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技术产业:海峡两岸优势互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势互补论文,海峡两岸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科技园区空间的不同,高科技产业阶段能力的不同,高科技擅长领域的不同,高科技产业具备条件的不同,海峡两岸在发展高新科技上大可优势互补,携手共创。这对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激增,无疑极有裨益。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到下个世纪初,亚太地区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世界惊呼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太地区已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50%和贸易总额的40%。其中台湾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将是这一进程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关键热点。
众所周知,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合作交流加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台湾近来提出1991年后的6年内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交通运转中心和科技重镇。我国大力推行沿海发展战略,1993年,沿海开放城市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重工业产值4222亿元,占53.9%,轻工业实现产值为3618.2亿元,工业出口交货总值682.2亿元,比上年猛增44.8%。三资企业产值为660.7亿元,比上年增长71.3%。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也越来越热,到1993年底,台湾在大陆投资21193项,金额达200亿美元,成为超过美、日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投资者。1993年投资达260亿美元。其中十四个沿海城市协议金额即达328.7亿美元。但长期以来台湾对大陆沿海的投资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如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建材等行业,即使是在三资企业比较集中的广州,高技术企业的比重也仅占5%,台湾的工资和土地的价格大辐度上升,以及台湾当局的投资导向,强调所谓台湾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大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所谓垂直分工体系,企图扼制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影响,减轻大陆对台湾的影响。从经济上利用大陆低价劳动力,把劳动密集型企业移入大陆,为台湾企业的升级换代腾出空间。因此,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大陆发展十分缓慢。从台湾来说,发展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其产业升级战略中关键性的一环。由于岛内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减少,产品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都迫使台湾经济必须有强大的高技术产业进行支撑,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紧迫。1991年在台湾的“六年建国计划”中,依据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附加值高、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等原则,筛选出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半导体、高级材料,特用化学与制药、航天、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工业,并以8大关键技术、9大重点发展科技与66项关键性零件及其产品配合,全面推动高科技的产业化。从以往高科技产业所取得的成效看,以资讯业的发展较为突出,如主机板、监视器、影像扫描器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资讯业的产值已占十大高科技产业的三分之一。在半导体、电子等领域都较有基础和潜力。而其它的领域规模和成就则进展不快。
我国大陆特别是沿海的高科技的发展,在同期内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自1986年以来,为集中力量组织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国家大力推行了“火炬计划”和“863”计划。“863”计划偏重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展开,仅“七五”期间就投入经费6.7亿元,取得了较大成果400多项。火炬计划主要偏重于材料、生物、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领域,重点在于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1988-1991年总投资已高达43.6亿元。实施较大项目2897项,新增产值194.3亿元,新增利税52.5亿元,创汇9.1亿美元。共组建27个国家级高技术园区。而我国沿海又是高技术发展的前沿。
从高技术产业的重头——高技术园区来讲,27个园区中有19个分布在沿海。1991年,园区企业技工贸总收入50强中沿海就占44家。全年总收入占全国园区的88.15%,RSD支出,占全国的95.84%。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79.36%,年出口额占83.18%,企业个数及从业人员都占全国60%以上,而92年全国认定的大型企业集团431家,仅江苏、上海、广东沿海4省的就占41.7%,在园区内,沿海率先组建了50多家的高技术集团。沿海的高科技产业的基础和实力已十分雄厚。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今年春节讲话以后,与台湾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的时机更加成熟。
两岸优势互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以及工业化水平和高技术产业更上一个新台阶,都有极大的好处。因为两岸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较多的互补因素。
一、高技术园区空间不同:大陆沿海高技术园区相对密集,在国务院较早批准建立的27个较大的国家级园区中,有19个分布于沿海,占70.3%。沿海的开发区,起步较早、力量雄厚,在全国的园区中独占鳌头。如上所述,沿海高技术园区的各项指标,如企业总数、三资企业数、全年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年出口额等,都占全国七到八成,沿海园区目前已走出初创的起步阶段,步入稳步发展的飞速时期,可以也需要为外商提供合作发展的广阔空间,急需引进合作项目。而台湾仅有一个较成熟的新竹园区,占地仅2000公顷,最终也只能容纳200家公司,目前已达极限。虽又开始组建占地6万m[2]的CIA世贸科学园区并计划在台湾北中南三地加建三四个园区,但短期内不能运作,赶不上台岛内高技术发展的要求。大陆沿海区正好可提供发展高科技的广阔空间。
二、高科技产业阶段能力的不同:由于两岸长期科技经济体制的差异,使两岸在发展高科技上具有不同的特长。一般的来讲,大陆擅长于科技成果的研制,而对成果的开发和商品化国际化经验不足。从1985年4月1日至1991年12月31日仅专利的授权量即高达86253件,申请量达217383件,同期省部级以上和国家级的科技成果就达96312项,而我国相应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始终成为一个问题,大量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研究经费形成无形的浪费。而台湾则相反,擅长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引进技术形成产品,历来是他们的特长。而研究成果和力量的不足,则严重地拖了后腿,不得不斥巨资每年从国外引进大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仿造。加上台岛人才外流严重,导致台湾高技术产业源头枯竭,台湾当局已感到这事颇为严重,大力采取措施,一是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规定RND经费到1996年时要占GNP的2.2%。每万人人口研究发展人力达25人。台湾当局并有意延揽潜力远没有发挥的大陆科技人才,为其高科技产业服务合作起来便可各取所需。
三是擅长的领域不同:台湾在高科技领域主要以电信产业为主,其出口额近年来均占高科技出口额90%以上,如配电设备、医用器械、摄影器材、精密钟表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如彩色监视器、终端机、打印机、磁盘机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电视、电脑,以及激光、工业自动化方面都有相当基础。与台湾电信行业一枝独秀的情况相比,大陆在高科技的领域方面则广阔得多。主要在化学医药品、科学仪器和设备、电气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子设备,以及生物制品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其出口额在大陆高技术出口中排在前列,特别在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一体化,能源和节能,以及航天、激光方面有很雄厚的基础和实力。另外,台湾当局还对我们的基础研究、航天卫星技术、加速器等高科技精英部分感到了特殊的兴趣。可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台湾高技术过分集中于资讯业,已使两岸产品海外较劲中,使其渐失优势,我们在电子机械设备上已后来居上。
四是具有的条件不同: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在资讯的灵敏程度、市场网络、国际化经营、产品宣传和推销特别是资金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我国高技术资金历来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在市场国际化方面办法也不多,相对的人力、原料、厂房、科技成果等台湾感到限制方面的却又有突出的优势。
最近,在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的鼓舞下,两岸合作发展高科技的势头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拟在上海筹设“上海台湾科学园区”,总投资超过新台币15亿元,占地2平方公里,预计今年10月动工,争取在1998年底完成一期工程。1995年3月台商拟投资近1亿美元,拟在厦门火炬科技园区设立台湾高科技园。两岸合作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这不仅对于两岸高科技的发展,对于两岸经济的繁荣稳定,对于两岸增强综合实力,两岸经济关联度的加强,实现和平统一大业,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已经走到20世纪的最后五年,中华民族的振兴机遇十分珍贵的摆在我们面前,两岸高科技的合作,无疑是这一进程中最关键的一着。中华民族再也不能丧失机遇了,我们应该携手共进、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