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_比较法论文

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_比较法论文

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法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5707(2008)06-0003-04

比较是建立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理性认识的开端。黑格尔说过:“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1]离开了与别物的比较,就形成不了某物的概念,也就没有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了。比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重点论述比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原则和分类。

一、比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初步整理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材料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首先要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得事实材料,然后从中概括出科学理论。比较是初步整理思想政治教育事实材料所不可缺少的方法。作为整理事实材料的比较法,其作用首先在于辨认事实。从观察和实验中所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现象和数据材料,需要借助于比较来鉴别和辨认。其次通过比较来给事实定性和定量。辨认事实的同时,也就是定性和定量的过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和数据的比较,可以揭示观察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性质和数量特征。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给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观现象进行分类。先根据事实之间的基本共同点把它们归类,再根据它们的差异点把大类分为几个类。经过这样的初步整理,一大堆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就变成清晰的有条理的事实,为进一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比较研究作好了准备。

2.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

在辨认和整理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观察和实践中获取的客观材料同已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作比较,从而有可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获得此单独研究某一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得不到的崭新的知识结构。比较研究的前辈小巴林顿·穆尔也指出:“比较的观点可以导致提出一些十分有用并且有时是全新的问题。”(见《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由于把中外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合起来理解和思考,就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比较方法和其他方法一样,也有局限性。因为比较方法只是将所比较的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拿来相比,所以比较的结果只是对事物整体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比较,或者只是某种属性在程度上相比较。如果把一次比较的结果绝对化,乃至以偏概全,就容易产生片面性。正是由于比较方法有这样的局限性,我们在运用比较方法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时,要更多地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尽量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研究。

此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来说,单纯的比较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比较法终究只是对客观材料进行加工的开端,所得出的结果也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抽象规定性。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还需要借助其他科学方法进一步深入探讨。实际上,在这种比较研究中不能单纯地使用比较法,而应在比较之后,使用其他方法,或者把比较法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在比较研究过程中,人们经常看到一些成功使用比较法的实例,实际上都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的结果,只不过其中比较法的作用较为突出而已。

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

比较法只是提供了一条理论研究的路线,它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研究方向和结论的科学性。西方一些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但他们的比较研究往往局限于记述被比较的现象,从中寻找异同,陷入了罗列事实的经验主义。有鉴于此,我们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应遵循如下几个的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借鉴一切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就会走向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罗列事实的歧途。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等于说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当作教条,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必须实事求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是说,要拒绝吸收西方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批判、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二是,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对西方学者长期积累的丰富材料和具有科学意义的理论和方法,要在具体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借鉴。

2.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要通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比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有的学者只是片面地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属性把它夸大为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必须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比较,从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存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来揭示其本质属性。因此,这种比较不应是简单的类比,不应是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地抽出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孤立的现象作支离破碎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首先必须对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必须是在对多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来比较分析,这样才能找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

3.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要通过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比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共同规律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哪个地区、哪个民族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客观必然性。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着本民族文化,也包含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内外文化影响下而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有其共同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必须通过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产生、发展、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类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在以前,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接触、吸收、融合是不自觉地进行的,当我们认识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规律之后,就可以自觉地促进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融合,吸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价值的东西。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不同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大小之别,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所反映出来的优点和缺点,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应该在比较分析中搞清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以及在今天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要通过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认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勇于吸收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果。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几种主要比较方法

1.质的比较与量的比较

质的比较即叫定性比较,它是通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某些特征的比较来确定事物质的规定性。质的比较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进行比较的事物特征应该能够反映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一种事物之所以是这种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例如,要鉴别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从目标、手段、方法、措施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方面进行比较。二是要有一个可资比较的标本。质的比较,一般是以已知质的特征为标本来同未知事物的特性加以比较,从而确定未知事物的质。例如,人们可以从已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走向,通过比较研究,来制定未来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措施。

