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为什么爱开会
○毛普义
会议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议事活动,必须做到有的有议有决,否则就成了闲谈。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指出:要精简会议,切实改进会风。但现实中,仍有些校长热衷于开大会小会,把开会作为推进工作的唯一法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彩调是桂林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发源于地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彩调与桂剧被称为桂林地区两大民间戏曲艺术,一雅一俗,谜趣横生。彩调最早被称为“对子调”,是从地方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也俗称彩灯、调子、哪嗬嗨,属灯戏系统。彩调的演出方式较为活泼,剧目内容贴近民间乡土生活,简单明了,赋含浓郁的桂北地方特色。彩调的取材范围很广,有民间传说、章回小说,也有市井轶事,主要以家庭生活、劳动和爱情为主题。目前,在桂北民间仍有许多彩调队伍,《王三打鸟》《双打店》和《王二报喜》等剧目在桂北农村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为“心虚”。搞教育本应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但有些校长每天被事务性工作所累——上级的会议、检查,下级的请示汇报,日常的柴米油盐……以致无暇深入一线听课、调研和静心思考学校的发展。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了,校长的心里难免不踏实: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路落实得咋样,是不是被弱化甚至淡忘了?教育教学工作进展如何,有没有人在敷衍甚至是偷懒?而开会敲打一下就成了“宽心”的捷径。因为,理论上,开会可以使自己的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可以使老师们振奋精神、士气高涨……仿佛会开好了,学校就会出现“教师忘我工作、学生知学上进”的良好氛围。其实,这往往是自欺欺人。如果校长经常深入到一线,好多问题都了然于心,有些在现场就及时解决了,心神自定,哪还用开那些个会。
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们面临的是为本族人而写的语言,这样,他们便有机会熟知、掌握此种语言的不同使用特点。笔者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较透彻的理解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学作品提供了应用中的语言结构,这些可以做为语言技巧训练的基础,特别在阅读理解后可附有不同的语法分析和解释。此外,也可设计些句型和其他练习形式,以此把语言练习转移到学生们的综合技能训练上。
二为“懒政”。有些校长颇有点儿方外高人的风范——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参禅打坐搞“理论研究”。殊不知,那些通过“闭门造车”得来的方向、门道,即便有某些理论支持,与现实的教育教学也有不同程度的脱节。无论什么先进理论,只有与校情相适才有指导意义。把东拼西凑的心得上升到所谓的理论高度,再通过一次次的会议灌输给老师们,会有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校长,还是应该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与老师们一道摸爬滚打,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革故鼎新,把先进的理论“校本化”。要像教育大家魏书生那样,始终扎根于教育一线,其心其识才能常青、不老。
三为“虚荣”。一校之长,哪怕学校再大,管的老师、学生再多,终究非官非吏,权力与威势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官。然而,有些校长在内心里却把自己当成官。于是,开会便成了他们展示官威、体验快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记得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剧中有一角——一位军队的大领导,曾经率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退休后,他始终不能从过去走回到现实,时不时地就会去大礼堂,坐在主席台上,打开麦克风,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讲话……某些校长迷恋主席台、“一号位”,系同种心理病态。校长大多是老师出身,如果真的特别愿意体验当众讲话的快乐,还不如去兼课。那样,每天都会有几十个人聆听你的教诲,这比开用不着的会有益于民得多。
求真务实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开会,要开在当开之时;讲话,要做到言之有物。若能通过开会,传达了信息、破解了难题,或者解放了思想、形成了共识,那这会开得有价值,否则,只是攒个台搭个场发两声以昭示存在,那纯属浪费公共资源。
标签:办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