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胶莱镇胶莱小学 266315
摘 要: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课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
当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促使他自觉地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一、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生活上关心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上帮助学困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学困生接受能力缓慢,导致其学习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学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小缺陷,不仅在课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外的辅导、监管。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课堂进行训练时,重点辅导他们;对学困生的作业应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他们就会得以逐步转变。
3.表扬鼓励,树立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困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亮点,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其上进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关爱学生,并给予恰当的表扬评价
要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三、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地平铺直叙,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找朋友、夺红旗、开汽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做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常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维体例的陶冶,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一年级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住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联系。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使之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增强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戈于数学的海洋,才能使兴趣的活水永远浇注求知的禾苗,才能苗壮根深。
参考文献
王欣瑜 基于认知诊断的儿童数学学力结构及测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论文作者:王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数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他们的论文; 就会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