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靳妍钰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 满族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旅游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当前满族民俗旅游的市场和产业现状,理性审视了现存的矛盾,通过寻找合适的、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为满族民俗旅游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满族;民俗旅游;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全国范围看,民俗旅游由于有其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和传统优势,正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热衷的旅游项目。满族作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起源并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其建筑、服饰、饮食、剪纸等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应大力发掘满族民俗旅游特点,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1 当前满族民俗旅游现状
客观来看,满族民俗旅游整体发展缺少亮点,较云贵川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来讲相对滞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1.1 满族民俗的社会认同存在偏差。与藏、回、苗等少数民族不同,满族作为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长期与汉族文化浸润融合,很多民俗习惯已汉化并被大众所接受。而具有代表性的满族传统民俗,比如,满语、饮食、婚丧嫁娶等习俗主要存在于东北地区的满族聚集地,因缺少宣传引导,社会认可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清代的宫廷剧、历史剧热播,电视观众对满族民俗更多地局限于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装扮、形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直观的感受,这使得难以对满族文化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1.2 满族民俗的内涵深度发掘不够。从已开展满族民俗旅游的部分地区来看,项目绝大多数局限在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方面,突出短期性、商业性效益,相对忽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特别是在文化内涵的外化表现比较薄弱,参与性的文化体验缺乏。比如,部分城市通过建设满族风情一条街、满族建筑群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游客仅限于走、观、吃等简单活动,缺少体验、参与、融入等互动式交流,无法对满族民俗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难以使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3 满族民俗旅游资源需要整合。现有的11个满族自治县,普遍开展了民俗旅游项目,辽宁、吉林省满族相对聚集的城市也围绕民俗特色打造了旅游项目,但仍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缺少体系化的整合。比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剪纸文化、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叶赫那拉古城、长白山原始萨满部落风景区等,已成为当地甚至本省知名的特色旅游项目,在区域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推广力度不大、内容相对单一,无法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的带动。此外,区域间联合化和区域内整合化不够,对景点差异性和多样性挖掘还有很大空间,在饮食、服饰等方面还普遍存在着景点文化雷同化的现象。
2.1.3 发掘满族特色手工艺品。以具有典型特色的民俗工艺品,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进而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是提升旅游感官的重要方式。可以选取能够代表满族文化的工艺品如剪纸、枕头顶绣片、建筑模型等作为当地旅游名片,适度进行产业化开发,采取景点展示、开设网络旗舰店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还可以聘请当地资深手工艺人示范,邀请游客共同参与完成,以游客可带回家的实物工艺品,促进旅游项目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 满族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2.1.1 做好历史遗迹开发。从全国范围看,具有满族特色的历史遗迹保留较少,部分遗迹虽然受到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但多数未建成规模化的旅游景点,知名度较小。要下大力气做好文物修缮和保护,对照原始面貌和用途功能进行恢复,适度对古建筑、文物景观进行开发,通过发掘文物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和名人轶事,建设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形成区域化的品牌效应,进而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2.1 打造区域特色项目
2.2.3 体验活动。可以围绕满族传统生活习惯,组织旅游者参与喜闻乐见的民俗体验。比如,山区雪原可以依托冬季时间长的特点,开发滑雪、冬季游湖等旅游资源;具备草场和放牧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骑马、射箭等娱乐项目;近城郊的农业发达地区,可参照农家乐模式开展果蔬采摘、品鉴系列活动,使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游客都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注:评奖活动由中国工程机械租赁网和《建筑机械》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租赁分会指导。)
截止随访日期,260例患者中34例生存,226例死亡。 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3.2(12.8~13.6)个月,1年生存率为63.2%,2年生存率为1.7%。CT+SBRT组、SBRT+CT组、CT+SBRT+CT组患者总生存期分别为12.2(10.9~13.9)、13.4(12.9~13.9)、13.1(12.7~13.5)个月(图1A),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
2.2 发展观赏体验项目
2.2.2 创意文化演出。满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挖掘满族民俗中的舞蹈元素,将婚丧嫁娶、礼仪服饰、萨满祭司等满族民俗活动进行系统开发,以大型满族歌舞为主题形成规模化的旅游文化产品,在旅游旺季定期为游客展演,艺术再现满族人民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
2.2.1 发展特色食宿。体验式旅游是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旅游者热衷的项目之一。可以依托民俗资源,提供具有满族特色的民居,室内摆放满族传统手工艺品,配套乌拉满族火锅、萨其马、波萝叶饼等特色美食,提供满族风情餐、婚宴餐、年节餐,将满族文化融入游客衣食住行之中,以软环境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实现民宿产品向深层次和精品拓展。
李永明等[18]研究报道,液体饲喂的猪只消化道结构发生改变,随着饲料水分的增加,小肠和回肠的长度增长,胃、小肠、回肠的质量增加,肚大过肥,屠宰率降低。
2.3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2.1.2 建设满族特色村寨。村寨是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要支撑,可以借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建设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恢复一批典型的满族特色村镇。对特色民居进行整体改造,体现满族老建筑青砖青瓦风格,采取满汉文并用的方式体现满族文化;在村民中,恢复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习俗;搜集整理民间老物件设立文化展示馆,通过展示满族人民日常习俗和特色生活,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资源,增强旅游吸引力,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
2.3.1 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定位、精准宣传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关键。要突出满族民俗这一特色优势,精细规划定位、精准宣传推广,全方位提升旅游品牌效应。例如,吉林松原的查干湖冬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7届,从当地的民俗特色活动发展为全国知名的旅游项目,时间不到20年。可以充分借鉴相关经验,深入发掘满族民俗文化,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加大优势项目的宣传力度,依托中央级的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邀请当地满族名人进行代言,建立旅游项目官微和微信公众号等,使满族民俗旅游成为当地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亮点。
2010年4月5日,中国陕西黄陵县举办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万多名华夏儿女参加了祭奠。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结伴回归故里,寻根祭祖,拉近了华裔青少年与祖籍地山水、文化的距离,通过亲缘与地缘连带的亲缘关系认同、祖籍地认同、方言认同,或者说是宗教信仰认同、生活习俗认同,达成了文化价值的认同,从中获得“我们”这种归属感。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润萍说:“认祖归宗、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评论家智效民认为,各类寻根祭祖活动的举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华裔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3.2 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有效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作用,出台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在行政审批上简化审批要件、优化审批流程,切实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鼓励满族民俗旅游集团化、产业化,大力扶持民间资本参与满族民俗旅游业建设,持续发掘并引入与满族民俗相关的传统品牌和特色项目,形成区域化的群体优势。
综上,满族作为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拥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民俗资源。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大背景下,深入发掘满族民俗文化内涵,从政府、企业、民间三方共同发力打造特色满族民俗旅游项目,对于拉动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振兴东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借这辆车,能多装人。北美洲多米尼加警察巡逻时发现一辆可疑车辆,命令所有乘客下车。这个过程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辆小小的轿车乘坐了18个人,而世界纪录才17人!
参考文献
[1]郭永辉.“文化+”与文化产业崛起[J].红旗文稿,2015(22):23-26.
[2]孟晓驷.文化产业发展机理解析[N].光明日报,2016-09-21.
[3]戴宇.“互联网+”如何加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5-03-13.
[4]于俊秋.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J].商业时代,2009(27):114-115.
[5]姚静.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举措对中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6(35):134-135.
[6]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28-132.
[7]新华网.筑就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纪实[EB/OL].2014-09-27.
中图分类号: K8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6(C)-0042-02
基金项目: 2018年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四平满族文化产业结构与经济研究”(编号:SPSKA02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靳妍钰(1982—),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