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辩证法_易经论文

论“周易”的辩证法_易经论文

谈谈《周易》辩证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辩证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辩证法这个词不是中国固有的,大概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是谁首先用辩证法解释《周易》,我不知道。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在东北中学教书。由于长沙大火,学校从湖南邵阳桃花坪迁到四川威远县静宁寺。在迁校途中,我从开明书店买了几本新理论书。其中有博洽德的《通俗资本论》,有傅子东译的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等。这时我学《易经》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问题怎么也不明白。直到我读了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附录里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才觉得有些问题可以解决了。

学校搬到了静宁寺,我用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一本书,取名叫《易通》。《易通》这个名字原先周敦颐用过,我觉得这个时候我对《易经》可以搞通,所以我也叫《易通》。1940年秋天,我到复性书院读书,雇人把它抄出一个清本。这时候适逢教育部举办“著作发明及美术奖励”,我觉得我是第一个用辩证法研究《周易》的,我就请奖。那时奖励要求两个教授推荐。我就求金毓黻先生和高亨先生两位推荐,后来得奖了。这是解放前的事。后来我知道在我以前更早还有人用辩证法研究《周易》,究竟是谁,我也不知道。看来我用辩证法研究《周易》也是比较早的。从1939年到现在已经五十八年了,解放后我又用辩证法写了几本书。

我是一个《周易》爱好者,对《周易》的辩证法问题有新的体会。我准备从《周易》“乾坤其易之蕴也”这个问题讲起。这句话在《系辞上》后边一大段里。开始是“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中间有这么一段:“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其易之蕴邪”,就是问,乾坤是《易经》一个蕴藏体吗?用疑问的口气说出来,但辞疑意不疑。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易》这部书,从乾坤到既济未济全部内容都蕴藏在乾坤两卦里。这个断语很惊人。《周易》一部书蕴藏在两卦里?这两卦也不是一个大口袋,怎么装到那里去?这是不大好讲的。别人没讲过。只有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大概是他做出结论,或者讲过。我看的书少,我觉得好象没有一个人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个问题又难又重要又宝贵,我不自量力,想讲讲它。

我认为“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就是讲“乾坤其易之蕴”。我准备从“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讲起。“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从表面辞句上看还是好明白的,但为什么“乾坤成列”,易就立乎其中呢?这需要解释。“乾坤成列”,我以为,《易经》六十四卦如果站队,乾坤两卦都站到成列的队伍里。这个易就在里头。

怎么知道这个呢?这可以从屯卦讲起。屯卦卦辞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彖传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刚柔始交而难生”怎么讲?在屯卦里怎么是“刚柔始交”呢?我体会“刚柔始交”就是乾坤始交。为什么?“乾刚坤柔”嘛。乾坤是对立,始交是对立统一。

什么叫交呢?可以看第十一卦泰卦,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彖传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泰卦是地天泰,坤在上乾在下,乾为天坤为地,表示天地相交,亦即乾坤相交,天地交就是对立统一。“天地交而万物通”这句话也不大好讲。我先引《序卦》讲屯卦说的:“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这是讲有天地(天地就是乾坤)“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就有万物。这个怎么理解?我看可以从乾坤两卦看看。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坤卦:“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乾“元亨利贞”,彖传里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好象“元亨利贞”就好比春夏秋冬。再从乾《文言》里讲“元者善之长也”这一段,元亨利贞又可以说是仁义礼智。看起来,西方有人说《易经》就是代数学,我看“元亨利贞”真的好象代数学的一个公式,可以代进春夏秋冬,也可以代进仁义礼智。乾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卦怎么叫做“万物资始”呢?实际上乾元就是春天,春天来了,天地暖了。因为商周鲁都在中国北方,温带,四季分明,所以春天天气暖了,万物资赖春天开始生长,但是还没有生长。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为地,坤元,到春天时,万物资生,资赖坤元生长起来。“乃顺承天”,天开始,万物才能生,所以它是顺承天。这里谈到万物的问题,天地能生万物,这个用孔子在《论语》上简单的话说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就是四时行焉。春夏秋冬,主要是太阳的变化。天有四时的变化,地也就百物生焉,这可以理解“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所以“刚柔始交而难生”之“刚柔始交”就是乾坤始交,也就是天地始交。乾坤到屯刚开始交,所以“刚柔始交而难生”,“难生”指的是屯。

