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域经济论文,竞争力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3)03-0005-04
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一体化和资源全球性流动的动态环境下,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功能和产业门类健全的基础层次的县域经济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县域经济近几年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无论从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还是从促进县域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壮大县域经济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如何从已有的基础和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出发,突破制约因素,制定与实施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是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的特点
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是一种关系到全局性、长远性和关键性的县域战略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决策。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目标在于,提高县域经济为达成其经济发展目标对所需战略资源的吸引、整合和利用的有效性与效率。这就要求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应能优化县域经济对区域内外部资源的配置,并能在这种优化配置过程中不断强化县域经济在大区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然,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应具备以下特点:
1.现实性。作为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层次和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由市场经济的现实决定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的制定应立足于县域经济的实际。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下,大量生产要素流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县级经济由于受地域和条件的限制,配置资源的能力减弱,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外部环境条件作出充分调查,识别外部环境中已经存在、正在出现或即将出现的有利于本县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挑战(威胁),判明区域内部具备的能支持本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应使区域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及时捕捉环境中的机会,逐步转化自身的劣势,有效地应对环境中的挑战。
2.系统性。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整体,也是政府职能和作用在经济中充分显现的区域经济。制定县域经济战略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目标的无限性(每任政府都力图做成几件事情,而要做的事情总是做不完的)与决策者欲达成这些经济发展目标的资源稀缺性(不管穷县、富县资源都是有限的)之间的矛盾。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区域对战略资源的吸引、整合和利用,以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具有效性与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多,因而应把握全局,依据县情,不能因不确定因素多,就不讲究方向。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应是系统的、有层次的,有通过经济增长极确定的主导产业、重点区域,也有通过自身的比较优势确立的特色产业等。
3.动态性。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应该是动态的。面对着一个更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外部环境,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一定要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使之动态且有弹性,具有灵活调整的机制和措施。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的基本类型
县域经济在全面实现小康、增强综合国力的内生张力上,日益强势凸现和持久隆起。县域经济的内生扩张力靠什么?从全国一些先进县市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县市后来居上的发展轨迹来看,制定正确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是县域经济得以显著发展的内生张力。本文认为,较为有效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重点集中战略。重点集中战略是指要将区域的有限战略资源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有限几个战略关键点上,尽快在这些方向上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要实施这一战略,就要转变传统的“全面发展”的思维定势,克服“面面俱到,撒糊椒面”的做法。集中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好要突破的战略关键点。一旦作出判断,就要全力以赴。
集中战略直接明了地体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区域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要素综合而成的。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几乎没有一个区域能在所有要素上占有绝对优势。明智地配置有限资源,集中营造某些方面的相对优势,就有可能改变竞争格局。这对先发区域、大区域和后发区域、弱小区域都是一样重要的。
