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与实质_资本输出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与实质_资本输出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和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根源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2004)02-0053-05

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分析,就是要区分作为客观发展趋势的全球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战略,这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矛盾的统一体。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战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企图通过本国经济矛盾的扩大化来转移矛盾,其结果只是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加剧矛盾。而作为客观过程的全球化,是不以人们(包括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势力)的主观意识、价值取向等等主观关系为转移的。当然,作为客观过程的全球化与作为全球战略的全球化不是毫不相干的:后者是前者的社会表象,是全球经济矛盾在社会主体间的反映;二者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对后者的认识是以正确地把握前者的发展规律为前提的。

作为客观过程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集中表现,即以发达国家为首的资本主义借助科技进步,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资本形态,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媒介,逐步发展和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它包括商业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和产业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分别形成了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和世界生产体系。如今资本要素的全球流动仍然受到各个民族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抵制,世界市场仅仅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不过,不论经济全球化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资本关系向全球扩张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只有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用生产力发展和资本关系扩张两条思维坐标来分析科技进步和三大资本的发展路径,我们才能达到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科学认识。

一、商业资本全球化

商业资本全球化就是商业资本通过世界贸易的拓展实现全球商品交换,形成世界商品市场。其实质就是商业资本通过不断扩大交易空间,把交易矛盾普遍化,缓解矛盾以实现资本不断增值。商业资本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发展的结果,其产生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1](P264)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方面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当这两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2](P278)。因此,资产阶级要打破一切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去开拓、争夺国外市场,把矛盾转移到更广泛的世界市场上去,通过把矛盾“普遍化”来解决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通过以下规律来推动商业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1.机器大生产规律。19世纪70年代,在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开始以后,仅仅依靠本国的自然资源便显露出了它的局限性,成为部门、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和开拓更广阔生产领域的桎梏。“资本主义生产离开对外贸易是根本不行的”[3](P528)。如果一个国家自己不能把资本积累所需要的那个数量的机器生产出来,它就要从国外购买。如果它自己不能把所需数量的生活资料(用于工资)和原料生产出来,情况也会如此。大工业生产需要进口原料。同时,大工业生产本身又为摆脱原料产地的地方局限性创造了条件:它使原料生产与原料加工以及其他本来结合在一起的生产过程分解为几个独立的环节。由于有了机器,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可以住在印度;机器大工业本身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单位商品生产成本,为使用进口原料提供了可能。另外,科技进步和机器大工业带来的交往工具变革大大缩短了商品的运输期,降低了运费,为世界贸易提供了物资条件。它不断克服商品交易的时空限制,发展起全球各地间的经济互动关系和各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自由流动,建立了高度复杂的全球网络。

2.利润率下降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率下降是必然规律,但是长期内,“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1](P258)。世界贸易就是这些反作用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1)世界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通过世界贸易从国外获得廉价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以降低不变资本的价格。同时,通过进口大量廉价的消费资料,使劳动力价值随之降低,进而降低可变资本。(2)世界贸易可以取得规模经济利益。世界贸易能够促使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规模效益递增。(3)世界贸易可以取得超额利润。“投在世界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1](P264)。这种超额利润一部分来自高于他国的劳动生产率,一部分来自市场垄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高。资本家能以高于本国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获得超额利润。此外,发达国家通过对世界贸易的控制和垄断,或借助“援助”等手段,在世界市场上贱买贵卖,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3.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不可能均衡、按比例发展。生产发展过于迅速的部门会出现大量过剩产品,而那些发展较慢的部门的产品则发生短缺。这样,发展过于迅速的生产部门的过剩商品在国内销售不了,便只能到国外去寻求市场,否则,就不可能使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这正如列宁所说:“彼此互为‘市场’的各种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求国外市场。”[4](P49)与此同时,由于存在着一些生产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对于因此而发生短缺的商品,又需要到国外市场求得补充,以满足国内生产与消费。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从既需要出口,又需要进口两个方面促进着世界贸易发展。

4.国际分工规律。国际分工也是世界贸易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2](P166)正是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前提下,世界贸易才得以迅速发展,世界商品市场才日益形成。国际分工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已存在,但那时的国际分工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形成的分工。当社会分工从国内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时,贸易关系和市场关系也从国内发展到国际和整个世界。国际分工不仅推动商品交换普遍化,而且使资本关系普遍化。国际分工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市场与大工业的良性互动,从而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自从国际分工确立以后,国际交换中的商品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那些满足少数贵族特权阶层的奢侈消费品,逐渐被供生产消费和日常消费的大宗商品所代替。

