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_日本工业论文

论利用高技术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技术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缺乏后劲

1995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08.5亿美元,与1994年相比,净增442.3亿美元,增长18.6%。其中,出口额为1487.7亿美元,增长率为22.9%;进口额为1320.8亿美元,增长率为14.2%,全年贸易顺差166.9亿美元[①]。出口额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四年排名世界第11位。我国出口商品在不断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已成为世界贸易中不可忽视的贸易大国。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从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来看,1993年美国为12.6%,德国为9.9%,日本为9.8%,我国仅为2.5%(见表1)。单纯就出口额来讲,我国出口额约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5,占日本的1/4,约占比利时—卢森堡的79.3%,也只有香港的68.1%(见表2)。而我国的人口达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显然我国现在的出口规模是与大国的身份不相称的。但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又遇到许多困难。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4)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我国出口商品额同世界主要国家出口商品额的比较

表2 (中国商品出口额/外国商品出口额)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4)》的相关数据计算。

(一)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从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两大类商品的变化上看,出口构成确实有很大的改善。初级品的出口处于下降的趋势,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则处于上升的趋势。初级产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降至1994年的16.3%,同期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49.7%上升至83.7%[②]。199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1272.8亿美元,增长率为25.6%,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85.6%,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438.6亿美元,增长率37.2%,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③]。长期以来由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终于转变为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已开始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表明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但如果进一步剖析中国制成品的出口构成就会发现,大多数出口的制成品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低档次的劳动密集产品,或者是粗加工和初加工品。1992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为846.4亿美元,其中出口超10亿美元的商品有:服装占出口总额的9.1%,原油占3.3%,棉布占2.4%,电讯设备占2.1%,家用电器占2.0%,棉针织品占1.7%,玉米占1.4%,抽纱占1.3%,钢材占1.3%[④]。1993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920.0亿美元,其中出口超10亿美元的商品是:服装占出口总额的12.2%,家用电器占3.5%,原油占2.6%,电讯设备占2.5%,棉布占2.3%,棉针织品占1.9%,玩具占1.6%,毛针织品占1.6%,抽纱占1.4%,玉米占1.4%,体育用品占1.3%,棉针织品占1.1%,皮鞋占1.1%[⑤]。1994年在1210亿美元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包括粮油、畜产、矿产、燃料类资源性产品占16.3%;轻纺产品包括服装、丝绸、鞋类、百货、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性工业制成品占57.3%;机械、运输设备及电子、化工产品类技术密集性工业制成品只占26.4%[⑥]。即便是1995年出口相对比重较高的机电产品,也有相当数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档次较低。总之,近几年来出口增长很快的是服装、棉布、棉针织品,毛针织品,轻工产品多数是低档、低值、劳动高度密集的产品,机电产品也是手工工具、机械零部件、元器件、消费性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仍是很低级的。

虽然世界出口商品贸易额中,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在其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的高收入国家高技术商品贸易的比例已占50%左右(见表3)。

表3 经合组织成员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刘彦:《世界高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中国国情国力》1996年第5期。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出口结构上已不是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差别,而主要是制造业中传统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普通机械等与高技术产品的差别。

(二)出口商品质量不高。比如丝绸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古代就有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倍受中东和欧洲国家的青睐。生丝出口量和绸缎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和40%,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之一。可是,由于丝绸质量下降,造成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1994年,我国生丝出口价比1991年下降62%;我国一些丝绸制成品由于质次,进不了国外的大商店,只能在街头地摊销售,直接影响了我国丝绸的声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蚕茧大战带来的蚕茧质量问题,使生丝质量及丝绸产品得不到质量保证;二是我国丝绸纺织设备和工艺落后[⑦]。后一条是影响丝绸质量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空间有限。一是国际市场容量有限,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近年趋于稳定,增长额不大。二是亚洲“四小龙”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生产结构和商品结构与我国大体相似,彼此之间的竞争大于其互补性,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对手,贸易摩擦、纠纷逐年增长。三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进口国限制。80年代,发达国家普遍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有竞争力的制成品征收高关税,特别是以多样化的非关税限制进口。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1年报告,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每年在农产品方面蒙受损失达1000亿美元,纺织品方面损失500亿美元[⑧]。而且,西欧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墨西哥等,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实行反倾销案不断增加。据统计,针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反倾销案件,70年代共2起,80年代平均每年6起,1990~1994年间年平均25起[⑨]。这些反倾销案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四是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在下降,劳动密集的范围在缩小。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包括纺织业将实现高级自动化。另外,劳动密集产业的增值有限,不能提供推动经济起飞所需要的动力和后劲。消极利用别国抛弃的低级产业,只能成为他人的垫脚石,而难以为自己的提高奠定基础。例如,如果日本当年听从美、日正统经济学家依靠轻纺工业的主张的话,那么日本现在就会仍是低度开发国家[⑩]。