重点集中战略还是一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该理论认为,不发达地区如果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要实现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因而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若干地区进行,其它部门、地区则通过利用产业间的“前后向及旁侧联系效应”和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逐步得到发展。这是一种倾斜式的发展战略,有利于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对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较快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集中战略强调提高资源配置的集中度,通过集中来获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高效率。优化(县内外)资源配置,抓紧有效实施,快速形成新增生产力,县域经济就能步入健康提速的良性循环。如福建德化县是我国传统陶瓷生产区域之一,也同样面临着其陶瓷产业衰退乃至整个县域经济衰退的威胁。“八五”期间德化政府开始实施产业集中发展战略,抓住一个极不起眼的机会,将德化的陶瓷产业调整到西洋工艺陶瓷方向上来,并予以大力培育和扶植。“九五”期间,该县陶瓷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率的发展速度,2000年该县陶瓷销售收入达32亿以上(对德化县经济贡献占六成之多),其中西洋工艺陶瓷的贡献占90%以上。
2.特色战略。特色战略又称为差异化战略,是指通过培育和强化区域的经济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特色就是区域具备与他人不一样的特性,而且这一特性对区域内外的公众是有价值的。县域经济应该是区域特色经济。各个县域的土地、气候、水、矿产等资源状况不同,人口数量及素质、开发历史长短、原有生产基础、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由此必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特色。但有着丰厚的资源优势,未必就能形成特色经济;没有资源优势,未必不能形成特色经济。如浙江地处平原的嘉善县,本地没有森林也不产木材,却建成了经营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木业市场;海宁县没有毛皮,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显然,特色经济并非资源经济,而是优势经济。
只有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才能在大区域中获得竞争优势。特色对中小规模区域就更重要了,因为这是他们能与大区域竞争的唯一法宝。创造特色又是后发区域赶超先行区域的一个重要战略。强调特色、避免趋同性、杜绝简单模仿也是制止资源浪费的有效方法。要克服“赶潮流”发展经济的陋习,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新观念。特色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独特性和价值性。独特性指:我有他无,我强他弱;价值性指:公众认同,效益突出。
虽然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但每个县都存在相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扬长避短,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专业市场,大力发展有特色的项目。
特色战略的一个正面实证是,无锡市原马山区政府创造的“历史”——灵山大佛的建造。马山区原为太湖边上的一个军垦农场,几乎不具备任何有竞争力的资源。但马山人巧妙地抓住了“我国五佛缺东佛”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于1998年建成灵山大佛。大佛高88米加上几十米高的底座,成为五佛中最高的一个。工程投资4.5亿,其中募捐3亿,贷款1.5亿。大佛“开关”以来,门票每年收入6700万元,3年收香火钱3350万元。灵山大佛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所创造出来的特色对受到佛教文化深刻影响的海内外华人是富有价值的。
3.定位战略。定位战略也可称为虚拟战略,是指通过在大区域范围中对本区域的功能进行定位,并使这一定位得到大区域公众所强烈认同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在制定区域定位战略时要把区域外的地域、社区和居民当作区域的一部分来考虑(由此产生出“虚拟版图”、“虚拟社区”、“虚拟居民”等概念)。定位的意义是指区域可依据现时的大区域竞争强度分析结果,考虑一种可成为努力目标的竞争优势,再斟酌区域的竞争范围即大(阔)市场或小(窄)市场。
在制定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一定要对本县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和全局的关系。过去从本地资源出发来定位的情况,现在看来是不够的。有个县原来的定位是农业大县变农业强县,现在这个县的定位是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大城市的基地、劳动力输出的基地、周边城市居民出来休闲旅游的后花园。县域经济的定位一定要和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结合起来,跳出县域,从别人的眼光、从市场的眼光来看定位,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从本县情况自我定位。
厦门鼓浪屿的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是讨论定位战略原则的一个实证。面积仅1.8平方公里、居民人口仅2万人的鼓浪屿,其最有潜质的旅游资源要算“音乐”这一主题。鼓浪屿要以营造全国性、国际性的音乐圣地作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这里就有个大区域中的定位战略。比如,一年一度的鼓浪屿的“鼓浪屿之春”音乐会,似乎仅是一个面向鼓浪屿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果这个音乐会能被认同为福建的乃至全中国的“鼓浪屿之春”,那么鼓浪屿的“虚拟居民”将包括3000万的福建人乃至13亿的中国人。笔者认为,鼓浪屿完全可能因为这而更富有竞争力。
4.规模战略。规模战略是指通过各种形式,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战略。规模经济,就是指一定的经济实体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获得递增的经济效益。县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应是个更宽的范畴,它不仅仅限于一个企业的规模经济,而应是区域中生产的某类产品或某种行业集聚而成的规模经济。使县域经济的获得竞争优势的规模战略可有如下不同方式:
(1)产业集群规模战略。集群(cluster)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群通常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下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等。很多产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集群具有产业特性和区域特性。