5.竞争规律。古典经济学认为,世界贸易主要受两个相互矛盾的原则制约:产生互补性的国际分工原则和竞争原则。世界贸易的最大问题是使人认为理性的和协调的选择似乎能够主导全球资源的分布。而竞争原则说明,在众多领域,贸易在表现出潜在的互补性之前,首先是一部分人为争得一份收益最高的生产而同他人展开争夺的场所。所谓国际分工不过是这种商业争夺的必然结果,并且不断地被继续进行的竞争所改变[5](P76)。从资本主义发展史看,18世纪以前,商业资本主义主要依靠开发价格的空间差异,或者说依靠世界上不同地区物产的区别而获得发展,对空间的控制是商业实力的主要标志。这时,国际分工原则对推动商业资本全球化起着主要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生产资本力量的上升,利润的主要来源不再是物产差别,而是生产费用差异,它主要由生产时间的不同和以世界货币表示的工资差别构成。对商业资本而言,要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必须克服流通领域的一切障碍和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所以,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竞争是造成商业资本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商业资本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客观要求。不过,商业资本全球化只是资本循环过程从国内向世界的延伸、与他国资本交织在一起的共同运动,即商业资本要借助世界商品市场来完成其形态转换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这是一种间接增值方式,它要受到他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多重限制,而且不能改变各国利润率差距,因此,它虽然为资本占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却不能满足资本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贪欲。只要还存在更大的增值机会,资本运动就必然突破商业资本全球化的局限,创造出新的资本全球化方式。金融资本通过向全球输出资本的方式直接占有高利润率国家的剩余价值,标志着资本全球化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

金融资本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含义相同,都是指金融资本在全球自由配置,形成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的过程。这是因为世界金融市场包括世界货币市场和世界金融资本市场,而“国际货币是货币,又是国际资本”[6](P145)。从世界经济史看,世界贸易先于借贷资本输出,所以金融资本全球化晚于商业资本全球化。从资本流动方向看,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包括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两个方面,主要采取世界信贷、债券、股票交易(注:外国股票购买者如果不参与企业管理,其资金投入也是一种间接资本输出形式。)等三种形式,分别形成世界信贷、世界债券、世界股票三个全球金融资本市场。金融资本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根本原因——货币资本相对过剩。金融资本全球化属于一国资本向世界的转移,即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由资本过剩引起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常常产生大量过剩的货币资本:货币在资本循环中的沉淀;银行把个人消费基金转化为借贷资本;垄断部门促进货币资本沉淀及其向借贷资本转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周期性过剩;新采黄金的大量流入使货币量原始增大,等等。由于货币供给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而生产活动的调整则相对迟缓,结果造成资本的大量过剩,使其必然会为了最大增值而输出。二战以后,发达国家虽然发生过几次经济衰退,但经济规模节节扩张,社会富裕程度不断提高,除不动产外,越来越多的收益盈余以货币形态积累和增值,这些闲置的货币资本不但投资于世界主要金融中心,而且投资于新兴金融市场,进而把整个世界金融市场联为一体。

各国利润水平的差距是早就有的,资本输出的客观原因早已存在,但是,资本输出为什么一直到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才大规模出现呢?这是因为在以中小资本为主体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资本过剩而是资本不足;而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阻碍了剩余价值在国内的资本化进程,促使那些垄断企业的资本成为过剩资本,也使国内中小企业的利润资本化过程受到阻碍。而且由于出口部门吸收转移资本的有限性,这些过剩资本又不能被对外贸易消化掉,所以只有通过输出才能实现资本增值。

2.推动因素——金融技术的突破和金融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使金融业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促成了新的投资或金融服务技巧、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交易的运作效率。微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大量使用压缩了金融交易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使信息费用每年以15%-25%的比例下降。低成本而传播迅速的电信为创造全天候的全球金融服务起了重要作用。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和“电脑程式交易”的应用,也使银行能够开展诸如“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需要迅速传递和处理的金融创新业务。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导致金融科学走向工程化。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远距离数据传送技术和存储设备的显著改进,使大型金融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相互结合,使金融交易进入了实时数据传递的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了规避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各国的金融机构先后掀起了金融创新浪潮,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载体。