量的比较即定量比较,它是通过表现事物某些数量特征的比较,确定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的比较,有可能从量的差别中发现质的区别,直至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量的比较要注意两点:一是进行比较的对象是同质的,或者同一属性的,不同质的对象或不同属性之间进行量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如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抽样比较研究,这些抽样的学生必须是在同一层次上的,或大学生层次或中学生层次,不能混同。二是必须是同样的质量单位和采取统一的衡量标准。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时间的长短、内容的多少等都要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量的比较和质的比较是相互联系的。质的比较是量的比较的前提,而量的比较又可以确定事物的质。质的比较是认识客观事实的起点,量的比较是对认识客观事实的深化和精确化。因此,既要重视质的比较,又不能忽视量的比较。

2.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

静态比较就是对象或其属性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中的比较。人们在对空间上并存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往往使用静态比较的方法。例如,把各国在近期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搜集起来,对其内容体系、方法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就属于静态比较。静态比较的特点,在于它是以事物在相对稳定和静止状态下的属性作为比较的基础,主要用于空间上并存事物的比较,以鉴别事物的性质和确定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事物的有些性质不能在静态比较中揭示,而要在其运动中的先后状态的区别中把它表现出来。这就要用动态比较的方法。

动态比较又称作历史比较,是一种时间性的比较。它比较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先后状态、属性的变化,揭示事物的某些性质、规律及历史的渊源和顺序。动态比较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动态比较,可以进一步揭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关系,从中发现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二是通过动态比较,可以探知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历史顺序,从中把握其共同点和差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

3.现象比较和本质比较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一般总是从现象的比较开始逐步进入到本质的比较,从而揭示出事物的规律。现象比较由于是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比较,并不考虑比较的各种属性反映事物本质的程度如何,因此,这种比较只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一种推测线索和探索方向,为其运用其他科学方法探求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打下了基础。现象比较的结果有时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现象上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在其本质上同样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人们是容易识别的。在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其各自本质的比较。本质比较,是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稳固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的方法。事物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因此,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比较,可以深刻地把握其各自之间的本质联系。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本质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一般讲来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有时对其本质属性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因此,在进行本质比较时,一定要选择反映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本质联系的、稳固的属性来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提高比较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当然,本质属性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总是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乃至更深的本质。因此,本质比较的结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情况如何变化,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比较所产生的结果对应于比较研究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某种结论,从总体上来看,它总是正确地反映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本质。

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一个问题或若干个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作历史形态的比较。这种比较,限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时期。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追溯该问题发生的历史渊源,确定该问题发展的历史顺序和阶段,预测该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这种纵向发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比较,就是典型的纵向发展比较。

纵向比较研究不同于现实问题比较研究,它更多地要依据历史资料。因此,对历史资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资料,保证资料搜集的客观性;二是对资料的来源和可信度进行仔细认真的鉴定和甄别,要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不能信手拈来,以片断的资料为依据;三是对所使用的资料,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寻找其客观依据,没有获得佐证的资料要坚决剔除;四是对所使用的资料要注意其可比性,只有具有可比性的资料才能在比较中获得对某一间题的鉴别;五是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纵向比较必然要涉及历史领域的问题,而历史问题的比较不像现实问题那样容易把握。所以,对历史问题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避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影响。

横向比较研究,是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的某个问题,按照统一标准作横切面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运用得最多最普遍。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比较、中外学校学生价值观比较等。横向比较研究的优点是:比较内容较为集中,研究的问题较为深入,结合现实较为紧密,成果容易获得社会认可。

横向比较其着重点在局部微观的比较,但它又不局限于微观研究,相反地,局部的专题比较研究也需要有整体的宏观考察,这样才能在宏观考察中深入微观研究。宏观考察与微观研究是相互依存的。横向微观专题的比较研究是整体的、宏观的比较研究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大量的横向专题比较研究成果,整体的、宏观的比较研究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任何一项整体的、宏观的比较研究,都必须从横向专题比较研究做起,宏观的整体的比较研究是横向专题研究的系统化。

思想政治教育横向专题比较研究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把握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要选准课题,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并且具有可比性,那些无法比较的课题要坚决去掉;二要全面了解被比较国家的民族传统,力求客观公正地比较研究,防止片面性和主观性;三是用于比较研究的客观材料要真实可信,有条件的时候可与有关国家进行联合调查研究,争取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以期获得更全面、公正、客观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  ;  

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_比较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