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并研究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治疗和用药规律。方法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共选入18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的中医辩证治疗情况和用药的规律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结果 本研究共应用了中药药材2329味,涉及到药材的种类98种,本研究的182例患者,心衰主要症状为以气虚为主,其次有血瘀、水饮、阳虚和阴虚和痰浊,对用药规律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182例患者全部选择使用汤剂治疗,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活血化瘀类药物,其次为补气类药物,之后为利水渗湿药。本研究182例患者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治疗有效率为100%,本研究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结论 临床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为患者选择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患者,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路径,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
关键词:慢性心衰;中医辨证治疗;用药规律
慢性心衰也是慢性心力衰竭,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出现的一种隐藏的综合征,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气短主要表现为气短、踝部水肿和疲惫,患者的主要体征表现为颈静脉压升高,而且患者肺部有湿啰音情况,心尖异位搏动[1]。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临床上对于这种病情应该予以干预和治疗。最近这些年临床选择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于慢性心衰进行治疗不断的进行开展,并且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所以本研究基于此分析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治疗和相关的用药规律,并且将相关的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共选入1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98例,患者的年龄为62~8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71.5±6.4)岁。本研究所有患者的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为(4.5±0.8)年。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本研究排除中医四诊资料不全的患者,本研究排除在住院期间没有遵医嘱服药的患者,排除依从性较差或者失访的患者。本研究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通过我阅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1.2方法
根据相关的标准制定慢性心力衰竭的回顾性研究调查表,主要通过两名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对于调查表进行重新的复核,并且进行数据的录入,主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基础病情、中西医诊断情况、辩证分型治疗、临床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同时分别提取患者的,气虚、血瘀、阴虚、阳虚、痰浊和水饮等六个症型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学软件版本为IBM公司的SPSS23.0,P<0.05表示差异明显,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型分布
本研究所选择182例慢性心衰的患者,中国中医诊断,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接着依次排序为血瘀、水饮、阳虚、阴虚、痰浊。具体情况请详见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证型表现(n/%)
3.讨论
从本研究调查来看,本研究人群的年龄相对较大。对于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对于生活方式进行改善,并且要不断的长期的做好调理工作,从中医的调理角度来看,中医药的调理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稳定[2]。
本研究表明,对于慢性心衰的患者大部分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对于病情预防理念相对较差,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提升老年患者疾病预防的理念。因为心衰涉及到的病理因素比较多,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的医学专家对于病情的认知也各有不同,所以对于具体的病情治疗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华医学会将心衰的中医分型划分为心肺气虚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阳虚水停型、寒痰阻肺型、热痰壅肺型和阴揭阳脱型七个症型[3]。目前对于心衰的划分也标准不一,共同认为心衰是心功能分级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是因肺脾气虚,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的演变为心脾肾阳虚,渐渐的阳虚则生寒,寒凝心脉导致患者脉絡失养,使患者出现血聚水停的情况,阻塞患者的脉络。这种病情缠绵难测,中后期会发展为心肾阳虚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主要表现在气虚为主,其次有血瘀、水饮、阳虚和阴虚和痰浊。在分析患者的临床的用药规律,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活血化瘀类药物,其次为补气类药物,之后为利水渗湿药物。从本研究治疗结果来看,治疗有效率100%,而且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情况,也能够证实中医辨证对于心衰治疗的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为患者选择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患者,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路径,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少强,杜武勋,刘长玉,朱明丹,魏聪聪,许艳伶,张菲.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06(10):475-476.
[2]胡元会,张文娟,杨建宇,李杨.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心力衰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2(18):47-49.
[3]亓鹏,张朝香.ACC/AHA2009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最新指南简介(一)[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22(04):103-105.
论文作者:赵晓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中医论文; 病情论文; 情况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