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在高职思政课运用的现状和对策论文_宋鉴

本土资源在高职思政课运用的现状和对策论文_宋鉴

(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本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本文以襄阳为例,结合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本土资源材料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本土资源 思政课 高职 现状 对策

“一方乡土,一方文化”,本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高职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运用乡土资源的机会,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乡土化的可能,每个知识点只要用心挖掘,都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本土资源是指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且与某一地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而且能够为学生耳熟能详。高职院校有两门主干思政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特别是《概论》课内容繁多,理论性强,文字枯燥,可读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经过多年的高校政治课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一个成功的教育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培养以及成长发展都离不开滋养他的乡土,思想政治教学应跟学生生活的乡土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幅员辽阔造就了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因而政治教学的本土素材资源也就具有了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襄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文化禀赋独特丰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

襄阳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荆楚文化资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以《楚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为题,提出了楚文化的五个特质,即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吐纳百川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和众安民的和谐理念,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些楚人精神、楚人风俗、楚人文学、楚人艺术,今天仍然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2)三国文化资源。襄阳是东汉末三国初荆州的首府,是当时荆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并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作为“三国文化之乡”的襄阳,有着十分丰厚的三国历史文化底蕴。《三国演义》有32回与襄阳有关,襄阳是三国史实及三国故事频发地,曹操南征荆州、关羽“水淹七军”等精彩战事就发生在襄阳;三国最耀眼的人物之一诸葛亮出自襄阳隆中,千古名相诸葛亮在此拜访名师、广交士林、刻苦读书、修身养性,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谋略。

(3)名人文化资源。襄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襄阳不仅诞生和孕育许多著名的本籍名人,而且还吸引了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医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大诗人来此隐居、求学、著书、传道。如著名辞赋家宋玉,更始帝刘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襄阳大名士庞德公,一代名相诸葛亮,“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五言律诗的开拓者杜审言及其孙“诗圣”杜甫,唐代名臣张柬之,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以及张继、皮日休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著名佛学家释道安,还有领导白莲教反清起义的王聪儿,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的刘公,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发运用本土素材资源具有着重要的价值。王维《杂诗》云:“君是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将本土素材资源与政治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故土的距离,增进学生对故土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本土素材资源,符合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感染力,将理论与实践、实际相结合,也提高了学生认知与探索、调查、表达、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如何将本土素材资源巧妙地运用于政治教学对本学科老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与专业技能。

然而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本土素材资源却往往被忽略,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存着一些问题与困境。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习惯于使用现成的课本教材,养成了教学惰性,把课本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使得一些教师不敢突破教材、超越教材,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把教学仅仅理解为钻研教材,而忽视对本土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一些教师课堂概念单一狭窄,仅把它理解为短短45分钟的一节课,缺乏课前课后在学生对本土素材资源探索与认识方面的引导,使得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地区经济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状况。

二、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缺失。在很多学校的教师结构中,有相当多的教师是外省、外地市招聘来的,因此他们本身对本地区的社会情况缺乏了解和情感基础,而很多当地教师也忽视本土素材资源的价值,不具备足够丰富的本土素材信息,因此很难将本土素材资源与政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本土素材资源的利用率就难以提高。由于一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局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陈旧,搜集、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弱,课堂驾驭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只求专不求博等,使得他们在积累、甄别、筛选、组织和运用本土素材资源时就陷入了困境或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本土资源在激活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福建日报曾经载文指出,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感叹的那样:“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故乡感情越来越淡薄,到城市上学、工作后,过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乡土文化是养育人的精神之源和文化之根。今天的孩子如果不知家乡的人文历史、独特民俗、传统技艺,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缺失和遗憾,无疑将把乡土文化推向濒临失传的境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很多学生乡土意识薄弱,乡土情感淡薄,不关心、不重视本土的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言则“北上广”“英美日”,向往外面的世界,对乡土的认识与了解反而不如对远方世界的了解。

四、地方政府、学校不重视本土资源在政治教学中的推广与运用。地方政府与学校对本土资源的开发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组织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对本土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缺乏行之有效可供参考的资料。本土资源可供参考的资料少,尤其是农村学校受物质等一些条件的限制,图书资料更是匮乏。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去摸索,既要保证本土素材资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要保证本土素材资源运用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既费时费力,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效率和运用效果,从而也降低了教师积极开发和运用本土资源的意愿。

如何破解本土素材资源在教学运用中遇到的困境,真正发挥本土素材资源的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态度决定一切,理念引导行动。教师要打破原有的唯教材为本的观念,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重视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土素材资源在政治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对师生自我成长、对乡土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次,教师应储备丰富的本土素材资源。俗话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引领着课堂进程和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向。要在政治教学中能有效融入本土素材资源,教师应对本土的自然地理环境、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有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留心观察,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图书馆、实地考察调研等多种平台与渠道搜集和挖掘本土素材资源,做好积累,进行整合并分门别类,建立本土素材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教学运用中做到有备无患、信手拈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因此本土素材资源的积累不是一个静态而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乡土经济社会变化情况,更新本土素材资源库,才能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体现教学的时代气息。

再次,教师要合理运用本土资源。如何把教师储备的本土资源“这桶水”用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与其他老师互相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本土素材资源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二者的结合不能偏离教学的主题。教师不能漫无目的地选择本土素材资源,应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寻找本土资源与政治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精心甄别、筛选出合适的精炼的本土资源巧妙融入教学,避免走过场,出现“多而不精、华而不实、趣而无味”的错误倾向,从而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感悟。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这种呈现方式外,对本土资源的呈现也可采用视频、图片、音乐、实物、演示等方法,既能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非常自然地感悟到襄阳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增强了他们对生长的这片土地的自豪感。

四、要发挥学生在本土资源运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使本土资源在政治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化知识、资源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小组调研等多种形式,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融入本土生活中去探索和增长本土知识,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其与家乡之间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不要急于充当“给予者”的角色,本土素材资源也可由学生主动呈现,交流展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并及时进行评价,以调动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联系、分析本土素材资源的积极性。

最后,要发挥地方政府与学校的作用。地方政府与学校要充分重视本土素材资源的育人功能和在教学中的价值,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在这方面的投入和本土素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力度。

总之,本土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视它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学校、政府作用,群力群策,才能将本土素材资源与思想政治教学真正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激发思想政治教学的活力,展示思想政治教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宋鉴(1968年-),男,湖北黄冈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宋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本土资源在高职思政课运用的现状和对策论文_宋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