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效应研究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效应研究

史维国,刘昕怡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语言因素在脱贫进程中产生的正向作用越发重要。文章对语言扶贫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探讨语言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方式、意义、对象、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而阐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积极效应。同时,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和进行少数民族语科学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的平衡点,为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语言扶贫;普通话;语言资源;语言保护

自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以来,脱贫攻坚战进展到今天已进入关键阶段,按照国家在2011年制定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 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仍有3046万贫困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地区1000万,占了全国贫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只有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实现国家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着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的问题,这就导致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远离经济中心和交通干线,形成了封闭的环境,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全面普及,人们的文化水平也难以提高。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质量,就要先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入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群众进行“扶智”,即开展语言扶贫,提升其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使其具备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转变语言能力为人力资本,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流动,从而促进该地区的教育、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打破封闭的发展环境,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为其他扶贫举措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 语言扶贫的界定及方式

语言具有经济功能这一论断早在20世纪就被西方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所认可,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们也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近几年在全国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2018年推出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大力倡导发挥语言在扶贫进程中起的积极作用。李宇明(2018)认为“语言与贫困具有相关性。语言可以扶贫,源自语言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源自语言与信息的密切关系,源自语言与人与互联网的密切关系,源自语言与人的能力和机会的密切关系”;[1]郝琳(2018)提出了“语言扶贫是一项从根本上治贫的系统性工作”;[2]王春辉(2018)认为,语言和教育协力促进精准扶贫。[3]王海兰(2018)指出,“语言扶贫是指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利用或借助语言来开展扶贫,助力脱贫”。[4]可见,语言扶贫就是用语言来进行扶贫,语言扶贫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语言能力,第二步是扶贫。就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来看,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能用普通话和本民族语言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在这基础上能够运用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去获取商业信息、学习现代知识技术或者入职创业等实际应用能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语言扶贫实际上是通过提升和发掘少数民族人的语言能力来帮助其摆脱贫的过程。

目前,语言扶贫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通过推广普通话,提高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及该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率。让贫困人口熟练掌握运用普通话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此为基础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竞争力,促进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提升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率,构建通用语沟通桥梁,打破贫困地区和外界信息交流的“语言屏障”,消灭由于语言不通而形成的封闭环境,形成统一市场,扩大人民的创业就业范围,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当地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少数民族语转化为产业要素,来发掘少数民族语言的经济活力。少数民族的语言资源除了语言本体的资源外,还应该包括语言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开发语言本体的资源如依托少数民族语开发特色旅游业,以少数民族语编撰戏剧或歌舞等文化项目并向外推广,让少数民族语言成为该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产品;开发语言的人力资源如鼓励少数民族语言人才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等多边贸易活动,为跨民族跨地区商贸往来提供语言互通基础;开发语言的技术资源如大力发展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互译技术,使得各民族的人都能依托现代科技实现跨语言交流的愿景。这样才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科技、外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添活力,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是通过开展语言服务,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公职人员及外来企业工作人员的双语互通互译能力。如开发少数民族语和普通话的互译软件、应用系统,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学习普通话、公职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少数民族语提供便利,扫清他们与当地人沟通的语言障碍,增进感情,加强信任,帮助公职人员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扶贫政策,企业更多地吸引外来资本。

二、 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语言扶贫政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群众观念的转变,使该地区具有“走出去,引进来”的能力,消除下一代返贫的人文诱因,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所有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是发挥出语言扶贫对脱贫攻坚计划中提到的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异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七大重点扶贫举措的保障作用。改善各少数民族地区重视物质扶贫,不重视语言文化扶贫的现象,让各级政府对语言扶贫的重要性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进而通过普及普通话和开发语言资源,将语言资本转化到生产要素的各个方面,为其它扶贫举措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语言扶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语言扶贫政策时,当地政府不仅要在过程中把好关,更要将目标细化,以目标为纲,不断地调整具体的落实方向,这样最终才能达成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总目标。