(四)出口成本增加,而售价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将进一步下降。一方面国内工资处于上升的趋势,会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大量高技术的应用,它们的同类产品不仅性能优良,而且成本下降,从而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如不改变这种状况,贸易利益将逐渐丧失。

(五)国际名牌产品不多。从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和出口总量的关系上看,我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上是“以量取胜”,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达到扩大出口收汇的目的。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产品大部分是初加工、粗加工、低档次、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缺乏国际名牌产品。

二、高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其实质是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高技术,谁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高技术具有在传统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内部使用范围广、渗透性强的特点,高技术不仅能靠自身市场开发的能力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且还能够应用于传统产业及其他高技术产业领域,以提高整个生产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高技术创造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高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将高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用于Walkman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其效率,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在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见表4)。再比如,50年代日本首先打入美国消费类的机电产品市场的各种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主要得益于日本在光学仪器制造技术方面领先,产品成本较低。因此,它的这类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大大低于美国产品,甚至低于德国产品,于是赢得了消费者(11)。

表4 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产生的效果

使用传统技术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

动用设备数(个)97 45

工作人员(名) 60 10

工作时间(指数) 100 33

产品价格(美元)39 32

资料来源:山东省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编译:《韩国尖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1993年,第22页。

(二)利用高技术创造产品的别具一格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使产品向多品种、少批量化方向发展。因此,加快产品设计,改进加工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实现自动控制,发展柔性制造系统,成为达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

(三)利用高技术创造新产品。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开发新产品的企业要冒很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将会发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不断变化,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本国和外国公司的竞争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它们的产品将被淘汰(12)。而那些能把握高技术发展方向、适应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的企业往往能获得极大的发展。索尼公司推出晶体管收音机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50年代初,索尼公司冒着风险从美国引进刚问世不久的晶体管生产高技术,对它进行国产化。当时,人们对晶体管的应用潜力普遍认识不足,就连晶体管的发源地美国,人们也认为它“只是能用来做助听器一类的东西”。然而,富有创新精神的索尼公司领导人有远见卓识,觉察到晶体管的巨大应用潜力,决定从美国引进技术专利。起初,日本通产省对他们的许可申请执意不允许,认为“这样一家小企业要支付如此巨大的专利费(约900万日元)是轻率的、欠考虑的”。三井银行也不批准索尼公司的贷款请求,理由是“晶体管不就是真空管的代用品吗”?但索尼公司克服重重阻力引进了这项技术。在晶体管生产取得成功后,公司并未满足于将其用于市场容量狭小的助听器上,而瞄准了“谁都要买的大众化产品收音机上”,经过了一系列创新,终于在1954年试制成功日本最早的晶体管收音机,并成功地将其打入市场,在第一年里,索尼公司就卖出了100万个TR-55型收音机。索尼公司由此开始了突飞猛进的技术开发和公司业务的快速成长(13)。

(四)利用高技术促使传统产品更新换代。将高技术应用于传统产品的改造上,使传统产品向高性能、多功能、低消耗、高附加值转化,能够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例如,微电子技术应用于仪器仪表产品中,使仪器仪表的性能大大提高,又由于各种通用数字控制器和可编程序的应用,使仪器仪表可实现各种控制功能,产品的可靠性增强(14)。

(五)利用高技术创造产品的品质优势。设备的技术水平关系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企业现代化的程度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用高技术改造传统设备,更新现有的设备,是提高经济素质和企业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5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企业中最弱的环节是轧钢部门产品质量低劣、劳动生率低,他们把引进先进的轧钢设备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结果使钢材质量大大提高,成本亦降低,国际竞争力增强。以后,又从国外引进大型高炉和氧气顶转炉炼钢技术,使日本的钢铁企业得到全面的技术改造,实现了设备的现代化(15),结果50年代末,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领先地位受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又如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以前只是一个资产不足100万元的集体小厂,1987年后利用德国KBC公司1000万马克资金,引进了一条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阔幅真丝印染线,并经过消化吸收,不断地用高技术改造企业,企业生产技术、产品档次和质量大大超过同行业厂家,其产品可以与意大利的高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比高低(16)。