3.主要拉动因素——金融制度变革。为了适应金融业创新和发展的需要,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日、澳、加等发达国家纷纷宣布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就是放松金融管制。1997年12月12日,世界贸易组织在日内瓦宣布达成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该协定生效后,使占全球金融服务95%的贸易逐步自由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金融自由化改革。这些改革降低了金融业准入的门槛,使金融环境越来越宽松。国际金融壁垒逐渐拆除。各国金融市场日益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筹资者,大大促进了世界资本流动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此外,世界贸易和跨国公司客观上需要由世界金融市场为其提供国际结算和国际间资金划拨等金融服务。它们的高速发展也拉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具有不彻底性。金融资本只有借助于他国产业资本才能分享该国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剥削的又一形式。金融资本全球化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世界信用关系。这比商业资本全球化所形成的世界商品交换关系更加紧密。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还只是两国资本间的一种间接联系,同产业资本全球化所形成的世界生产体系相比,还不够彻底。基于以上原因,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被产业资本全球化所超越。

三、产业资本全球化

产业资本全球化是指产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循环和周转而形成全球性生产体系的过程。它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全球运动的统一体。产业资本全球化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实现的,以产业型跨国公司为载体。产业资本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由于科技革命激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积累空前高涨,要在现代化生产力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要有效地运用这些巨额资本,就势不可免地突破民族和国家的疆界,进行全球化生产。

1.根本原因——资本过剩。产业资本作为资本输出的另一种形式,它同金融资本一样,都是由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资本过剩所引起。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过,产业资本之所以能够从金融资本输出中独立出来,这是由垄断造成的,能够提供高额利润使垄断本身成为竞争目标。垄断把产业资本输出作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在国内占据了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垄断世界市场必然发动国际竞争。手段之一就是输出产业资本,占领他国的市场和资源。垄断还为产业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最有可能在同外国当地资本的竞争中获胜,突破资本转移成本的阻碍。而且此时一些落后国家已经具备了产业资本输入的条件。首先,在这些落后国家里,“利润通常都是很高的,因为那里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料也便宜”[7](P377)。其次,落后国家已经具备了产业资本运行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转,主要的铁道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7](P377)。资本主义在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既让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又为输入资本创造了物质条件。

2.产业资本全球化的实现机制。第一,国际分工规律。产业资本全球化实际是生产社会化向世界范围的延伸,是生产社会化的高级阶段。它包含着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世界生产,第二层次是世界性生产。在战前以工业国和农业国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推动下,第一层次的产业资本全球化已经实现。这一时期,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使资本主义生产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转移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开发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运回本国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将制成品运到世界市场销售,从而形成一个面向世界的生产体系。战后,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取企业内部国际分工的原则,把原来集中在一个大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分散到世界各地,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组织者,使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有组织、有计划的世界分工遍布全球,从而形成一个世界性生产体系。第二,成本规律。生产成本是对利润率产生影响的最根本因素。外国厂商既是当地某项产品的供应者,又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从当地采购商品和劳务。因此,当地商品、劳务的价格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厂商的利润水平。如果东道国与投资国的价格水平差异较大,就可能造成同一资本在不同国度获得利润的较大差异,从而推动产业资本输出。影响成本的因素主要有各地的资源禀赋、工资成本、运输费用、国内税率、利率、汇率以及关税等等。第三,竞争规律。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竞争者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增加利润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行垄断竞争。为了维持垄断地位,有时需要输出资本。(2)维护原有投资。即使是不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也不是为了争夺垄断权,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也将被迫追加海外投资,否则将受到其他资本的排挤,甚至被迫放弃生产。(3)获取市场信息、决策的及时性。把资本放到国外市场附近去,可以更好地研究当地需求,更好地组织销售网和技术服务,可以接受小额订货,缩短交货期限。(4)利用先进技术。发达国家企业可能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渗入他国生产领域;反之,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通过投资于技术先进国家来获取技术情报。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世界普遍交往进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资本通过把自身矛盾和危机普遍化、全球化的办法,来解决这种矛盾和危机,这是资本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向。但是,矛盾的扩大化、矛盾的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关系的固有矛盾,只是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加剧矛盾。例如,前几年席卷亚洲、俄罗斯、拉美等地的世界金融危机,正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泡沫经济普遍化(全球化)来克服自身困难的结果,而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机又反馈回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的经济长期陷入严重萧条境地。因此,局部地区的危机是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表现和前奏。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能孤立地看。

[收稿日期]2003-06-3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与实质_资本输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