第三,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在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时候,既能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族人民学习使用本族语言的积极性,通过多种语言相关产业宣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扩大少数民族语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民族语言的可贵之处,从而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

SPX-250B-Z生化培养箱,YXQ-LS-18SI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SW-CJ-2FD洁净工作台,SQP电子天平,BCD-402WDBA海尔冰箱。

笔者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中选取了代表英语基础好、中、差的护理、药品生产、移动(单))三个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象母语均为汉语,外语语种均为英语,且均是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处于大一第二学期,能代表全院的中等英语水平。

第四,语言扶贫丰富了国家扶贫的方式。有别于其它扶贫举措,语言扶贫可以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从思想上和能力上脱贫。贫困群众通过掌握国家通用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提高了个人思想境界和素质。

三、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的对象和目标

(一) 语言扶贫的对象

从语言扶贫开展的地域来看,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所针对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但在这些人口中,民族八省区的贫困人口占比更大。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7年底,我国认定的深度贫困县有 334个,这这334个深度贫困县中,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民族八省区——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省份就有162个,占48. 5% ,再加上湖北、四川、甘肃等地的深度贫困县几乎都在民族地区,总数就达到了250多个,占全国深度贫困县的比例超过75%,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 1民族八省区深度贫困县与深度贫困人口 ( 2017年 )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语言扶贫政策的同时,民族八省区的贫困人口将是接下来语言扶贫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尤其是祖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省份,更应成为关注的重点。

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少数民族群众贫困现象年轻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据2002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的全国平均值占21.29%,15~64岁的成年人占70.55%,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8.16%,而少数民族八省区则分别为24.46%、68.99%和6.55%。结合人口的年龄构成,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将贫困人口按年龄区分开来,为年轻人和老年人分别制定符合其年龄的扶贫方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缩小贫困的规模。

在实际安检过程中,希望把所有正例——汽油筛选出来,所以预测模型应尽量提高查全率R,不可避免适度降低查准率P.R和P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一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经济的协调互助发展。通过对贫困群众的语言扶贫,提升其普通话和本族语言使用能力,来增强他们的基本素质、交流沟通能力、劳动力流动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由此扩大其创业就业的途径,提高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互联网创业、企业注资等经济行为的可能性,以语言为基础,达到开拓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的目的,提高人民收入。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情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功能以及广西的地理区位与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来看,广西申请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战略定位可以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先行地、两廊一圈主对接平台以及边境开发开放示范区。

表 2 2010年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5]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水平存在“两多一少”的现象,即文盲、半文盲多,低文化程度的多,高文化程度的少。文化水平低往往伴随的就是语言能力的不足,而语言能力不足则会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失去一切智能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在教育和信息沟通获取上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形成脱贫难、返贫易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扶贫,除了按年龄分别制定对策外,还应考虑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对低文化程度和高文化程度的人区别对待。对低文化水平的年轻人,重点培养其普通话的使用能力;对高文化水平的年轻人,重点培养其在利用普通话获取信息知识和高水平就业的能力;对少数民族的老年人,则要将重点放在保护其本族语言使用能力上,为当地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二) 语言扶贫的目标

语言扶贫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终极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除此之外,文化水平也是影响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教育更是与语言能力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在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素质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在受教育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2 。

二是在妥善利用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在全面普及普通话的背景下,会使用少数民族语的人越来越少,有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更是面临着本族语言和文化即将失传的困境。重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开不仅可以为地经济助力,同时也加强了对这种资源的保护,官民合力,形成推广普通话与民族语言开发保护齐头并进的双赢局面。

隐意的产生机制指的是,话语参与者的概念信息和语言形式如何整合并构建具备交际功能的隐意。虽然Bach指出隐意是逻辑上先于含意的语用充实层面,但是他没有提出隐意产生的条件。阿卜杜外力等人提出了会话隐意产生的四个条件:说话者的意图、听话人的交际期待、合理的所言和语境的参与。[10]96-98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这些条件在隐意产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提起家乡贵州,阳刚的梅先生一下温婉起来。他说,有这么一件事,至今我一直为之高兴着——2000年全国评博士学位授权点,刚从美国回来的梅先生担当学科评议组的秘书。

