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提问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要求在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学生也比以往更敢于提出问题了。然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眼光和思考,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的,且地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内容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的提问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成了广大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一、对问题进行分类
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一般被分成两类,“结构好的问题”和“结构不好的问题”。“结构好的问题”是那种具有清晰解决办法的问题,而“结构不好的问题”是那种不易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非常规的、直觉的、推测性的方法,有时成功,有时也并不奏效。据此,我们也可以把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提问分成“结构好的问题”和“结构不好的问题”两大类。
如学习“温室效应”内容时,我们针对性地以“图瓦卢全民迁移”创设情境:
2001年11月15日,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移民将从2001年起正式启动。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大约在50年以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
对此,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相关的问题:
①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②图瓦卢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那谁是第二个呢?③海平面上升到最后,地球上的大陆面积还剩多少?④图瓦卢为什么要搬到新西兰而不是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⑤图瓦卢举国移民之后,这个国家还会存在吗?⑥图瓦卢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主要盛产什么?⑦海平面上升后,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境况?………
老师随之与学生一起对以上的问题的进行归类,结构好的问题是①⑥,结构不好的问题是②③④⑤⑦,然后分别进行应对。
二、“结构好的问题”的应对方法
1.溯因推果法
由于“结构好的问题”属于条件充分的问题,所以它的出现往往是符合常理的,它的解决可采用合乎规律性的手段的。因此应对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逻辑关系去推理,相应地采取“溯因推果”法。
如对前面提到的问题①“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进行“溯因”,其过程如下: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海平面的上升意味着液态水的增多,而地球上液态体水的增多应该是从固态水变来的。水从固态变液态,就需要一个气温变化的外部因素。很容易得出,是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所以海平面上升意味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
我们讲海平面上升,主要为了认识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是温室效应诸多后果中的一种。那么,温室效应会带来怎样的全局性的后果呢?这样,我们进行“推果”,其思路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最后落脚在人的身上,所以应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方面考虑。所以很自然地引出了:
引起海平面的上升,部分低平的陆地被淹没,造成人类的大迁移;
气温上升,我们这里以后过的是暖冬,冬天看不到雪了,四季变化不明显了;
气温的变化,引起气候中的水汽和降水的变化,影响农作物的分布,使农业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当地的农业生产,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的变化;
全球性的温室效应可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各个方面,进而带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也就是我们要面对着的、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症下药”。根据逻辑思维,温室效应的原因是气温上升,而气温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增多,其原因不外乎产生多而被吸收却少。故得出,首先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其次是森林的过度砍伐所导致。根据原因,应该采取的策略是:植树造林,多种树,还要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要寻求新的能源,清洁的能源等等。当然因为是国际性的问题,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团结起来。
溯因推果法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地理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探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由于学生提问中比较常见的还是“结构好的问题”,所以溯因推果法也是应对学生提问的主要方法。
2.资料查阅法
事实上,“结构好的问题”往往是结论确定的问题,课本上、其他地理书籍上、工具书上或网上常有现成的答案,因此应对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各种书籍或上网搜寻相关资料,寻求所要的答案。
如前面提到的问题⑥:图瓦卢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主要盛产什么?学生去查阅资料得出:图瓦卢位于赤道附近的富纳富提环礁岛上,面积是26平方千米,人口约1万,首都是富纳富提,该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图瓦卢物产主要是热带经济作物,尤其以香蕉为盛,所以图瓦卢的国旗的左上角是“米”字图案,而右半部则是由9颗黄色的小五角星构成的“香蕉”图案,以示其物产的特色。
虽然关于图瓦卢的这些知识是不作教学要求的,但我们在引导学生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去主动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有好处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能力。
三、“结构不好的问题”的应对方法
1.“假设—求证”法
“结构不好的问题”属于条件不充分的问题。针对这类的问题,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和实际情况,作出一些预测,并进行推理、探究。
如前面提到的问题③“海平面上升到最后,地球上的大陆面积还剩多少”,对此,首先要做两个假设:一是假设“海平面上升到最后”的日期(即是全球变暖的结束期)是100年;二是假设收集到的“在大气温度升高1℃的100年(1900~2000)间全球海平面上升25厘米”的资料是真实的,然后就可以根据以前的变化趋势去推算以后100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并依据各洲大陆地势的海拔高度求证“大陆面积还剩多少”的结论。当然,这中间还要考虑到其他的许多因素,如地势的凹凸、不同海拔高度冰川体积的不同等,这些因素都是难以确定的。杜威认为,“这种困难的、迷惑的、不确定的、易变的、扰人的境况,会引起人们的探究。这种情况可称为探究的先行条件”。在这里只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去推算就好了。
再如前面提到的问题⑤“图瓦卢举国移民之后,这个国家还会存在吗”,可以假设这个国家存在,将是怎样的情况;假设这个国家不存在,将又是一种怎样的景况。在这里,把不明确的情况转化为可能的几个问题,即几个假定,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分别对假设进行论证。
用“假设—求证”法应对“结构不好的问题”,不强求正确的答案,因为有些问题本身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2.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结构不好的问题”属于结论不确定的问题。如前面提到的问题⑦“海平面上升后,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境况”,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拿来应对,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海平面上升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为了让学生对温室效应有更深刻的理解,可组织学生到郊区农民的塑料大棚中去参观,回来后安排学生利用玻璃杯、塑料片等材料,自己设计温室效应的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并预测海平面上升后,人类将面临的境况。学生纷纷写出小论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新诺亚方舟的故事”:越来越多的冰川融化,地球上出现滔天洪水;
“新一轮的世界大战”:陆地越来越少,各国为争夺聚居地而兵刃相见;
“九天揽月——向太空移民”:“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做“太阳系人”;
“做龙宫主人——海底筑巢安家”:依靠高科技,建设海底城市、乡村;
“适者生存——人类的新轮回”:人类“进化”到海洋生物;
……
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宽泛的,学生在地理课堂提出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研究。如所在地城市规划的讨论、河流治理的论证、文物古迹的保护等。不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应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策略,是基于学生的提问的,所以学生提问是前提。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对各种地理问题进行分类。同时,不仅是对教师而且是对学生,逐渐提高他们应对这两类问题的方略,做到积极面对问题、有效分析问题,开创一个地理学习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