“动乎险中,大亨贞”。“动乎险中”,水雷屯,内卦为震,外卦是坎,坎为水,震为雷,坎险也,震动也,即“动乎险中”。“大亨贞”就是“元亨利贞”。“雷雨之动满盈”,因为水雷屯,坎为水,为雨,震为雷。那就是“刚柔始交”时有“雷雨之动满盈”。关于“雷雨之动满盈”,我可以还引《系辞上》头一段讲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么一段。

“在天成象”是什么?韩康伯注:“象,况日月星辰。”“象”比作日月星辰这是对的。象是现象,从外面可以看到的。看到天上就是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这有缺点。为什么?因为地首先有土,山川草木没有土。《国语·鲁语》展禽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爰居”讲了许多祭祀,其中讲了天之三辰,地之五行。天,祭祀三辰,就是日月星;地,祭祀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说“形”况山川草木,倒不如说“形”况五行,可能更好一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产生了变化,从刚才讲乾坤就可以看出来。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是说什么呢?“刚柔相摩”,就是天地相交,乾坤相交,乾刚坤柔。为什么说刚柔而不说天地、乾坤呢?这主要是从变化说的。因为《说卦》说“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爻是讲究刚柔的。《系辞》讲,“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爻是讲变的,所以说“刚柔相摩”。“刚柔相摩”即刚柔相推。《系辞上》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八卦相荡”是什么意思?既然说天地交,又说八卦干什么呢?我认为八卦相荡也是乾坤、天地相摩,因为《说卦》里讲:“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其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因为乾坤生六子,所以八卦说的还是乾坤、天地。可见“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讲的是天地交,是对立统一。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实际就是讲屯卦的“雷雨之动满盈”。“鼓之以雷霆”,打雷打闪;“润之以风雨”,刮风下雨。

下面两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是什么意思呢?《系辞》里有这么一段:“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阖户”用一扇门做比喻。“乾坤易之门也”,那是两扇门。用一扇门做比喻,把门关上,就是坤,把门打开,就是乾。这表示乾坤是对立的。“一阖一辟谓之变”,一阖一辟,一开一关,这就是乾坤统一而生变化。

“往来不穷谓之通”,“往来”怎么讲?泰卦说“小往大来”,讲到往来。否卦“大往小来”,也有往来的问题。我想“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讲的就是往来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再引用一段话:《系辞》里有咸九四爻辞“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孔子讲“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现在有很多人常用“同归而殊途”这句话,其实他不知道为什么用“同归而殊途”。孔子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讲往来。“日往则月来”,太阳落了月亮出来。“月往则日来”,月亮落了太阳出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太阳月亮互相推动而产生了光明。一天是这样。一年,寒往则暑来,冬天走了,热来了,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也是这样。

这个往来讲的是现象,是四时。下面孔子把它提高到理论:“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往是屈,来是伸,这就讲到理论,带有普遍性。为使之更明白,又作比喻:“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尺蠖是俗称“量天尺”的绿虫子,它往前爬,先把身子弯起来,挤到一起,然后再往前伸。“龙蛇之蛰”,龙不可知,蛇冬眠是为了天热了它再出来,为了活动。这都是一屈一伸,一来一往。“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我们学习精义入神,干什么呢,为了用,这也是一屈一伸,“入神”就是屈,“致用”就是伸。利用安身,是为了增高德行。“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在这以往,就不知道了。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是普遍的规律,例子太多了,例如劳动和休息,也是一屈一伸,光劳动不行,必须休息。光休息也不行,必须劳动。这也是屈伸来往。我们呼吸也是屈伸。例子多得很,不能再举。所以说“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化是变化。这就是讲往来就是屈伸,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进行,一屈一伸。

