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娃娃家》主题学习中尝试创设多元自主学习环境论文_王沈弘

在《娃娃家》主题学习中尝试创设多元自主学习环境论文_王沈弘

(本溪路幼儿园,上海市 200092)

背景:

本学期,我们以“自主活动课堂”为载体推进课堂文化转型,也就是,教师在活动实施中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选择,以求课堂更加贴近幼儿的经验和实际需求。在自主活动课堂中,我们强调幼儿主体参与,鼓励幼儿自主活动,允许幼儿的差异发展,最终引导幼儿体验成功。自主活动课堂的内在机制是“需要”: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需要的类型,尽可能创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在自主活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五大原则:弹性时空原则、丰富原创原则、多元整合原则、自主体验原则和有效互动原则。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小班主题学习的内容,本学期我们在实践探究,如何在原有的空间格局中,根据“弹性时空原则”,创设多元环境,以推进小班幼儿的“自主活动课堂”的开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在幼儿的自主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使幼儿拥有能够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权利,也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与发现。

实录:

9月中旬,小班的孩子都慢慢地摆脱了分离焦虑,开始适应起了幼儿园的活动。随着一日作息的正常开展,也慢慢开启了小班第一个主题的学习——《娃娃家》。

在学习活动《办家家》中,教师提问:“爸爸妈妈一般在家里做些什么?”奥斯卡回答:“我的妈妈在家里会烧饭给我吃。”枫枫回答:“爸爸会陪我一起玩游戏、带我出去玩。”阳阳回答:“我的妈妈会教我做作业,爸爸会教我玩滑板车。”

这是,毛豆回答:“我的妈妈在家里会打扫房间,洗衣服,拖地板。有时候,她还会做好吃的给我吃。在我小的时候,妈妈还会照顾我,给我吃奶,帮我洗澡。在我生病的时候带去看医生,给我吃药……”

毛豆兴冲冲地说了好多关于爸爸妈妈的事情,而此时我发现,其他孩子并没有倾听的耐心。紧接着,当我提问:“爸爸妈妈在家里除了烧饭,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呀?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小宝宝的吗?”孩子们更是陷入了一阵沉默……

此时,我只能试着用图片与提问,试图引导孩子们说出正确答案,原本预计是一场热烈讨论的活动,最终沦落为一次“尬聊”。

小班孩子的已有经验都来自于生活,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做的事情,都是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他们模仿爸爸妈妈做的一些行为,也是在现实中可能经历过的。从孩子们的口中,我不难看出,一些父母忙于工作,生活中缺少他们照顾孩子的身影;而一些父母更关注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了生活经验对孩子同样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娃娃家的学习活动中,听到的孩子回答的内容比较单一,不少孩子都有着相同的答案。

而当毛豆出现不同的答案时,其他孩子却没有耐心聆听了。小班幼儿处于语言表达的爆发期,他们更愿意说而不是倾听;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还不能够支持他们根据同伴的话、想象出一个场景,因此,说的孩子兴冲冲、听的孩子没兴趣。

而在这样的课堂中,显然教师就变成了主角。幼儿没有积极地回答、幼儿之间没有产生互动,只能靠着教师抛出一个有一个的问题,串联起整个活动的内容,幼儿也只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共鸣,没有已有经验的整理和升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多元环境”不只是包括教室中提前预设的主题墙面环境,更包括了幼儿园园舍环境、活动室这些现有的物质环境,还需要注意创设小班幼儿熟悉的、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适合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氛围,从而引发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

1.利用实物环境,开展体验活动

在《娃娃家》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预先创设了主题环境——全家福,让幼儿能够通过照片,联想到爸爸妈妈共同生活的经历。其次,我把学习活动《扮家家》的地点换到“溪嬉家园”体验室,让幼儿在这个真实情景中,边玩边说。

当幼儿进入“溪嬉家园”后,立刻发现了“溪嬉家园”的“一室一厅一卫”的格局,幼儿们会自主地进入不同的区域,参观体验。尤其在厨房里,当幼儿们看到冰箱、烤箱、微波炉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到:“这是我妈妈给我烤蛋糕用的。”“我家也有这样的冰箱,里面放着妈妈给我准备的牛奶、鸡蛋。”“爸爸会用微波炉给我热菜。”而在客厅中的幼儿,也会自主地模仿起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样子,拖地、洗衣、整理衣服……

在最后交流中,教师则选择了视频和照片的形式,让幼儿们一边说、一边看,引发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了共同的学习经验。

2.创设多媒体环境,唤醒已有经验

在《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本领大》中,需要幼儿能够分享在家中,爸爸妈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家园互动,让爸爸妈妈们拍摄一段录像,记录下家里爸爸妈妈照顾幼儿的一个小事情。在学习活动中,幼儿们通过分享自己的视频,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予幼儿模仿爸爸妈妈提供经验。

我们还开展了“我来做爸爸、我来做妈妈”的小活动,邀请家中的爸爸妈妈做一次小宝宝,请幼儿回家照顾自己的爸爸妈妈,并且留下视频记录,让幼儿带来幼儿园和其他幼儿分享。通过这个家园共育的新形式,我们将学习活动的“课堂”延伸到家庭当中,幼儿模拟照顾小宝宝的互动中,幼儿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以激发对爸爸妈妈的情感。

3.开展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除了开展《办家家》、《爸爸妈妈本领大》、《烧菜》这些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我们还利用了放学前的碎片时间,开展了简单的谈话活动,而谈话的主题内容往往都是来源于幼儿在预设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当天角色游戏中关于娃娃家的某个疑问。通话和幼儿的谈话,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鼓励幼儿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和学习;通过布置一个小任务,例如回家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帮爸爸妈妈捶捶背等,试图将《娃娃家》的主题学习延伸到家庭教育中,通过家园共育,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氛围。

通过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环境创设,我们把《娃娃家》的主题学习,以一种浸润式的方式融入了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中,从中我看到,孩子们能够表述的话题变多了,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抛出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加多的回应;而因为有了共同经验,愿意倾听的孩子也变多了,也产生了不少生生互动。也正是因为这些火花的碰撞,孩子们会不断有新的疑问、新的需求,而在教师预设活动外搭建的平台,又给他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计划,更加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学习——提问——解决”这一循环中,孩子们逐渐尝试变为学习的主体,而我作为教师,我试着慢慢地从“领导者”变为“辅助者”,在课程文化转型的实践中,提升了课程领导力。

作者简介:王沈弘(1992-),女,浙江启东人,职称:小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论文作者:王沈弘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在《娃娃家》主题学习中尝试创设多元自主学习环境论文_王沈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