率12.72%;总有效率87.28%;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包括控制饮食、静养、心电监护等项目的55例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40例,发病率72.72%,总有效率27.28%(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发病率,提升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使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红梅,周云,曹静,李丽.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09(09):1106-1107.
[2]金爱莲.循证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03(03):1.
[3]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13(13):148-149+152.
[4]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7(17):102-104.
论文作者:宗彭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发病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常规论文; 时间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