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新经济”看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日本受泡沫经济的打击,长期低迷,步履维艰,而美国经济实现了从1991年3月以来持续稳定的增长。 美国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美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一)制定促进高技术发展的“新经济政策”
早在80年代,美国针对本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和日本、欧洲的挑战,开始研究结构调整和产品竞争力问题,确立加强高科技开发,加大半导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力度。克林顿上任后明确把经济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重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1993年克林顿总统在硅谷发表《技术为经济增长服务: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针》,制定、实施了综合性的国家技术政策,以便“技术对持续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生活质量和国防的贡献最大化”。“新经济政策”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高科技发展为基础,促进了经济繁荣。
1、加大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
1994年,美国在高技术研究和开发投资达17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6%,美国近几年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特别加大对与信息相关的产业的投资。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每年对信息产业投资均超过1000亿美元,1996年对电脑及通讯软件设备投资达2120亿美元。(注:《国际展望》1998年第5期,第11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美国在电脑关键部件及软件方面占绝对优势,1990年,美国控制世界微处理机市场的75%,到1993年,美国控制份额上升到90%。在软件方面,美国微软公司供应的软件操作系统占世界份额的80%,应用软件占世界份额的50%。
2、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美国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管理模式使汽车、钢铁等行业恢复了活力,重新取得世界竞争力。信息技术具有产值“倍增效应”,使非资源变成资源,运用到公司的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产品更新快,形成规模经济,成本不断下降,刺激消费需求,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3、制定和实施政府与企业合作计划
美国1988年制定《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强化政府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授权美国商务部实施两项计划:一是先进技术计划,旨在促进未来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政府与企业合作计划;二是制造业发展合作计划,为38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援助。政府与企业技术合作计划加强了技术情报服务,加速了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二)美国“新经济”的特点
1、美国经济出现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三高三低良性发展态势。 三高:(1)经济增长率高,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高达3.7%。(2 )综合竞争力提高,美国已连续几年高居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首位。 (3)企业利润高,全球50家最盈利企业中,美国占31家。三低:(1 )失业率低,1997年9月失业率为4.9%,接近充分就业。(2 )通货膨胀率低,1997年第3季度降至1.4%,为30年来最低。(3)财政赤字降低, 联邦政府赤字,1992年为2094亿美元,1996年为1073亿美元,1997年为226亿美元,是1974年以来最低的,仅占国内生产总值0.3%。
2、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
美国电子协会与纳斯达克股票公司不久前共同发表题为《电脑空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报告。报告根据商务部发表的产业发展状况,将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系统统称为信息产业。随着通信系统向数字化过渡,这三个领域已结成一体。 从1990 年到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产值上升到8660亿美元,增长57%,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已超过基建、食品和汽车制造业, 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期内雇用员工426万人, 增加7.2%。
3、美国“新经济”是知识经济
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美国“新经济”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知识性日益明显。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认为,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因素,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是重塑全球经济的决定力量。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中具有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地位。知识经济虽然有其固有的周期,但不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限制,它以知识为基础,通过高科技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并改变社会生产、流通、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从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4、美国经济向信息时代迈进
信息产业发展带动美国经济由工业化阶段向信息化阶段迈进,美国产业结构迅速升级。信息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生产内容。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济增长中技术、知识含量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档次、规格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生产效益和生产率的提高。9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是1970 ~1990年年均增长率的2倍多。
美国经济率先进入以信息为特征的“第五长周期”,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
美国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而我国还处在工业化阶段,面临双重转变的任务,中国日益感到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震憾与压力。如何抓住机遇,发挥后发效应,缩短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差距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走知识经济的路子,用知识投入代替物质投入,借助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中国经济跨世纪的腾飞。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研究的基础上,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1992年以来,国家通过组织实施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 重点工业试验项目计划及给予企业在科技投入、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进科技进步。
1980年至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每年以24.17%的速度增长, 比全国工业平均增长率21.19%高出近3个百分点。1995年高技术产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05%,占全部职工人数的8.4%。我国陆续建成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实现收入23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万元。民营科技发展迅速,1996年达5万家,从业人员200万,全年实现收入3700亿元。(注:《科技管理》,1997年,第12期,第48页。)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虽然在二十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等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有些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面临扩大的压力,这使我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科技投入不足
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不足,总体水平偏低,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0.7%降至1996年的0.5%,处于发展中国家中下水平。1996年发达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发展中国家平均也达1%左右。
科研经费不足严重阻碍我国高科技发展,许多科研项目苦于没有经费被迫停止,科技人员待遇过低,人才流失极其严重。据1997年国家教委统计: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7万,其中学成回国的只有9万人。中科院院士、 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敏教授说:我国科技队伍青黄不接,人才断层问题不是严重,而是绝对严重。(注:《服务导报》,1998年4月11日。)
2、技术落后,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西方20年,国内许多企业面临跨国公司优势技术竞争的压力。如电子业,市场扩大与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国内许多电子器件和计算机生产企业举步维艰,本国品牌所剩无几,大批企业正演化为外国产品的组装厂或代理公司。 我国软件产业市场占有率不足20%,甚至落后于印度,无线通讯设备国外公司占有率高达90%,居垄断地位。国内VCD生产商逾百家, 但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几家跨国公司手中,它们是巨额利润的获得者。
3、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效率低