产业集群在三个方面产生竞争优势:首先提高该领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第三是促进新企业建立,从而加强和扩大集群本身。随着集群优势的形成,利润可以在垂直联系(前向、后向)及水平联系企业之间流动。同时,集群有助于实现内部多样化,并通过诞生企业、分工协作、分包或转包等形式,使知识、信息、技术、价值等在集群内转移和扩散,及时适应多变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企业集群竞争优势表现在产品质量、特征和新产品的创新上,也就是说,通过区域培育由一大批生产相同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小企业集聚成群体,如专业村、专业镇等,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在此产业集群中通过有效的竞争和协同,获得最佳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多品种、多档次、多品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中小企业集聚体,产生出极强的竞争力。如福建晋江陈埭运动鞋产业集群年产近4亿双旅游鞋,约占全国旅游鞋产量的40%、全球运动鞋市场份额的20%。它是由3000多家沿运动鞋产业劳动分工的制鞋和生产鞋辅料、零配件以及销售鞋、设计鞋等大大小小企业构成,形成极强的集群竞争力,成为中国运动鞋之都。
(2)产业链规模战略。产业链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相对稳定供求关系的一种产业组织。区域通过引导企业进入一个产业链,按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这些企业集聚成该产业链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大型“虚拟企业”。如,福建福州市青口的东南汽车城是一个中小企业产业链集聚产业组织,由33家独立企业组成(现已发展到57家),第一期生产规模为6万台。交易成本在边界上实现优化:集群内的企业可自主地向集群内外自由供货和采购。由于交易成本低的好处,绝大部分企业的业务发生在集群内,加上供应链管理的支撑,使其在规模经济要求极苛刻、资金密集度极大、竞争极度激烈的行业中,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3)区位品牌规模战略。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区域政府通过对区域某一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以品牌资产为纽带,将诸多的小型同类企业捆绑在一起,借助品牌营销手段,以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区位品牌”效应,一方面,使每个企业都受益,消除经济外部性,改变了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如,福建沙县政府用“沙县小吃”品牌将数万家夫妻店捆绑在一起,以馄饨、拌面为主品种,打出“一元钱进店,二元钱吃饱”的响亮口号,紧紧抓住廉价快餐市场,创造出遍布福建省及周边地区的一个松散型的“沙县小吃”大连锁网络。
5.协同战略。协同战略也称之为整合战略,是指要善于整合资源,努力创造和争取区域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包括内部资源协同效应和内外部资源协同效应。通过整合,将分散的资源变成集中的资源,闲置的或低效的资源变成活性的和高效的资源,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实施协同战略要有甘当和当好配角的精神,主动地让自己的资源为他人所用,通过这样的安排使资源变得更有价值、更有竞争力。
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都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因此,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必须既要实现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又要实现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从而体现出区域性与全局性相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竞争性与合作性相统一的特征和效果。
成功创造外部协同效应的实证是:福鼎市对接浙江的温州地区,主动介入浙南经济圈。福鼎政府创办了两个温州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由温州人开发,温州人招商,福鼎政府只出地、出政策。开发商承诺工业园区三年内上缴一定的税收额(4000万~8000万)。其中一个开发商已经为工业园区注入4000万资金,并出资50万在温州登广告招商。
区域内部资源整合是指同行业的企业间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福建莆田市将分布在该市江口镇的原有的电子表组装业和后来在江口落地的台湾通讯有限公司、新威电子有限公司和德基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加上附近的赤港华侨农场,整合成福建莆田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区,很快被批准为福建省三个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江口镇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享有诸多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开发区具有的充裕可利用土地资源,又为进一步集聚企业群体,发展电子信息业提供了可能。
6.乘势战略。乘势战略也可称之为机遇战略,是指要善于乘借大区域中正在发生或将出现的新趋势,抢先切入,实现赶超。新趋势出现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原则上对任何区域都是均等的。这一点对后发区域来说尤其有意义,因为其要在传统领域上实现对先发区域的赶超是很困难的。现实中,情况往往是随着时间变化和由于基础不同,结果使得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愈来愈大。但在新发展机会上,几乎所有区域都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实现赶超的最好机会。如福建省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因其作为对敌斗争的最前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在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抢先启动了邮电业现代化进程,迄今为止,福建邮电通信业这一方面的基础设施仍在全国保持前列位置,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
三、结语
在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只有突破限制因素,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县域的经济竞争力战略,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夯实根基,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环境。
[收稿日期]200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