三、利用高技术创造和保持我国名牌产品

名牌产品是上述几种优势的综合体现,而高技术是塑造现代名牌的物质基础。我国有一些企业由于大力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产生了一部分在国际市场上有地位、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一)用高技术创造新名牌产品。海尔集团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是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称雄国内外市场的实业集团,其产品以优良品质、别具一格的优势享誉海内外,先后取得了国内冰箱行业第一枚国优金牌、国家质量管理奖、国家一级企业、全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等数项国家级最高荣誉;而且通过了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德国的VDE等国际认证,特别是1992年4月在国内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国际质量组织的最高标准ISO9001认证,跻身于合格的世界级供应商行列。海尔冰箱在欧洲市场上的售价高于同类意大利产品,销售情况也比它们更看好,给中国产品“只能属于地摊货”之说以有力的回击,提高了中国货的声誉,海尔创立名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在国内国外两大空间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搞技术创新。1985年海尔(当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初始,当地市场上的冰箱都是二星、三星级。海尔的决策层看到国际上先进的冰箱已发展到四星级(深冷速冻),于是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创业思路,决定撇开二星、三星,一开始就干四星级的冰箱。这中间的跨度是相当大的,单靠海尔自己的力量是肯定不行的,于是海尔的经营者把自己的想法、创意化为设计特征,然后把设计任务分解开来,发挥自己的长处,借助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并争取国外一些专家的帮助,开展了四星级冰箱的试制,很快拿出样机,又在制冷系统上做了改进,然后又开始了从四星级到国内第一代大冷冻——220升室冰箱的研制。问世后十分畅销,在其后的四年多里,一直是海尔的支柱产品。90年代,为了使海尔冰箱尽快打入欧洲市场,必须在减少50%氟里昂方面取得成功。于是,海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国外公司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与有关研究机构联合开发,就在短短的1年时间内,全部消化了所引进的技术,开发出了“超级节能无氟冰箱”。这种冰箱节能效果比普通冰箱高42%,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性降低了97%。1994年4月21日,海尔与惠尔普公司作为全球仅有的两家生产节能低氟冰箱的公司参加了“世界地球日博览会”活动,这标志着海尔在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制造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前沿的水平,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声誉大为提高,尔后,海尔冰箱顺利地打入欧洲市场(17)。

(二)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保持国际名牌地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产品如丝绸、陶瓷驰名中外。可是,由于西方国家将高技术应用于传统产品的改造,而我国企业在很长时期内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法和工艺,产品就显得落后了。高技术的应用,可振兴我国的传统工业和传统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利用高技术改造、振兴传统产品的生产方面我国有一些企业作得很好。例如,广东佛陶集团,利用高新技术不断改进传统陶瓷产品的生产,创造了辉煌的经营业绩,使一个70年代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镇办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企业集团。从80年代开始,该企业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技术改造,把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986~1990年间,全公司投入技术改造的资金达4.17亿元,共引进设备300多台(套),先后消化、吸收、研制出各种设备394台,建成53条自动生产线。在1991~1995年,他们又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全面采用微电脑控制生产。现在,整个集团的技术装备已具有8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有些已达到了9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通过高新技术的改造,该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产品已销售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使是陶瓷生产大国的日本,该国伊丹市也选用该公司的麻石砖铺贴了一条命名为“佛山路”的马路(18)。

注释:

[①]邱希淳:《外贸:矛盾的95年转折的96年——兼谈外贸企业的发展》,《广东大经贸》1996年第3期。

[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版)提供的资料计算。

[③]同[①]。

[④]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3)》提供的资料计算。

[⑤]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4)》提供的资料计算。

[⑥]李牧:《论我国出口产业梯度发展战略》,1995年8月12日《国际商报》。

[⑦]刘景江:《造成我国丝绸生产与出口困境的原因与对策》,《商业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⑧]卫灵:《不断扩大的南北经济差距》,《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年第11期。

[⑨]梅新育:《关于中小企业低价出口商品的体制根源及改革》,《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第9期。

[⑩]鲍克、周卫民:《现代科学技术与对外经济发展》,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11)马溶、徐迅:《技术引进是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问题》1991年第6期。

(1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13)(美)汤姆·福里斯特:《硅海武士》,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6页。

(14) (15)刘富华:《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科学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6)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依靠高新技术振兴传统产业》,《中国科技论坛》1995年第5期。

(17)徐荣凯、傅家骥主编:《中国轻工企业技术创新先驱22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278页。

(18)同(17),第117~118页。

标签:;  ;  

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_日本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