《易经》六十四卦排列,都是一正一反。乾纯阳,坤纯阴。屯,水雷屯。反过来是山水蒙。坎反过来还是坎,坎为水。震反过来变成艮,艮为山。这就是山水蒙。需,水天需,下一个天水讼,倒过来了。师,地水师,水地比,所有六十四卦完全这样排列,这样排列的意思就是一屈一伸,一来一往。这个变化是一种规律,都得这样变化。不这样不行。那么,“往来不穷”也就是讲变化,通过往来才能长期变化,六十四卦里都是往来,所以说“往来不穷谓之通”。我的理解就是这样。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讲到《周易》,批评《周易》讲“终而复始”、循环、重复,不讲前进。他说《周易》讲“终而复始”还是对的,说不讲前进则不对。“终而复始”才是前进。列宁讲螺旋式曲线发展,实际上也是循环。《易经》六十四卦排列完全是这种情况。所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是讲发展,是讲《易经》。“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都是讲《易经》的。所以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说易存在于其中,这完全是对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就是万物,万物有男有女,不是指人类男女,而是指雄性雌性。这就是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第六十三卦既济,水火既济,内卦是离火,外卦是坎水。因为第一卦乾纯阳,第二卦坤纯阴,到既济一半阴一半阳,而且阳在阳位,阴在阴位。孔子彖传说:“刚柔正而位当也。”这是它的特点。阳在阳位,阴在阴位。好象一个酸性,一个碱性,到这时候就中和了。阴则纯阴,阳则纯阳,是最不平衡的,到这时候平衡了,乾坤毁了。《杂卦》说“既济定矣”就是这个意思。那就“无以见易”,就没有变化。乾坤相交,发生变化,一直地向前变化。变化到既济,一个大的阶段变化完了,结束了。但是说的是“乾坤或几乎息矣”。“几乎息”,实际是没有息,天地不能停止,乾坤也不能停止。所以《序卦》讲,“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物是不能穷尽的,既济没有了变化,之后还有未济,还得继续变化。有乾坤才有《易经》,到既济未济,《易经》就完了。看起来易的全部内容确实蕴藏在乾坤两卦中。所以孔子讲“乾坤其易之蕴邪”,是对的。下面的几句话就是对它的说明,虽不太好理解,但也是很对的。今天我试图解释它的含义。整个《易经》,都是讲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也是《周易》的核心。

为了说明乾坤两卦的重要,我再谈谈“乾坤其易之门邪”一段话。“乾坤其易之门邪”在《系辞下》。全文如下:“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这两卦是《易经》的一个门吗?是疑问口气,实际上也是辞疑意不疑。下面说“乾阳物也”,乾卦六爻都是阳;“坤,阴物也”,坤卦六爻都是阴。乾坤一阴一阳。这讲的是对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合德”就是乾坤合德,也就是对立统一。“相交”、“合德”意思一样。“刚柔有体”,过去我对此也不能理解,觉得阴阳、刚柔是一回事,实际上,阴阳是指卦,刚柔是指爻。《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所以“阴阳合德”是讲卦,“刚柔有体”是讲爻。爻讲变。“刚柔有体”讲相交以后方能变化。变化有体,体现了“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两句话什么意思?撰字,韩康伯认为当数讲,我觉得讲不通。按我的理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以体现天地的变化,在物质性方面的形态;以通神明之德,在精神性方面的性质。形态是指变化,一往一来。从性质上来说,有泰有否,有剥有复。毛主席的《矛盾论》上讲:“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所以自然和社会从规律说是一样的。从历史上说,周秦汉唐就是变化形态。在性质上说,有治乱,有存亡。一往一来实际上是一治一乱。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是对的,一治一乱是规律。毛主席讲一个朝代上升时期是真老虎,下降时期是纸老虎,实际上也是讲有治有乱。

变化就是这样,就是一往一来,一屈一伸,这就是规律,在易中把这叫“天命”,天命和规律一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中国古人庄子在《列御寇》篇中讲“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孟子·尽心》有正命非正命说。故孟子说:“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岩墙很危险,要倒。在那里站着,墙倒会被压死,那不叫正命,叫非正命。用恩格斯的话说,一个叫必然性,一个叫偶然性。命都是必然性,但必然性不排除有偶然性。它不是绝对的。我们既要知道规律,又不能把规律看成死的,看成绝对的。

《周易》有对立统一规律,也有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体现质变与量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如乾卦六个阳爻,从初到上经过潜、见、惕、跃、飞、亢六步,是量变的过程。到上九“亢龙有悔”,就要发生质变了。质变就是这一卦转为下一卦。下一卦又开始量变的过程。

我上面着重讲了《周易》的往来问题。往来就是否定之否定。来是肯定,往是否定,下一个来是否定之否定。六十四卦排列都是一正一反。正是肯定,反是否定。下一个正是否定之否定。

标签:;  ;  ;  ;  ;  

论“周易”的辩证法_易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