我国企业对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自我开发的动力不足。由于科技体制的某些弊端,造成科研机构与生产脱节,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长、效益差。“八五”期间, 我国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5000项,1996年仅国家级科技成果就有2000项,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还不多。以农业科技为例,我国每年成果6000项,推广率1/3,一些农业发达国家推广一项成熟技术一般要一、二年,我国则要七、八年。
4、高收益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明显
近20年来,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同期工业平均数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这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相悖。我国高技术产业高收益和低能耗不显著。
5、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信息产业规模和水平都处于落后状态,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水平,信息产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信息产业规模可以通过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比例来反映。从1970年起,美、日、英、法等国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劳动力的30%,这几国的信息人员1950年后,每5年增加约2.8%,而我国信息就业人数从1952年起到1982年只增加4.8%,平均每5年只增加0.8%。 信息化指数测算表明,1973年美、日、英、法等国信息化指数为531、221 、209、210,而中国1990年才达到61.7。
信息资料开发水平低,导致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高,我国生产1 美元产品的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5 倍, 而消耗信息资源为发达国家的10%。(注:《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2期,第44页。)
6、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至今仍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数量型资源配置机制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质量型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如发达国家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70%,一些新兴工业国也超过50%,而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改革前基本上是负数,近几年上升至30~40%。又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表明,在过去10年左右时间,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1992年中国人均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6.2%,这个差距是相当大的。(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第8页。)
三
邓小平说,“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就要努力消除阻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要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要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自我创新的能力。
(一)加速科技体制的改革
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下的科技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如严重挫伤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研与生产脱节,管理、运行机制僵化,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加速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几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大后,这一进程加快。(1)提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科技生产联合体, 肯定了非国有科技企业的作用。(2)改变科技投入的目标与方式, 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利用股份制等多元化的投入体系。(3)改革产权制度, 技术成果不只是商品化,而且是技术成果资本化,可以参加分配,可以作为股份引入,这为不同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提供了机遇。
(二)加速高科技产业开发的立法
我国对高科技产业重点扶持,实行“产业倾斜”政策,但要使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高速成长,单靠政府行政指导还不够,必须将行政指导、国家战略和法律手段相结合,通过立法确认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地位,对高技术实行重点保护,从而使该产业具有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环境。
《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已部分涉及到对知识产权和名优产品的保护,打击盗版及伪劣产品。若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法》将会涉及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设立、认定,高新技术产品的检测、出口,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保护等诸多方面,客观反映高科技运行的规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即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业整体规模庞大,数量扩张阶段基本完成,经济增长转入以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时期,能源、原材料、一般工业制成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多数工业品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薄弱,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技术产业处于发展阶段,加工工业能力过剩、水平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规模经济效益差。产业结构性调整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
朱镕基总理提出新一届政府的任务是确保国民经济增长8%,通货膨胀控制在3%,解决职工下岗问题关键在于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四)制定总体规划及目标
国家科委确定抓“七个一批”和实现十、百、千目标,以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七个一批即:(1)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 运行机制灵活、政策法规配套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占52个开发区1/3左右,每个开发区产值达100亿元以上。(2)培植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和产业基地,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每个产业达100亿元规模。(3)抓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辐射大中型传统企业的示范企业。(4 )支持一批民营高科技企业上规模。(5)抓一批乡镇企业,技术上档次, 管理现代化。(6)抓一批集团和跨国公司,百个公司产值50~100亿元。(7)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开拓进取的管理人才。十、 百、千指到2000年,全国高新技术领域培育10个产值超百亿元集团、跨国公司,100个产值在10~50亿元大企业和集团,1000 个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五)增加政府投入,提高企业在科技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研究和开发投入强度不够以及企业消化吸收及自主开发力度不够,限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对高技术产业进行经济扶植和政策支持,在融资、贷款、出口、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到本世纪末,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应上升到33~35%,研究和开发投资占GNP比重应提高到1.5~1.8%,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应提高到3.8~4%,促进企业扩大技术开发投资,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强化应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扶植非国有高科技企业
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应以发展信息产业为重点和突破口,信息产业的腾飞将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推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据悉,信息产业部将筹组30家年销售额在百亿元以上的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生产集成电路、电脑软硬件、电讯、新一代数字式音频及视频产品,以及交通、能源、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电子产品。
信息产业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90年代平均年增长率27.3%,1997年实现总产值3750亿元,位居全球第七位。
扶植新兴的非国有高科技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化。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有的很快能成长为大型骨干企业,如深圳华为公司和北京四通公司,它们是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典型。
我国在安排国家高科技建设项目的同时,应把支持这些企业发展视为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实现科教兴国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只要我们学习、借鉴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就一定能为中国经济跨世纪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