第二,有利于为其他扶贫举措的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具有了普通话使用的能力,就有了学习互联网、电商等先进技术的语言基础;有了和外地游客沟通的语言能力;有了与卫生医疗人员准确交流的语言路径,从而促进了电商、旅游、医疗、现代技术等多种扶贫产业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的主要举措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语言扶贫举措时,应站在全方位、系统性的角度,因地制宜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多样性的语言扶贫路径。

首先要加强语言教育培训,大力推广普通话。一要将推广普通话的程度纳入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脱贫考核的评价体系中,在政策上规范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二就是要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政策,培养专业教师,在中小学开展普通话教学和少数民族语教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对少数民族人民来说就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多语使用能力,只有掌握了语言应用能力,才能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技术,拥有自己打“鱼”的能力。发展好职业学校、农民夜校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将普通话能力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如云南泸西县白水镇就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由专业教师长期担任教学工作,辅助开展各种培训学习,既提高了村寨里人民的普通话使用能力,又培养了人民使用一些生产技术的能力增强了该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竞争力,提高了本地人民用所学技术创业的能力;三就是要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直通家家户户的普通话教学和宣传,营造出良好的推广普通话的环境。

其次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政府应组织好语言资源发掘队伍,深入地方了解语言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语言保护和开发规划。如广西壮族人民将用民族语言编撰并广为流传的《布洛陀》《莫一大王》《白鸽姑娘》等戏剧表演与当地古镇旅游资源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形成了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疆、陕西、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更应该培养少数民族人提高双语互通互译能力,研发互译技术,为国家经济振兴政策提供可利用的语言人才。除此之外各地开设语言学科的高校更应该积极帮助国家语言扶贫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设立“家乡话研究”等专题项目,鼓励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记录、研究本民族的语言,学生毕业后也可进入语言相关产业继续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尽一份力。总之,对待少数民族的语言资源,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利用好新媒体资源,抽出部分语言资源开发的红利进行语言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多多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相关书籍手册等,方便学习和传播。

再次还要注意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公职人员和外来企业工作人员的普通话能力和方言能力,建立好督查机制,不能让语言能力不达标的人做上传下达的工作。同时完善长效的语言扶贫志愿服务系统,鼓励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干部和贫困人民进行语言帮扶活动,保障其语言使用能力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除了以上几种语言扶贫措施外,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还应继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更符合本地发展需求的扶贫举措。语言扶贫的路径是多样性的,只要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政府都该予以支持和鼓励。

五 、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与语言资源保护的关系

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普通话,就会面临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相互冲突的局面,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应该绕过,应予以重视并想办法解决。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在各行各业各地各处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必须要全民普及,提高普通话的普及率也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本族的语言作为其宝贵非物质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也应该加以保护和发扬。所以在语言扶贫的进程中,既要坚定推广普通话,又要有语言保护意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形成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互促互补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政府一要切实落实好“双语学校”的建设,让少数民族儿童既能学习普通话,也能学习本族语言。二要支持鼓励少数民族语言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宣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使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享受到本族语言应用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三要积极抢救濒危语言,将剩余人口少或者使用人口少的少数民族语记录下来,形成音频及书面资料,延缓或阻止濒危语言的灭绝。

[参 考 文 献 ]

[1]李宇明. 修筑扶贫脱贫的语言大道[M]// 郭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5.

[2]郝琳. 语言扶贫有助于永久脱贫[N].中国教育报,2018-05-31(5).

[3]王春辉. 精准扶贫需要语言教育协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06(3).

[4]王海兰. 深化语言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18(9).

[5]郑长德. 200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变化的族际比较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中图分类号 ]H1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292(2019)02-0088-04

[收稿日期 ]2018-12-18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语委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俄语言政策对比研究”(YB135-67)

[作者简介 ]史维国,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刘昕怡,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责任编辑 薄 刚]

标签:;  ;  ;  ;  ;  ;  

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效应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