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_认识论论文

知识: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_认识论论文

在知: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新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3)05-0023-0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站在整个人类实践和认识的高度,从整个人类认识的结果出发,把 客观世界分为未知和已知两大部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一观点又过于笼统和宏观, 即从人类认识的结果上来看待客观世界,客观事物不是未知的就是已知的。如果从人类 认识过程来看待客观世界,就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未知世界或已知世界,而是正在被 人类认识的世界,我们姑且把它称为“在知世界”。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人类认识之前 的未知世界和认识之后的已知世界,又要看到人类正在认识之中的在知世界。

其实,未知世界向已知世界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步到位的,而是要经过许多中 间环节。一般说来,在人类的足迹和各种观测手段未到达之处,未受人类能力和力量的 影响之处,都是未知世界。未知世界是没有受到人类作用、影响和控制的自在之物,自 在之物即使对人类产生着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也是自发的和自在的。当人类意 识到这种未知之物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意义时,就着手配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及工具,计 划着对这未知之物的实践和认识。当未知之物进入到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计划领域时,未 知之物就转化为“待知之物”或是“待知客体”。待知客体不同于未知客体,它初步打 上了人的烙印,向已知世界迈进了第一步。但待知客体在本质上是未知的,因为它只是 列入到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计划内,人类只是正准备实践和认识它,还没有对它进行正式 的实践和认识,待知客体的本质对人类来说还是未知的。

当人类对待知客体进行正式的实践和认识时,待知客体就转化为在知客体了,即是正 在被人类认识的客体。在知客体由待知客体发展而来,但又不同于待知客体,待知客体 在本质上是未知的和正等待被认识的,而在知客体在本质上是正在被认识的。在知客体 是未知世界向已知世界转化的第二步。

当人类对在知客体的本质认识清楚了,并能利用它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服务时,就说 明人类已能控制这一客体了,也说明人类对客体的认识已基本完成,标志着未知世界已 转化为已知世界。

在知客体也像其他任何客体一样,具有客体的一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 等。但在知客体既不同于未知客体,也不同于已知客体,它是人类正在进行认识的客体 ,同时它又处在未知客体向已知客体转化的中间环节。由于在知客体所处的这种认识地 位,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质和属性。

在知客体是最新出现的客体。客体总是同人的实践和认识相关的,而人的实践和认识 是有时序性的,即是说,有些客体很早就被认识了,有些客体才开始被认识,也有些客 体还没有被认识。未知客体是还没有被认识的客体,已知客体是已经认识了的客体。而 在知客体是刚从未知客体转化而来的,它正在被人类认识着,所以,在知客体是新出现 的客体,它具有新颖性和新鲜性,是一种新客体。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科研课题 ,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癌症、艾滋病和非典型性肺炎等,都是最新出现和正在研究 的在知客体。

在知客体处在认识的进行时态。如果说未知世界是人类认识的将来时态,已知世界是 人类认识的完成时态,那么,在知客体就是人类认识的进行时态。在知客体既不同于未 知客体,也不同于已知客体,在知客体处在认识的进行时态。譬如对非典型性肺炎病毒 的认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非典型性肺炎病毒”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这种病毒的病 理及对这种病毒的预防和攻克正在研究之中,很有可能还要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但在世 界各国科学家攻克“非典型性肺炎病毒”的过程中,这种病毒就不再是未知客体了,而 转化为待知客体和在知客体了,但它还没有转化为已知客体,只有人类真正认识了“非 典型性肺炎病毒”的病理、传播途径以及攻克和预防它的方法,它才会转化为已知客体 。

在知客体处在认识过程的中途。从整个认识过程看,客体是由未知到待知和在知,再 到已知的转化过程,未知是认识的出发点,经过待知和在知这两个中点站,最后到达已 知的终点。在知既不是认识之外和认识之前,也不是认识之后,而正是认识之中。

在知客体处在人类认识的竞争态。客体具有普遍性,这就是说,实践和认识客体不是 某些人或某个国家所独有或能独占的,它一旦出现,就会同时面对着整个人类。因此, 人类对在知客体的研究决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国家的事情,而是整个人类的共同事业。这 主要是因为在知客体的影响和作用是普遍的(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就决定着人 类有共同的义务来研究和认识它。更为重要的是,谁若最先认识了在知客体的本质和规 律,破解了在知客体的秘密,谁就不仅拥有知识产权,而且还会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有人估计,谁若攻克了“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并研制出疫苗,谁将获得诺贝尔生物或 医学奖,并将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正由于此,各国政府纷纷设立科研基金,组织研究 机构和研究队伍来攻克“非典型性肺炎病毒”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使之尽快为人类造福 ,也使自身尽快获得专利权和经济利益,从而各研究机构和群体在攻克“非典型性肺炎 病毒”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争态势。

要在这种科研和认识的竞争态势中处于有利地位并最终获胜,不仅要具备竞争并获胜 的一般条件,即科研能力强、资金充裕、物质设备齐全、善于协调和管理,而且必须在 竞争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争时间、抢速度。不管是什么样的竞争,时间和速度都是首要的问题。在竞争性 认识中,时间和速度也是头等的问题。这就是说,一旦新的研究客体同时出现在许多认 识主体面前,谁先意识到客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最先研究这一客体,谁就赢得了 时间,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而认识的时间和速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速度是以 时间来衡量的,认识的时间短,就表明认识的速度快。在认识的竞争中,不仅要使认识 的起点早于别人,而且要在认识的过程中争时间、抢速度,这样才能在攻克科学难关中 领先于别人。

二是想方设法提高认识的效率。在认识的竞争中,时间和速度固然重要,但没有成效 的时间和速度也是无用的。在认识的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还是认识的成效和成果,因 为,只有取得了认识成果,才算攻克了科学难关,成果的获取是攻克科学难关的惟一标 志,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但在认识的竞争中,成果的取得要同 认识时间和认识速度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讲究认识的效率。认识成果的获得只有赶在 别人的前头,认识的速度比别人快,认识活动才是有效率的,并且是高效率的,也是有 意义的。所以,既要注重认识成果,又要争时间、抢速度,提高认识效率,这样才能在 认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能获胜。

三是注意认识的协调和优势互补。在认识的竞争中,一定要搞好组织和管理工作,相 互协调好关系,优化结构、优势互补,共享资源、互通信息,把各种积极和有利的因素 调动起来,把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才能在科研中提 高速度,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为早日获取科研成果打下基础,也才能在认识的竞争中 大获全胜。另外,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协作攻关。生产单位是 实践的第一线,能最早、最快地发现问题,能获取最新的信息,生产单位要把最新获取 的信息提供给科研单位,让科研单位尽早、尽快地研究。科研单位的新成果也要尽早应 用于生产第一线,尽快验证科研成果的效用。人类只有在认识的竞争中做到优势互补, 才能取得胜利。

提出并研究在知客体,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提出并研究在知客体,一方面丰富了客 体理论,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指导科研活动。因此,在知客体的提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3-06-12

标签:;  

知识: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